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省委“1310”具體部署,三鄉鎮堅持面向群眾、服務群眾,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努力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塑造鄉村新氣象新風采新面貌,聚力“百千萬工程”,讓廣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挖文化內涵 傳承活化非遺 ▲三鄉前隴的茶果非遺傳承基地 在三鄉前隴的茶果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張華森老師正帶領大家一起動手,體驗制作三丫苦糕。據《香山縣志》記載:“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葉搗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三鄉民間亦流傳“三月初三,吃了三丫苦不怕蚊咬”的諺語。張華森表示,每年清明節前后,三鄉許多村(社區)的文明實踐站都會組織開展制作三丫苦糕的文化活動,讓村民群眾更好地了解三鄉傳統文化和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鄉泉眼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制作三丫苦糕活動 據了解,2010年7月21日,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入選中山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鄉鎮大力支持三鄉茶果傳承保護與推廣,提升非遺項目的群眾知曉度、參與度,加強非遺項目的技藝傳承。 ▲三鄉鎮雍陌村華橋樓。攝影/米立 除了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三鄉還依托羅三妹山“不走回頭路”主題公園、中山溫泉、雍陌村藝術廣場等重要場所,講好文化故事。2023年,三鄉鎮申報“羅三妹的傳說”第十一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 提升服務效能 ▲三鄉鎮橋頭稻田“香山書房”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公布了2023年度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活動終評名單,三鄉鎮橋頭稻田“香山書房”獲評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案例類TOP60。三鄉橋頭稻田“香山書房”位于國家級生態示范村、文旅融合示范點橋頭村,書房采用鋼架玻璃幕墻結構,分為上下兩層,面積約100平方米,藏書豐富,擁有3000冊圖書,2023年人流量達到11.1萬人次。 ▲三鄉鎮文化廣場“香山書房” 近年,三鄉深入實施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優化鄉村文化空間規劃布局,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黨群服務中心、“香山書房”等公共服務資源,依托文化志愿服務隊伍開展活動,使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變為“最美一公里”。積極構建“15分鐘鄉村文化生活服務圈”,讓文化觸手可及。 ▲三鄉鎮雍陌“香山書房” 為推進全面閱讀,2023年三鄉鎮圖書館聯動鎮內八處“香山書房”,開展了閱讀分享會、非遺體驗等活動,打造“書房+”新型文化公共閱讀空間。引入熱心公益文化事業個人參與大布三悅書房共建,借助社會力量打造家門口“文化驛站”,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農文旅體”多元融合 融出鄉村振興新動力 ▲2024年三鄉鎮“花田喜事”油菜花旅游文化月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攝影/米立 今年3月,2024年三鄉鎮“花田喜事”油菜花旅游文化月活動,開啟了三鄉鎮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篇章。該活動持續整整一個春暖花開的三月,每逢周末,創意集市、金色大地音樂會、非遺表演、T臺秀、歡樂馬拉松等精彩活動輪番上演,為前來踏青玩耍的游客呈現了一場以“自然、生態、旅游、休閑”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盛宴。 ▲“大美三鄉 樂游鄉村”2024年嘉寶歡樂跑(塘敢站) ▲和勝杯·2023中山三鄉半程馬拉松賽。攝影/陳守偉 ▲“走岐澳古道 讀美麗中山”2024年中山元旦徒步活動。攝影/米立 2023年至今,三鄉推出“大美三鄉 樂游鄉村”2024年嘉寶歡樂跑(塘敢站)、半程馬拉松、元旦徒步等活動,體育IP搶眼,火爆“出圈”,體育與旅游融合游成為三鄉的熱詞。山地車、卡丁車,不斷涌現出新亮點,與鄉村休閑游深度融合,把“體育流量”轉化為城市發展增量。 ▲2023年三鄉鎮金色大地音樂會。攝影/米立 ▲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之秀峯家塾》。攝影/米立 ▲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中國巡演 中山三鄉場《最后的莫西干人》。攝影/尹浩 “金色大地音樂會”、《鄭家夜宴之秀峯家塾》、《最后的莫西干人》,一場場視覺“盛宴”,推動文藝與旅游深度融合,讓游客停下了步伐。當前,三鄉已成功打造“春觀爛漫花海,夏游鄉村古韻,秋賞金色稻浪,冬浴養生溫泉”的豐富旅游產品。 未來,三鄉鎮將持續整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綜合性改革、文旅融合等3個國家級試點,深度謀劃特色試點、精品路線,支持泉林歡樂世界創建4A級旅游景區,打造研學游等一批精品文旅產業項目,培育文旅、夜間經濟等消費增長點。 攝影/米立 三鄉也將繼續貫徹落實省、市、鎮關于“百千萬工程”部署要求,以省級典型鎮為新起點,堅持城鄉融合、協調聯動,以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推動鄉村從“高顏值”向“高產值”轉變,不斷開創“百千萬工程”建設新局面,打造鎮域高質量發展三鄉樣板。
采 寫:陳嘉寶
美 編:尹浩
編 輯:楊韶艷 袁旺
責 編:王瓊 鄧菲
編 審:艾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