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街道位于中山市東北部,東至珠江口,南與中山港街道隔橫門水道相鄰,西南與港口鎮以雞鴉水道為界,北隔洪奇瀝水道與廣州市南沙區相望,西北接三角鎮。總面積125.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1.23萬人(戶籍人口約8萬人),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和3個居民委員會,辦事處駐在六百六路61號。 【查看詳情】
16世紀中葉,中山以北地區淤淺成陸。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有人筑圍墾耕。清光緒年間(1875年),順德、番禺等地陸續有人遷入定居務農或打漁。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香山九區。1930年,有番禺人士黃澤生遷到九區六百六圍東角十字涌口處建一間茶室,名叫“民眾茶室”,民眾由此得名。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浪網、浪鳡、三墩新漲三地合并稱民眾鄉,隸屬中山縣第九區。1950年4月,立縣設區,由三角、浪網、民眾三個鄉組成中山縣第十區。1957年2月,撤區并鄉,稱“ 【查看詳情】
民眾街道行政區域面積125.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保有面積約62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約49平方公里。民眾街道是典型的嶺南水鄉,河涌縱橫交錯,全街道岸線長46千米,岸線水域面積35平方千米,有內河涌99條,外江大堤37.3千米,外江水閘21座,水環境質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市前列。 民眾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 【查看詳情】
一、“四最”按語。民眾街道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毛澤東同志在1955年9月為中山縣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青年突擊隊撰寫的“四最”按語:“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希望各地的黨組織,協同青年團組織,注意研究如何特別發揮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將他們一般看待,抹殺了他們的特點”。這是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廣東青年工作寫下的唯一一篇短文,并被載入中國青年運動的史冊。近年來,民眾街道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