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部署,以更寬的視野、更強的定力、更大的擔當,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厘清思路、統一認識、真抓實干,著眼長遠、立足當下,聚焦打基礎、辦實業、強后勁、增福祉,全面加快產業平臺規劃建設步伐,切實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努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的良好開局,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工業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推進轉型升級、筑牢產業基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升級為牽引,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實現傳統經濟的“升華”轉型。
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依托沙朗片區現有工業基礎,借助好來化工、日豐電纜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構建完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條。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業,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引導、推動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和創新,推動傳統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生產流程再造、“上云上平臺”等方式,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促進智能制造、5G通信技術、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裝備等先進產業發展。立足現有條件,發揮批發市場、小商品市場、酒店等資源優勢,升級改造水牛城,做旺城市商圈、集聚人氣,推動商貿服務業的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中智大藥房等企業總部的落戶。摒棄和淘汰傳統落后產能,此外,在傳統優勢的汽車銷售上,加強該行業的戰略布局,緊緊抓住當前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機遇,引入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如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等銷售中心。
開拓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研究制定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產業工業4.0改造,推廣數字+服務業線上提升行動。更大程度地推進和優化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揮中聯創示范園全市最大互聯網產業聚集區的作用,通過引入行業尖端企業和強化本地企業培育的方式,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建設大灣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高地。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著力引進和培育大型電商及骨干企業,打造跨境電商平臺,帶動傳統產業通過嫁接互聯網等實現“跨界融合”。引導制造企業依托電子商務創新生產經營方式,由“統一化生產”向“個性化定制”的生產方式轉變,提高產業鏈整體協作水平。積極探索數據價值化,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積極探索發展夜間經濟。充分發揮岐江西岸沿河景觀效應,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實現“醉美夜色在西區”。結合中醫養生、煙草、酒類、海鮮批發等特色行業,建設高端品牌的銷售中心和區域總部,著力拓展飲食和酒吧文化。發展夜間健身產業,豐富夜間體育業態。挖掘“醉龍”的資源優勢,支持文化場館和文創企業開發經營文創產品,打造集購物休閑、特色餐飲、文體娛樂、演繹體驗、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夜態經濟聚集區,豐富夜間經濟業態。引進高端現代化文創文旅項目,打造集創意產業、旅游觀光、文化涵養、舊城再造、休閑消費等“多業融合”的文創園,全面激活城市活力。
激發構建“雙循環”內生動力。完善“政府搭臺、商會組織、企業抱團、市場運作”的內外貿易發展新機制。支持引導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推動重點外貿企業與大型零售企業、國內優質品牌商對接,開展促銷費活動,豐富和擴展內銷渠道。積極穩外貿,鼓勵支持優勢工業企業向外貿企業轉變,引導企業利用跨境電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培育引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企業進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務;努力搭建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平臺,提高投融資和實際利用外資水平。通過“內擴外引”,推動國內大型及優質金融機構入駐,在引進兩支產業基金的基礎上,加快吸納更多的港澳、外資金融機構進駐,加快實現地方性金融機構在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搭建西區投資性平臺,為“雙循環”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二、堅持推動資源整合、蓄積強大動能,提升經濟發展活力
全力整合轄區現有資源,在平臺建設、“三舊”改造、土地征收、財政支撐等方面發力,提質增效、深度挖潛,保障西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夯實“三大平臺”基礎。加快馬山片區舊城改造項目涉法涉訴案件處理和釘子戶搬遷補償協議簽訂的進度,科學做好項目利益分配,確保明年實現突破,為全市城區舊改創出一條新路、樹立一個標桿。中聯創示范園要以數字經濟為依托,積極對接廣州、深圳外溢的優質產業資源,招引一批有科技研發實力的企業落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跨境電商、人工智能等產業;同時加快政策梳理,改變以往“撒胡椒面”的扶持方式,向重點項目、龍頭企業傾斜,幫助有潛力有實力的企業迅速成長壯大。中醫健康養生基地,要借助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的東風,梳理、完善中醫健康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市中醫院、國家健康促進示范區等優勢資源,積極吸引中智、國藥、大參林等企業入駐,以高端醫療、休閑養生等為核心內容,形成中醫養生健康產業聚集區。
