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煙波浩渺,深中通道宛如一條巨龍,入海騰云,橫跨東西兩岸……6月30日下午,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在深中通道的牽引下,人口超8000萬、GDP總量占廣東省八成的廣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都市圈將破“圈”成“環”,迎來深度融合的歷史性一躍。
攝/米立
作為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中山,正全力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戰略,以推進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規劃等一體化為重點,加快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
攝/顏敏斯
作為中山實施“南聯”戰略的重要陣地,三鄉鎮堅持對接港澳資源,深化產業合作、民生融通、人文交流,持續完善便利港澳居民生活、學習、就業的服務體系,加快三鄉“東承”“南聯”融合發展步伐。
深化產業合作
中山市古鶴中醫藥綜合產業園是在粵澳兩地政府支持下成立的粵澳深度合作試點園區。園區于去年6月正式對外招商,目前已有8家企業簽約進駐。產業園將建設粵澳大健康服務平臺,通過粵澳工商合作為粵澳企業提供輕便的跨境注冊服務,不僅服務澳門大健康產業在內地轉化,也助力內地企業出海,打通葡語系國家等地區的國際終端銷售渠道。
“我們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澳門藥企,確定與中山聯動后就成立了一個新的品牌。” 龍華堂藥業(澳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浚杰表示,后續將陸續把原有的傳統品牌引入內地進行生產,形成“澳門品牌+橫琴研發+中山制造”的生產模式。
聚焦港澳重點產業,創新產業鏈條協作,三鄉鎮以中山市古鶴中醫藥綜合產業園為試點,通過深化產業合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審批提速、跨域合作、金融助企,解決企業異地辦事堵點難點,加速項目落地投產,近年來,三鄉鎮引入港澳投資項目超10億元。
深化民生融通
在三鄉鎮振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香港居民芬姐剛剛乘坐中珠快線回到三鄉,便過來服務窗口咨詢港澳人士醫保相關業務。
“現在往來三鄉非常方便,我從港珠澳大橋口岸到這里,只需50分鐘的車程”芬姐說,去年退休后她經常在三鄉居住,打算辦理內地醫保,方便就醫。得知這里設有內地港澳人士服務中心,特地過來咨詢。
三鄉鎮有超過3萬名港澳人士置業定居,其中振華社區就有超過5000人。為了讓港澳人士讓更好地融入在大灣區的生活,振華社區成立內地港澳人士服務中心,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設專窗,為社區居住的港澳人士提供政務、生活、就學、就醫等29個服務事項,進一步推動三鄉與港澳地區實現“軟聯通”。
此外,振華社區還經常組織開展港澳長者參觀體檢、政策咨詢、防騙等公益講座活動,讓港澳人士更好地融入三鄉生活,營造灣區和諧家園。
“我們最近組織大約40人,參觀了孫中山故居,其中有十多名港澳同胞是我們的核心成員,我們常會詢問他們的意向需求,為他們提供多樣化服務。”振華社區黨總支委員謝金嫻說。
三鄉始終堅持深化粵港澳民生融通工作,健全粵港澳民生服務,以服務港澳人士為出發點,設立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中山服務點、新家園社會服務中心,建立全市首個內地港澳人士服務中心,與銀行合作設立金融便民平臺“港澳之窗”,累計服務港澳人士超5000人次。開通三鄉直達港珠澳大橋的公交專線,提供港車、澳車北上便利服務。鎮政務服務大廳為港澳人士增設綠色通道,設置“一戶通”服務專窗,2023年為港澳人士優先辦理業務近8000人次。
深化人文交流
攝/吳建偉
這天,三鄉雍陌村迎來了30多名來自澳科大的博士生,他們走進鄭觀應故居,參觀鄭觀應生平史跡展,還舉辦了一場題為“懷古觀今——鄭觀應思想的當代價值”交流活動,分享對鄭觀應的研究成果。
中山、澳門歷史上同屬香山,血脈同宗,文化同源。為加強兩地人才交流,不斷深化合作內涵和外延,三鄉鎮人民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簽約共建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雙方將共同加強鄭觀應和香山文化研究,密切人才交流互動,開展文博、教育、旅游、科技、康養、醫藥等諸多領域的產學研合作。
為進一步密切人才往來交流,促進粵港澳人才融入三鄉、融合發展,市鎮攜手在三鄉成立中山人才研修基地、中山市粵港澳青年人才研學驛站,聯動周邊文旅資源形成大灣區人才研修路線,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建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成立澳門旅游學院中山(三鄉)人才工作站,聚焦民俗、文旅、康養等領域搭建產學研平臺。今年已舉辦8場“英才薈”人才交流活動,參與人才1000多人(次)。
建強文旅產業發展載體,優化鄭觀應文化展示區,提升對港澳文旅資源的吸引力、承載力,以鄭觀應名人文化為紐帶,鏈接澳門鄭家大屋,聯動澳門、廣州、中山等多方力量,創新編排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之秀峯家塾》,已在雍陌村鄭觀應故居演出24場,助力打造“人文灣區”。
通訊員:張雯雯
采 寫:柳志醒
美 編:林慶源
編 輯:楊韶艷 袁旺
責 編:鄧菲 羅越衡
編 審:艾立強
素材來源:三鄉鎮黨政綜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