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街道是著名僑鄉
僑資源豐富
旅居海外的僑胞約4萬人
無論海外游子走得多遠
心中總會牽掛著故鄉的家
而星級“僑胞之家”就是鄉親們共同的家
獲評中山市星級“僑胞之家”的
良都僑苑、馬公紀念堂
是怎樣為僑服務的?
有什么特色呢
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良都僑苑
良都僑苑作為南區街道歸僑僑眷和海外華僑的活動服務場所,于2016年3月揭牌使用。這里設有僑史僑情展廳、華僑小故事展廳、香港澳門同鄉社團活動室、良都僑刊社、僑法宣傳欄等功能區域,配套公益咖啡館,免費為僑界群眾提供活動和交流的場所,著力打造一體化服務體系僑胞之家。
作為為僑服務體系的“主心骨”,良都僑苑啟用七年多來,充分發揮主要陣地作用,記錄了每年回鄉尋根、探親的海外鄉親的足跡,開展各項僑界活動。接待了香港沙涌馬氏同鄉會、澳門中山良都同鄉會等30多個社團及多名熱心家鄉公益活動的鄉親,接待僑胞2000多人次,舉辦僑界活動20余場,累計服務群眾400余人次,加強了與僑界的溝通交流,強化鄉情紐帶,凝聚僑心僑力。
講政治、促同心
始終把華僑華人統一戰線工作擺在首位
堅持黨建引領,定期在良都僑苑舉辦黨支部會議、僑務干部會議等。常態化在良都僑苑開展講座、研討、參觀學習、線上座談會,不斷優化學習教育功能。
強建設、謀發展
積極服務海內外華僑華人建設家鄉
在市委統戰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首個村(社區)華僑華人服務中心在良都僑苑成立,以華僑華人服務中心為平臺,為僑界群眾提供僑法咨詢服務、僑資僑產查詢、居住證辦理、駕照續期、疫苗接種等咨詢服務,全面提升新時代為僑服務水平。自中心成立以來,服務華僑華人近200人次。
南區街道深入挖掘僑鄉文化資源,開展“萬僑助學萬村”義診暨送法下鄉、舉辦“杏林助醫”義診、內地港人政策宣講等活動,搭建起為僑服務平臺。承辦“情是故鄉濃”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提升港澳青少年愛國愛鄉情懷。方志館、名人館、華僑館陳列展持續更新完善,常態化開展接待講解活動,深挖華僑故事及僑文化印記,保護僑村文化遺存,講好南區故事,凝聚僑心僑志。
為回應廣大僑胞對僑房的關注,南區街道積極推動街道僑房普查工作。農業農村局開展區域僑房普查工作,更新數據,登記造冊。城建部門謀劃數據建模,搭建VR、AR模式的可視化僑房數據庫,為保育開發、招商引資、為僑服務等工作提供有力數據支持。
馬公紀念堂
馬公紀念堂位于南區街道良都社區沙涌村,是百貨先驅馬應彪的故居,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整體規模頗為壯觀,占地11278平方米,分布面積約7620平方米,包含三座風格迥異的建筑和一座重檐八角攢尖頂亭。馬公紀念堂僑胞之家于2010年揭牌使用,成為僑界群眾活動的重點場所。這里常年免費開放,不僅為僑界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及戶外活動,更成為了祖籍沙涌的海外僑胞及港澳鄉親回鄉必到集中地。
馬公紀念堂中的一元堂建有家風家教館、老人活動室、圖書室、修身學堂、多功能會議室。南源堂打造成了馬應彪先生及家族事跡陳列展館。一樓設置了百年先施——先施公司史實展,二樓設置了馬應彪及家族后人生平事跡展,展示了馬應彪先生及其家族后人的生平事跡和對家鄉的貢獻,活化利用歷史文化建筑,打造華僑歷史文化展示平臺。
2023年僑胞之家活動場地擴容,將僑捐項目百年老校沙涌學校打造為中山精品書房,并于2023年1月對外開放。
堅持以人為本
以關心、服務居民及歸僑僑眷為宗旨
南區街道堅持積極幫助有困難的歸僑,協助解決僑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熱情參加海外與港澳同鄉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定期組織開展歸國華僑志愿慰問活動,每年舉辦老人節主題活動,組織歸僑參加聯誼鄉情活動。常態化走訪看望僑界群眾,不斷增進與他們的聯系和感情,使他們感受到黨的關心和溫暖。
南區街道全面、準確地了解僑界群眾的工作、生活情況和思想狀況,建立健全僑界群眾資料檔案和人才庫的管理,及時了解僑界所想、所需、所急,反映他們的意見建議和愿望要求。組建志愿者隊伍,為歸僑僑眷提供幫助、開展慰問活動等。根據僑界群眾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需要,組織開展有針對性、分層次、多形式的主題活動,實現共同團結進步、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南區街道將繼續抓實推進華僑華人服務工作,加強與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歸僑僑眷的溝通交流,全力推動“促同心、引僑資、聚僑智”工作,吸引更多愛國僑胞投資興業、建設家鄉。
中山僑聯
南區街道統一戰線工作辦公室
202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