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恭義(生卒年月待查),曹邊村人。小學在曹邊學校就讀,少年時隨親人出澳洲,后到印尼攻讀大學。國共合作展開抗日戰爭危急之時,他未來得及領取畢業證書,奮身從印尼輾轉回到四川重慶,參加了重慶國民政府和英國組成的東南亞盟軍136部隊,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戰場的抗日斗爭提供支持,先從軍當勤務衛兵,后任翻譯官。所屬部隊為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的抗日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在重慶遭受日機大轟炸期間,多次在危險之中搶救傷員,搶救市民財產,搬運校場口大隧道窒息死亡的難民;也從中接觸了駐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首長和機要人員,思想上逐步進步。堅持到抗戰勝利,他沒有去登記回印尼和澳洲,而回到中山,選擇了進五桂山珠縱,跟共產黨走,要走革命之路。1946年,他奉命來到上海,進入永安公司洋酒部任職員,暗中支持工人運動。當時上海的工人運動風起云涌,抵制美貨入侵,1947年2月,上海百貨業職工成立愛用國貨抵制美貨籌備委員會(愛抵會),愛抵會在南京路勸工大樓召開成立大會,遭國民黨特務毆打破壞,永安公司職工梁仁達被毒打傷重致死,造成震驚全國的“二·九”慘案。慘案發生后,總經理郭琳爽不畏懼,組織公司全體職工素食三天,發動勸募撫慰遺屬,為死難者梁仁達開了追悼會,在公司的飯廳設立烈士靈堂,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吊唁。
1946年末,梁恭義通過在中山五桂山工作的姊夫馬啟光,奉珠縱來電指示,告別了在上海熱戀中的麥佩英,只身轉到香港香島中學協助搞學運,住在家姊梁兆珍那里。他家姊早年是一位在縣中畢業又到香港讀過兩年英語當上文員認識馬應彪的文書馬啟光的一位進步女士,因此也積極支持弟弟的種種革命活動,主張弟弟參加香港中山青年聯誼會籌備工作。中山解放前夕,他又支持甥女馬玉玲返鄉參加迎接解放軍入城活動準備,成為一區地下黨領導人李浩的得意學生;1950年參加了解放軍部隊,培訓成為一名衛生戰士,匆匆開赴前線,為解放萬山群島等戰役,受到部隊多次嘉獎。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覺得是時候功成身退,既沒有返中山要求參黨,也沒有向縣政府要求謀職,只留在香港經商一間家電公司,把生意拓展到上海,擴大人脈。
土改時他的祖居大屋等華僑房產被沒收,他沒有居功出面阻攔,也沒有怨言,回信勸說海外親人要相信黨,政策會落實。自從縣政府成立后,他返鄉常受到組織部官員接待,特別是堂弟梁慶添當了市領導后,返鄉更為頻密。因梁慶添自幼家貧,從小就在他祖居吃飯長大,親如兄弟。從五桂山出來的老同志,都熱情稱呼他“前輩”,他只是淡淡說:“我當年是一個熱血青年,應該這樣做的?!?/p>
一九五八年國家開始大躍進,海外鄉親亦不甘後人,梁恭義親自駕駛曹邊村第一輛旅港鄉親捐送汽車回村,支援家鄉發展。改革開放后,環城區派員到香港招商引資,他也不辭高齡勞苦,和南區多任駐港代表東奔西走,多方進行穿針引線,并成功引入地產商、電子商等。梁恭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祖國和平建設、改革開放中都為祖國作出了貢獻。
(梁正衡、農夫)
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