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最新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優化發展環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著力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宜居僑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確保全面完成區“十二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
當前,我區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期,為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綜合各方面因素,確定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市下達年度計劃。圍繞以上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持改革創新,激發僑鄉發展活力
一是實施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進一步簡政放權,推行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推動政府機構改革落地實施。深入推進“三規合一”規劃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扎實做好與上級改革措施的銜接,確保各項改革上下貫通、有條不紊。 二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社區整合和政經分離為抓手,推動農村綜合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在政經分離、農村土地流轉、農村金融、農業發展、集體資產交易等方面積極探索,破解城鄉一體化難題。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利。繼續做好農村集體“三資”交易平臺監管督導工作。
三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選擇民生關注度高、適合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項目先行試點。積極探索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新模式,引進公益服務機構,加強個案跟蹤、專業服務成效、績效評估督查等,打造特色社工服務項目。探索建立樞紐型社會組織,引導現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開展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友好睦鄰之家”小區鄰里互助計劃服務,結合居民和社會需求,及時總結經驗,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社會服務模式。
二、堅持轉型升級,夯實僑鄉發展實力
一是強化“新型專業鎮”建設。把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工作作為總抓手,以“三突出”為切入點,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帶動專業鎮創新的路子。力爭到2016年底前培育出超2家百億級企業、1家十億級企業,不斷壯大以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百億級電梯產業集群。
二是強化“兩基地”建設。分步驟推進中山航天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的規劃落地,從基地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建設規模和配套建設等方面進行科學謀劃,積極協調、做好服務。著手編制電梯基地“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擦亮國家火炬計劃中山電梯特色產業基地的金字招牌。加快蒂森新工廠等重點項目報批和投資推進力度,主動牽頭、深入對接,確保引進項目“不降檔”、“不走形”。
三是強化培育扶持。重點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合理利用現有9家省市級工程研發中心,11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引導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在現有2個中國馳名商標、8個廣東省名牌名標的基礎上,創立更多馳名商標、國家和省級名牌產品。力爭到2020年,產業示范區科技型企業總量超過100家。
三、堅持城鄉統籌,釋放僑鄉發展潛力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突出規劃引領作用,把“三規合一”作為激發區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配合市城鄉規劃局完成主城區控規專項調整,積極協助市城鄉規劃局推動南區控規的修編和調整工作。繼續深化、完善南區中心區、馬嶺、北溪、西環片區控規成果。推動“三舊”改造常態化、長期化,開展土地整理和閑置用地處置,鐵腕整治“兩違”用地。全面科學謀劃和編制好南區“十三五”規劃。
二是堅持統籌推進。結合中心區擴容規劃,以大型商業綜合性項目為重點拓展方向,考慮引入商業綜合體間的“空中連廊”設計,連接大信商業廣場、唐盛國際商業綜合體、中澳濱河灣商業中心、悅盈新城商業中心等形成超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圈,連接樹木園形成“吃、住、行、游、娛、購、健”七位一體的綜合體,實現資源共享、商圈共榮,形成新型城鎮化與創新發展專業鎮的互動互促新格局。
三是堅持一體化配套。加快實施《南區實施村容整潔工程行動計劃》。力爭2015年年初建成福涌垃圾中轉站并投入使用。做好曹邊休閑公園工程項目建設規劃。推進北臺森林公園建設。做好雨污分流支管到戶工作。加強岐江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抓好非中心區內河涌治理工程,城南路、西環路、興福路等區內主要道路兩旁的環境整治。重新定位沙涌歷史文化街區,將南區文化推向更高層面。搭建沿線游覽線路,激發全民參與力量,逐步改善轄區旅游營銷困惑,提高三產興區的影響面和輻射力。
四、堅持民生幸福,凝聚僑鄉發展合力
一是筑牢增收之本。結合南區的產業發展規劃,針對不同失業群體開展各項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實現就業。適度調整我區促進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扶持政策,進一步推進南區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不斷完善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實施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健全社會救助和醫療救助體系。
二是筑牢保障之基。大力推進“全民禁毒”工作,深入推動“無三害”創建工作。以推廣“門禁+視頻”為抓手,全面推進出租屋信息采集和管理。不斷完善本轄區“平安細胞”創建工作。加快實現“村村通視頻、探頭全覆蓋”的目標。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強化重大隱患排查整改,深化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機制。集中解決積案信訪和突出問題,加強欠薪逃匿預警監控,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加強農產品檢測和食品藥品監管等工作,強化應急管理,確保群眾放心、安心。
三是筑牢民生之根。安排7680多萬元,用于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按照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要求做好迎接上級教育均衡評估工作。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推進圖書館南區分館建設及社區文化室的整合。推進社區、自然村健身苑點的建設、維護。舉辦南區第六屆社區文化節、綠色暑假活動等我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加快推進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南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強監督和整治,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公共場所、醫療機構登記建檔率、衛生監督覆蓋率、從業人員體檢率、傳染病調離率、法律法規培訓率100%。扎實推進愛國衛生運動,提升全區城鄉環境衛生水平,全面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工作,目標人群覆蓋率達82%以上。著力提升計生均等化服務水平,致力構建“幸福家庭”,鼓勵社會資本開辦醫療機構,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五、堅持推行依法治區,提升僑鄉發展能力
一是提升政府執行力。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市場經濟、法治經濟準則,嚴格在法定權限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以政府機構職能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責任法定化。建立健全教育、預防、監督、獎懲并重的執法工作機制。完善領導干部駐點普遍直接聯系群眾及黨員活力細胞制度,深化“線上考評”機制,推動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長效化,使聯系群眾成為機關新風尚。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讓群眾的訴求有人聽、有回應、有結果、有反饋。
二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完善內部審計“年審制”,突出對改革措施、財政資金、政府重點投資項目、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等方面的重點審計,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和村級財務專項審計的監督。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和《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控制“三公”經費和一般性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三是提升政府服務力。做好政府行政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社會活力的“加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完善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提高政務惠民水平。探索建立專業性的政府政務微信平臺,拓寬民意表達渠道,提高公眾對政府工作參與度。深化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和“三資”監管平臺建設。探索完善以群眾滿意率、事項辦結率為導向的行政效率評價制度,打造行政審批項目程序簡、效率高、服務優的活力型、服務型城區。
同志們,新常態下要有新作為,新形勢下要有新跨越,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和帶領全區人民,攜手同心,務實苦干,開拓進取,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全力開創南區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