加快“三舊”改造進程。以馬山舊改平臺為核心,統籌推進長洲、上閘、下閘、廣豐等片區和水牛城升級改造、“工改工”等“三舊”改造項目,改出一個新西區。盡快完成長洲“舊改”意愿申報和試點測量工作,開展基礎數據收集、整理和統計等工作,編制社會風險評估報告、經濟可行性報告、概念設計方案,力爭在2021年啟動實施主體招引工作。加快舊廠房改造,完成對工業資源的摸底工作,對全街工業產權進行實地走訪、政策宣講和調查動員,調動企業和個人的改造意愿,繼續挖掘轄區連片工業改造資源,為重點項目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破解土地資源瓶頸。高質量完成國土空間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為西區未來五年至十五年的發展提供指引。加快征地、收地步伐,今年完成300畝土地征收任務,做好隆平稻香圍、隆昌悅生圍、隆昌十六頃經濟社征地拆遷安置留用地手續辦理工作,增加轄區內土地儲備,加快已征土地用地報批手續,破解土地供應不足難題,為日豐增資擴產項目、優質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提供保障。盤活閑置土地,繼續推進沙古路邊油站用地、北外環54畝居住用地、金港路邊25畝商業地等3宗用地的公開出讓工作,整合公有物業資源,盡快推動優格國際商業樓招商工作,加大“工改工”覆蓋范圍,推動私人物業的改造提升,實現資源的高效、集約化利用。
強化財政收支管理。樹立起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持“少花錢、多辦事”的思想,做好明年的財政預算編制,堅決擠水分、壓縮開支,減少場所設施的建設支出。合并使用場所設施,社區的場所“進”黨群服務中心,非社區的場所“進”公建配套,一場(室)多用。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探索發行公有資產專項債券、公有企業債券、引入產業基金等方式,注入金融“活水”,為“三舊”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平臺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做大做強公有資產,對全區集體物業進行梳理,提高公有資產的盈利能力。
三、堅持強化城市管理、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城區功能品質
高標準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美麗宜居社區,扎實推進城市管理標準化、網格化、精細化,推動區容區貌顯著改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煥發老城區的新活力新氣象。
不斷鞏固創文成效。堅持為民利民、久久為功的創文理念,鞏固創文成果,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常態化。備戰衛生城市復檢,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強對主要干道、農貿市場、背街小巷的整治,解決群眾關心的如停車難、市場管理、垃圾收集等痛點難點問題。瞄準事故易發區域、行業、部位和薄弱環節,持續加強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檢查和專項整治,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打造公共服務標桿。協同高效公共服務建設運作機制、強化公共資源的統籌管理運用、加大公共服務投入、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等方面夯實舉措,切實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努力為市政府推進相關工作提供“西區樣板”。依托新成立的網格和大數據事務中心,在配合省市大力推進“粵”系列品牌服務應用全覆蓋運用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智慧政務大廳建設,豐富“不見面、指尖辦、自助辦”形式,推進數據共享共用,實現企業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建設健康宜居環境。持續推動鄉村振興,重點清理人口密集村莊和公路沿線、河道兩旁村莊的堆積垃圾,做好窩棚征拆和重建工作,全面推進隆平、沙朗社區美麗宜居村建設、隆昌社區美麗宜居示范村項目建設。時刻繃緊黑臭水體整治這根弦,發揮河長制的主體作用,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加大巡查力度,精細化管理治污設施、水面保潔和岸邊綠化,同時鞏固西河涌、朗心渠黑臭水體整治成效,加快新開涌等6條河涌的主體工程建設,實現河清岸綠水凈的目標。在藍天“保衛戰”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落實全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要求,通過推廣普及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科學開展大氣污染減排的同時,加強工業源污染治理、移動源污染的管控,全面提升西區的人居環境。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市下達的“瓶頸路”任務為標靶,集中火力攻堅克難,推進金沙路等道路的建設改造,改善居民出行擁堵的問題。開展沙朗社區生活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設以及廣豐、煙洲、后山社區公建配套工程。建成西區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館,持續開展垃圾分類“七進”宣傳活動。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市政、綠化、路燈、環衛工作,升級改造隆昌中轉站、隆平中轉站等垃圾收集場地,全面提升轄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四、堅持突出民生導向、增添發展底色,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解決群眾關切的緊迫問題,真正做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困,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持續推進民生工程。繼續實施十項民生工程,集中力量辦好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民生實事,讓全區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改革發展成果,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強化醫療保障體系。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常態化疫情防控不動搖,突出做好境外和國內高、中風險地區的人員防控工作,保障轄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全力以赴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確保各項考核順利通過。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互聯網+醫養”結合,統籌推進居家養老、家庭病床和互聯網護理工作,把病床建到社區中去。扎實做好人口監測與統計工作,全面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
