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惠楚,是南區渡頭村一名普通黨員、社區醫生,認識他的渡頭村民都親昵地稱他為“楚仔醫生”。
他的父親曾是渡頭的鄉村醫生,為村里的農村衛生工作奉獻四十多年青春,深受村民愛戴。雷惠楚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立志成為一名為人民服務的醫務工作者。
1997年1月,雷惠楚在中山市衛生學校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渡頭衛生站當一名鄉村醫生。此后22年來,雷醫生扎根農村,在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居民的健康。
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多次受到南區辦事處和南區醫院的表彰。
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97年的渡頭,醫療人才極其匱乏。村內戶籍人口約3000人,外來流動人口多達6000多人。近萬人的一條村,只有兩名赤腳老醫生,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群眾的看病需求。
雷惠楚在中山衛校剛畢業,就毅然決定回到渡頭衛生站工作。在工作中,雷惠楚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得失;對待病人時,嚴謹負責,平易近人,耐心細致,深受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憑借其醫德高、醫術精、服務好等優良品質,先后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被南區醫院評為“先進個人”,2016年被南區辦事處評為“先進個人”。解決群眾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2年。
顧全大局,始終堅守一線崗位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雷惠楚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始終堅守在一線崗位,全心全意投入到抗戰“非典”的工作中。
一方面,由于醫療設施不完善、醫護人員不充足,雷惠楚常常要兼顧為所有就診患者測量體溫、做好發熱病人登記記錄、及時反饋信息給上級醫院、為發熱患者安排轉診到上級醫院治療等多項工作。
另一方面,醫病先醫人,醫人先醫心,雷惠楚深知正確的心態是抗病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避免村民產生恐慌而影響治療工作的開展,他給全體村民做好心理輔導和健康宣教工作,及時教會村民正確的處理方式,從而避免了疾病大范圍的傳播。這種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受到了上級醫院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情系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每日白天的門診工作量巨大,而且半夜出診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由于當時南區醫院還沒有配備救護車,且來往送院路途遠,交通不便,經常就有村民夜里找上門看病。
在1997年7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點多,大多村民也早早入睡,突然來了一名村民在家門外用力敲門大聲叫喊,“救命啊!義興街有個80歲阿婆忽然間呼吸困難!”簡單向這位村民了解情況后,雷惠楚沒有絲毫猶豫,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奔赴到患者家中。
經檢查發現,患者是急性左心衰發作,情況緊急,雷惠楚趕緊對病人進行搶救。搶救約半小時,病人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于雷惠楚來說真是太多了。
這些年來,許多周邊村的病人都慕名來找雷惠楚看病,而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紛紛夸他是個好醫生。
樂業奉獻,堅守公益溫暖人心
如今,雷惠楚依舊堅守在一線崗位,為村民診病醫治,遇到不方便到門診看病的老年人,他都親自上門診治。
同時,他還熱衷于公益,經常到社區開展公益健康義診服務以及免費對社區居民開展健康教育講座。
他的興趣愛好是書法,他每年都會參加區里面開展的送春聯活動,把自己親手寫的幾百對春聯免費贈送給社區居民,收到的居民感到既實惠又開心。他覺得做公益活動很有意義,幫助別人同時可以鍛煉自己。
二十二載,初心不改。雷惠楚扎根基層22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初心。他將繼續肩負起南區社區基本醫療科的主要工作,為南區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默默耕耘。
他說,全心全意對待群眾,為病人排憂解難,是作為一個黨員的責任義務,更是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的使命任務。
(來源:南區文明辦)
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