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街道位于中山市城區西部,是中心城區的西大門,北連小欖鎮,西接沙溪鎮,面積25.21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超1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萬多人。廣珠輕軌、105國道、廣珠西線高速、江中公路、新岐江公路、北外環、博愛路、富華道、中山路等道路縱橫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樞紐。
西區街道自1984年建區、1999年與原沙朗鎮合并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2020年9月22日,舉行機構改革揭牌儀式,標志著西區街道機構改革工作初步完成,西區辦事處更名為西區街道辦事處。西區街道辦事處是全國文明單位,榮獲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省教育強區 、省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單位、市經濟強區、市雙擁工作突出貢獻單位等稱號。
西區街道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6.8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完成9.4億元,同比增長73.9%,工業技改投資完成4.5億元,增速76.3%;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8.16億元;社消零總額126.3億元。西區街道商貿發達,有珠三角地區發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場,擁有全市最大的農產品銷售中心、汽車銷售集群區等。西區街道舊城改造項目(馬山片區)是全市面積最大的“三舊”改造項目,截至2023年底,項目征收完成率、搬遷率、拆卸率均超99%;岐江河畔400畝連片商住用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西區街道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醉龍舞”曾在國內外重大活動參與演出,建于明朝中期的長洲村黃氏大宗祠、建于清朝的煙洲書院是廣東省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當前,西區街道正搶抓中山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和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重大歷史機遇,以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營造新集群、打造新平臺等為抓手,以工改、馬山舊改“雙輪驅動”拓展產城融合新空間,全力以赴招引落地高端項目,做優做強“三大經濟”,打造“一軸一帶三區”特色發展格局,努力構建智能制造示范區、產城融合新高地、美麗宜居幸福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西區圍繞以城促產、以產強區的發展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發展“三大經濟”(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和夜間經濟),持續構建“三大平臺”(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中小企業互聯網應用創新(中山)示范園、中醫健康養生基地),大力開展“三舊”改造,打造“一軸一帶三區”(“富華片—彩虹片—沙朗片”產城融合發展軸,岐江河、獅滘河沿岸的現代化城市景觀帶,打造先進制造業智造區、高品質生活優享區、現代服務業創新區),推動形成一體兩翼、雙輪驅動的發展空間格局,建設“商貿數鐵城、醉美新西區”。
全區現擁有工業企業300多家,上規模企業44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5家,擁有好來化工、琪朗燈飾、日豐電纜、世宇動漫等一批優質企業。目前,西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3個。黑人牙膏、潔柔紙巾等知名品牌享譽國內外。
西區商業底蘊深厚,是中山乃至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商業貿易和休閑觀光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咀”的美稱。西區是中山傳統的物流集散中心,專業市場密度高、總量大,擁有汽車銷售、小商品貿易、IT電腦、果菜食品、服裝百貨、客貨運輸和二手交易等7大類15個專業市場。其中,有珠三角地區發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場、全市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全市規模最大、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份額的汽車銷售市場以及煙草公司。區內擁有國際酒店、富華酒店、喜來登酒店等30多間星級酒店,以富華道為軸心的20多家文化娛樂場所成為消費熱點。西區著力抓好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中國中小企業互聯網應用創新(中山)示范園、中醫健康養生小鎮三大產業平臺的建設。
西區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重大機遇,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在城鄉一體化、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行政體制、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實施改革。高標準建成西區行政服務中心,率先在全市實現“一窗通辦”,每個窗口都可以辦理涵蓋17個部門共273項審批服務事項,率先在全市使用“市統一申辦受理平臺一體化系統”辦理綜合業務,率先開展“三個一”服務模式,開展延時服務緩解群眾辦事“請假難”,政務服務“西區模式”在全市推廣。在城區片和沙朗片居民集中區域分別建設24小時公共服務自助區,為群眾提供“不打烊”的全天候自助政務服務。開通“證照快遞”服務、實施“強化政務聯動、促進便民利企”項目,群眾企業辦事更加便捷。
西區街道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醉龍舞”曾在國內外重大活動參與演出,建于明朝中期的長洲村黃氏大宗祠以及建于清朝的煙洲書院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地方名人有黃冷觀、黃苗子、黃健等。
西區街道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國家3A級旅游景區荔景苑,市級文化產業園區ART中山生活哲學文創園、市級工業旅游示范點中順潔柔和卓梅尼。享負盛名的岐江公園坐落在西區,中山市中醫藥文化館位于西區彩虹大道新中醫院內,是以“中醫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文旅基地。轄區內還有五星級酒店中山國際酒店以及特色餐飲名店香山家宴等。
近年來,西區街道以黨建為引領,以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努力探索建立“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消費更有動力”的長效機制,文旅融合事業深入推進,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態勢。
西區關注民生建設,讓發展成果惠及居民群眾。每年新增財政60%以上用于民生事業,每年為群眾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出臺了推動就業創業、加強危房改造等事關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西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著力深改革、穩增長、調結構、強服務、惠民生。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一是推進城市更新,馬山片區舊城改造項目再加速。積極尋求省、市支持,重啟馬山片區舊城改造項目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繼續開展本項目的補償決定申報工作,確保項目依法征收工作順利開展。二是做好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園建設。加快金昌工業路“工改工”項目建設,解決項目規劃條件,完成項目規劃設計,抓緊落實土地注入、補出讓工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對接先進地區外溢的創新產業資源。促進園區企業合作交流,提升園區項目乃至整個片區的創新創業氛圍。三是加快拓展健康養生集聚區業態。籌辦健康養生招商推介會,開展靶向招商,吸引市內外中醫健康養生企業、人才等要素資源。加快推進“灣區之心”康復醫療項目和中智大藥房產業項目的立項、規劃、報建等工作,力促項目早日落地動工。開展項目引進對接工作,盤活健養悅生園、稻香圍等片區。優化醫療服務業態,引進醫療設備和科研成果,建設優質醫療資源集聚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