擴大教育資源供給。加快中泰上鏡學校的籌備建設,通過改擴建西區中心小學、西區中學和粵江青少年教育中心,充分利用現有建筑空間和可施展范圍,緩解教育空間壓力,力爭在2年內增加2160個小學學位、750個初中學位,以最少的投入提供最多最優質的學位。加大力度推行新型公辦幼兒園建設,加快民辦學校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級,打造西區民辦教育品牌。大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完善集團化辦學,加快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探索中小學管理改革。推動教育更高質量地發展,快速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盡最大努力去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完善區級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機制,配強充實救助專業力量,做實做細低保、特困、支出型對象等救助保障政策。推廣“勞動力技能提升補貼”政策,擴大崗位信息、職業指導、網上面試等服務供給,開展系列“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活動”,助推就業創業工作落實。完善青年發展平臺,助力青年自我提升。落實“破難行動”“關愛兒童、護苗成長”等工作,進一步服務好本區婦女、兒童。持續落實殘疾人在就業、康復、辦證、保障金等方面的幫扶工作。抓好退役軍人服務工作,高質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務。繼續加強人大代表行使權力,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功能,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商聯、工會、統計、檔案、方志、物價等工作。
深化平安西區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綜合“網格化”建設工作,加強各部門、社區的協調配合,同時落實“10+N”創建工作要求,協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借力智慧公安平臺建設,推動社會治安視頻第四期智能圖像采集設備、慧眼工程第二期等項目落地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以“颶風2021”“控網騙、破盜案、打雙搶”等專項為主線,強化打擊整治電信詐騙等新型犯罪、命案防控、“禁毒兩打兩控”、追逃等重點工作。以“便民惠民、應援盡援”為著力點,持續開展精準普法宣傳活動,加大法律援助的宣傳和援助力度,強化矛盾隱患和重點案件排查化解工作,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堅持預防為主、紅線為輔,推進安全生產知識在企業、群眾間的宣傳普及,強化專項領域整治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出現。
五、堅持黨的建設引領、筑牢發展保障,提升干部隊伍精氣神
始終不渝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做到“兩個維護”,提振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旗幟鮮明講政治。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組織開展好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能力,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貫徹到謀劃重大項目、制定重大政策、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
毫不放松強思想。堅決扛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全方位筑牢意識形態安全的“護城河”和“防火墻”。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社科、網絡、宗教、校園、維穩等意識形態陣地的管理。繼續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工作,突出抓好封堵非法出版物、清理網絡非法內容、打擊侵權盜版三項重點任務,努力營造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加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推廣應用。
堅持不懈強黨建。強化組織覆蓋引領,持續抓好兩新組織、居民小區、經濟社等領域的“雙覆蓋”工作,逐步提高薄弱領域的黨員發展目標,發揮機關黨組織聯系作用,使機關黨組織成為推進黨組織覆蓋的攻堅力量。探索黨支部與業委會、經濟社實現“交叉任職、雙向進入”的機制,真正把組織認可、群眾信任的人推選入委員會。持續推動黨建引領平安、文明、鄉村振興三項建設進社區、進小區,開展實實在在的黨建惠民活動,提高廣大黨員的服務意識,提升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深化拓展黨建服務品牌內涵。
改進作風強隊伍。持續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以推進“干部隊伍結構優化、年輕干部培養、人才引育、干部能力建設強化”四項培養工程為重要抓手,著力提升黨員干部素質能力。科學調配全區干部,嚴格控制人員經費,在人員不增加的前提下,積極培養引進年輕、專業化人才。加快完善考核激勵辦法,健全干部考核機制,對公務員、事編人員、雇員和社區干部下達攻堅克難任務,分類考核,提升干部的積極性和“精氣神”。鍛造“鐵城精神”,嚴守鐵一般的廉政紀律,練就鐵一般的工作作風,打造鐵一般的干部隊伍,做到干事熱情濃如酒、工作作風硬如鐵。
廉潔高效強監管。持續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強化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綜合運用,重點關注糾正“四風”,釋放全面從嚴治黨不會松口氣、歇歇腳的強烈信號。圍繞區中心工作開展系列專項監督檢查,聚焦民政資金、鄉村振興、污染防治、工程建設等多項重點工作。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以“三不”一體理念、思路和方法推進反腐敗斗爭,推動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公共財政支出、審批監督等制度建設,深化專項工程項目、區屬企業、社區居委會、經聯社及經濟社等審計工作。深化基層“微腐敗”整治,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鞏固拓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