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是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山市重振虎威、加快經濟高質量崛起的關鍵時期。中山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要求,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奮力把中山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中山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中山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從2019年8月開始,市科技局牽頭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前期課題研究、基本思路起草、規劃編制修改與論證、規劃銜接,制定出臺本《規劃》,作為“十四五”時期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二、《規劃》的總體思路
《規劃》結合中山實際,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布局,按照省委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要求,牢牢把握“雙區”建設機遇,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1+6”的發展思路,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山科技創新發展的定位目標和重點任務。即,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1條主線”,圍繞優化創新發展空間布局、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構建新型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推動開放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生態環境“6大重點方向”布局科技創新發展主要任務。
三、《規劃》提出中山科技創新發展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山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效能顯著提升,形成科學、高效、聯動的創新發展體系,建設更具實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二)具體目標
《規劃》從五個方面提出具體發展目標,并形成14個量化的預期性指標。具體包括:
一是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健康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
二是科技創新基礎顯著增強。爭取實現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0%。省級重點實驗室達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達13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1200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與眾創空間達85家。
三是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4%,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實施“5321”工程,培育1個產值5000億元(智能家居)、1個3000億元(電子信息)、1個2000億元(裝備制造)、1個1000億元(健康醫藥)產業集群。
四是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優化實施人才計劃,創新型人才規模質量雙提升,重點引進培育市級以上創新科研團隊達80個、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達30人。
五是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轉移轉化,知識產權保護顯著增強,技術合同交易額達40億元。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四、“十四五”時期中山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部署
《規劃》圍繞六大方向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發展重點任務。
一是全面優化創新發展空間布局。全力打造3個重大創新平臺。統籌民眾街道,將火炬開發區建設成為深中產業拓展走廊高品質核心承載區、大灣區西岸創新驅動發展主引擎和高質量發展高地,全力建設成為一流國家級高新區;統籌南朗街道,將翠亨新區建設成為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示范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粵港澳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集聚國際型服務中樞、創智型總部基地、生態型文化新城三大功能,將岐江新城打造成為中山城市新客廳。同時,著力構建中山科學城、中山南部新城、中山北部產業園、中山西部產業園4大特色產業平臺,統籌整合配置全市創新資源,促進全市創新發展空間格局優化。
二是大力發展高水平創新主體。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樹標提質工程,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計劃,增強總部企業根植性,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梯隊。優化實施科技人才發展計劃,加大柔性引才、精準引才、定向引才力度,加強中山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人才港等聚才平臺建設,改善創新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建設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推進中山光子科學中心和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建設,完善中山實驗室體系,發展壯大新型研發機構,優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培育高水平創新平臺。優化科技孵化育成體系,加大對孵化載體建設扶持力度。
三是打造新型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提升現代產業技術綜合競爭力,實施主導優勢產業鏈培育工程,延伸主導產業鏈條深度和廣度;以推動產業集群持續優化提升為主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落實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轉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狠抓“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居、社會民生科技等新型現代產業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高地,全面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四是構筑開放協同創新新格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度對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強與深圳、廣州、港澳等地在科技創新政策、高端人才、產業合作等方面的協同合作。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強化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合作,鏈接全球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拓展面向“一帶一路”的開放創新合作。全面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引進高水平軍民科技科研院所落戶中山。
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落實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建立依托專業機構管理科研項目管理機制,啟動監督和管理分離的項目管理改革。推動科技項目管理機制改革,改革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探索采取“揭榜掛帥”“板塊委托”“并行資助”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優化科技項目過程管理,實行關鍵節點“里程碑”式管理;完善科技評審專家的管理制度,規范專家評審行為。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探索試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穩定支持”、“科技懸賞”等投入方式;加強科研經費柔性管理,探索開展“負面清單+包干制”等新型經費管理模式,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績效評價體系。
六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加強科技創新政策頂層設計,堅持銳意改革、創新發展的理念,制定出臺先進性、前瞻性的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和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大力實施科技招商,打造“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市級科技招商平臺,吸引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向中山集聚,持續提升創新效率與能力。加強創新文化宣傳,加強科研倫理與誠信建設,全面提升科普水平,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培育新時期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