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府辦〔2018〕43號
切實解決產業集群和企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難題
5年帶動新增工業產值超2000億
記者10月18日從市經信局獲悉,《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下簡稱《實施意見》已于近日出臺。我市將用5年左右時間,通過搭建開放共享、運作規范、服務高效、功能齊全的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為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切實解決產業集群和企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難題,推動全市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帶動新增工業產值超2000億元。
■瞄準“1+1+9+N”目標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意見》可歸納為“1+1+9+N”目標。兩個“1”分別指:打造1個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成立1個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聯盟?!?”指的是平臺體系圍繞九大建設重點建設,分別是:互聯網+共享設計板塊、智能產品板塊、智能制造板塊、共性工廠板塊、檢驗檢測認證和質量品牌板塊、知識產權保護板塊、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板塊、工業互聯網板塊、生物醫藥板塊。“N”指的是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解決企業發展共性難題
據統計,中山目前擁有5萬多家工業企業,其中億元以上企業不足1000家,十億元以上企業100多家,絕大多數屬于中小微企業,“星星多、月亮少”的特征明顯。這些企業在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等共性難題,企業發展壯大遭遇瓶頸。對此,我市在出臺《實施意見》前,已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著力打造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單位,探索出一條幫助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碩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帆告訴記者,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好比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解決各種共性難題的“錦囊”“百寶箱”。作為首個市級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碩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在中山從籌建到運營已近4年,接觸中山幾千家工業企業,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1200多個,其中已有400多個方案實現轉化落地。張帆認為,近幾年,不僅是經信部門,科技、商務、質監等部門也在推動公共平臺的發展,中山已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服務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的公共服務平臺模式。其中有些平臺已成為省級示范平臺,或納入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在此基礎上,平臺單位之間也在加強聯盟服務,擬通過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共同為產業集群和中小微企業打造服務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