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涌鄉廿三世祖馬石川,庚載公之孫、頌羲公之子,秉承其祖致力公益、崇宗敬祖的美德,為尋找和修建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之墓不遺余力。在學術方面,馬石川翁與妻馬李塵女士,在針灸領域造詣頗深,夫妻二人懸壺濟世、培養人才、推廣國粹,為世人稱道。
馬石川翁1910年出生于沙涌鄉,在廣州培正中學高中畢業后到香港隨嶺南針灸名醫曾天治學習針灸,1936年畢業后在香港西營盤懸壺。夫人馬李塵師出同門,夫婦二人同心,共同創辦“馬氏針灸醫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1941年,石川翁伉儷回鄉行醫,一個個治愈的實例使其時尚不認識針灸的村民受惠,得到中山群眾額首稱贊。1949年,他們在石岐孫文中路155號開設了中山唯一的針灸診所,同時開班教學,上世紀50年代中山所有針灸人員均受學于馬家。1952年,石川公在廣州研制出第一臺針灸電療機,并于58年改進成“八用針灸電療機”。該器械由馬李塵女士在1959年帶到“全國針灸經絡學術交流會”展示,后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廣使用。1953年,因對運動創傷的治療效果顯著,馬石川被中南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之前身)聘為醫事顧問,很多知名的運動員都是石川公的???,諸如中國游泳健將者戚烈云、莫國雄,廣東足球名將關輝舫、廖徳營,廣州百米跨欄好手王敬潔,全國跳水冠軍梁伯熙,排球名將伍毅仁等等。1959年,馬石川在研發“八用針灸電療機”的基礎上,發明了耳針探穴,推動了耳針的發展。
由省衛生廳提名,馬李塵曾多次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針灸會議,更被省政府推選為“廣東省名老中醫”,獲此殊榮的60多人中,只有馬李塵一人是女性,南中番順四個縣中也僅馬李塵一人獲獎。故此從1978年一直到1994年病逝,馬李塵在中山市醫務人員(含西醫)排名中均被排在首位。
馬石川伉儷不僅醫術高超,醫德更是高尚。他們對貧窮患者體貼入微,在生活困難的年代,一些遠道而來就醫的貧苦大眾,馬家不但提供免費治療,更讓病人在家留宿,還送他們舊衣服,甚至在能力范圍內為他們解決其他的困難。
在溯源敬祖方面,1987年馬石川公指派兒子馬定邦前往新會成功尋找到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墓和宋工部侍郎馬南寶墓;1992年,馬石川主持對該兩墓穴進行重修并舉行入伙儀式;此后,馬石川一家更全資修建了九至二十三世祖各穴山墳。
1995年,85歲高壽的馬石川公移民美國夏威夷,90歲在澳門病逝。
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