(一)1949-1953年行政區劃
1949年11月,中山縣建立新的區鄉體制,今南區歸第一區(駐恒美)管轄。
1951年1月,第一區駐恒美,轄8個鄉(港口鄉、長洲鄉、蓮峰鄉、旗鼓鄉、馬嶺鄉、梅嶺鄉、北溪鄉、鹿鳴鄉),共51個村。
今沙涌、恒美、竹秀園、上塘劃入旗鼓鄉;長環、板橋、梅坪、蘆溪劃入馬嶺鄉;渡頭、福涌、曲涌、寮后、金角環、月山劃入梅嶺鄉;北臺、曹邊、樹涌、沙田劃入北溪鄉。
1953年6月,第一區駐恒美,轄12個鄉(沙崗鄉、沙涌鄉、竹溪鄉、恒美鄉、渡頭鄉、福涌鄉
【查看詳情】
●宋代以前
新石器晚期,古域馬嶺一帶已有人跡。
始皇帝時,已有人在沙涌、福涌、馬嶺、北臺等地聚居并形成近10多個居民點。
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從中原遷入,主要分散在羊寮、板橋、馬嶺等村,最多人聚集在湖洲村、石頭村或石鼓山的洞穴內。
唐代李鳳騰棄官從廣東五華縣遷到北臺附近的分丫水(后改稱分花水)村避世隱居,后世在此繁衍生息。
【查看詳情】
南區商業文化源遠流長,是大灣區商業氣息最濃厚的區域之一。岐江奔騰,見證百年間香山之巨變。灣區潮涌,揮就40年改革開放之華章。這里是中國百貨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后走出先施百貨的創始人馬應彪、永安百貨的創始人郭樂郭泉兄弟等。他們倡導的“實業救國”“振興國貨”理念,凝結形成的“商業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南區人矢志奮斗。跨越新時代,因改革而興、因開放而盛、因轉型而美的南區,正搶抓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以“中山科學城”為依托,奮力建設現代產業新城,打造灣區活力之城。 【查看詳情】
南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全區農地面積10000多畝,其中水果種植面積4000多畝,以種植龍眼、荔枝、香蕉等嶺南佳果為主。近年來,南區結合地緣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推廣引進種植鐵皮石斛、藍莓、超甜玉米等優質農業品種,致力發展高效農業,同時積極引進“南區旭景農業科技園”等以休閑、觀光、旅游為特色的都市型農業;糧食播種面積500多畝,主要種植優質水稻、甜玉米、馬鈴薯等糧食品種。蔬菜播種面積約1200多畝,以葉菜類和瓜類為主,主要供應中心城區的消費人群;魚蝦塘面積2500多畝,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同時積極推廣養殖錦鯉、甲魚等漁業新品種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