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中山市社會救助信用管理暫行辦法》業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民政局反映。
中山市民政局
2023年12月5日
中山市社會救助信用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本市社會救助信用管理建設,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廣東省社會信用條例》《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 在本市申請或已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救助、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的個人或家庭(以下稱“對象”),適用本暫行辦法。
第三條 市民政局負責全市社會救助領域信用管理工作的統籌實施,社會救助信用信息的歸集和管理使用,并將有關信息推送至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
鎮街負責轄區內社會救助信用信息的采集、審核、跟蹤記錄和檔案存放,以及有關教育引導等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以下稱“村居”)協助鎮街做好社會救助信用信息采集、跟蹤記錄等工作。
第二章 信用承諾
第四條 申請社會救助,申請人應當按規定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明,簽署《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授權書》(即一證一書),授權鎮街查詢核對家庭經濟狀況。
第五條 經信息化核對符合救助認定條件的,鎮街應予以受理,指導申請人簽署信用承諾書,開展入戶調查、收入財產等綜合評估工作。
經信息化核對,不符合認定條件的,鎮街應當按規定不予以受理并做好政策解釋。
申請人拒絕書面承諾的,應當按規定提供相關必要證明材料,鎮街按相關救助程序審核辦理。
第六條 信息化核對結果與申請人家庭綜合評估基本一致的,優化救助辦理流程,直接進入審核、公示、確認等辦理程序,相關必要證明材料實施后置補充。
信息化核對結果與申請人收入財產有明顯差距的,及時向申請人反饋。
第七條 申請人對反饋情況提出異議的,應當同時說明情況并提交證明材料。鎮街應當對申請人的說明和證明材料進行審核和調查。
申請人未提出異議或提出異議未提供證明材料的,鎮街按相關救助政策規定審核確認。
第八條 首次以信用承諾方式成功辦理社會救助的對象,鎮街應當及時納入動態監管,2個月內組織實施經濟復核,并指導對象補交相關必要證明材料。
第九條 對本暫行辦法實施前已獲得救助的對象,鎮街應當在動態管理中主動告知并指導對象填寫信用承諾書,建立社會救助信用信息臺賬。簽署承諾書后,在經濟復核變更中,對象可通過自主申報簡化變更流程。
第十條 申請人(對象)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可由其監護人代為填寫,因違諾行為產生的后果由監護人承擔。
第十一條 信用承諾書在信用中山網對外公開,其文本內容包含申請人按要求報告家庭收入財產情況、按規定提交相關材料、按約定報告家庭變化情況及違背承諾自愿承擔相關責任等方面的承諾。
第十二條信用承諾書長期有效,對象在同一鎮街辦理相關社會救助或動態管理中不再重復簽署。
第三章 守信行為及激勵措施
第十三條 對象1年內無違諾行為,積極配合提供材料和動態管理,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守信行為:
(一)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積極履行贍養、撫養、扶養義務,其行為事跡受到鎮級及以上相關部門獎勵、表彰或市級以上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的;
(二)自立自強,積極主動就業,依靠自身努力脫困的;
(三)主動及時按規定報告家庭經濟變化情況,在家庭經濟狀況改善后主動退出社會救助保障范圍的。
第十四條 對符合守信行為的社會救助對象,由鎮街記錄守信行為,列入守信名單,并視情況實施以下激勵措施:
(一)對家庭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對象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救助、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的,實行從優從快辦理;
(二)因家庭成員靈活就業、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等使家庭人均收入超過本市低保標準,并主動申報退出低保或低保邊緣家庭的,給予6個月的漸退期;漸退期內可以繼續享受相應的專項救助,作為扶持生活的過渡期;
(三)對符合條件的對象,同等情形下優先辦理入住公辦養老機構等。
第四章 失信行為及約束措施
第十五條鎮街對社會救助對象的信用承諾實行監督管理,對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信息核查、群眾舉報等方式發現社會救助對象在申請或已獲得社會救助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失信行為:
(一)偽造、涂改或提供虛假申請材料或虛假證明、冒名頂替或使用他人身份信息騙取社會救助金或服務的;
(二)故意隱瞞家庭成員及其法定贍(撫、扶)養人基本信息的;
(三)故意虛報家庭支出的,包括因病、因殘、因學和必要就業成本等剛性支出的;
(四)故意隱瞞家庭收入的,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等現金及實物收入信息的;
(五)故意隱瞞家庭成員經商經營狀況、商事登記、稅務登記、社會組織登記、債權債務、房產交易等信息的;
(六)故意隱瞞或轉移房產、車輛、銀行存款、證券、基金、商業保險、債權、股票、互聯網金融資產等財產、資產信息的,包括但不限于通過離婚、贈予、轉讓等方式放棄自己應得的財產或份額,放棄法定應得贍(撫、扶)養費和其他合法資產和收入的;
(七)故意通過托管、轉移、出借、出讓或直接利用他人身份等方式規避由本人實際擁有、使用或受益的車輛、機械、房產、土地、種植養殖等大宗資產或商業經營行為的;
(八)故意隱瞞家庭成員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變動及婚姻、健康、教育、就業狀況等信息且在3個月內未主動報告的;
(九)故意通過隱瞞虛報等手段已納入社會救助的家庭或者個人對騙取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拒不在規定時限內退回的;
(十)通過賄賂、脅迫、毆打、辱罵等不正當方式影響、干擾和阻撓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以及參與配合調查評議的其他相關人員正常履行工作職責的。
第十六條 社會救助對象發生失信行為時,根據失信程度,分為一般失信行為、較重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等3個等級。
(一)首次發生本暫行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失信情形,但未取得社會救助金、物資或服務,認定為一般失信行為;
(二)累計發生2種及以上失信情形,或同1種失信情形出現2次及以上,但未取得社會救助金、物資或服務的,認定為較重失信行為;
(三)通過采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到社會救助金、物資或服務的,認定為嚴重失信行為。
第十七條 鎮街對失信行為作出認定前,應當主動告知當事人擬列入失信的時間、理由、依據、程度、管理措施提示以及依法享有的權利等事項,當事人提出異議的,應當予以核實并反饋結果。
鎮街作出失信行為決定的,應當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向當事人出具書面告知書。書面告知書內容應當包括失信對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列入失信時間、理由、依據、程度、管理措施提示、信用修復條件和程序,以及依法享有的權利等事項。
失信有關信息推送至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予以公開。對嚴重失信行為個人依法依規納入社會救助領域信用黑名單。
第十八條 失信對象再次申請社會救助時,不得再通過信用承諾方式辦理社會救助。
第十九條 對一般失信行為對象,鎮街應當對其開展批評教育,督促其糾正失信行為。
第二十條 對較重失信行為對象,鎮街應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解讀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督促其糾正失信行為。對該對象提出的其他社會救助申請應當加大核查力度;對已獲得社會救助的,提高家庭經濟狀況核查頻次;經核查已不符合條件的,當月起停止救助。
第二十一條 對嚴重失信行為對象,當月起停止救助,由對象所在鎮街依法責令退回非法獲取的救助資金、物資,并可按規定予以處罰。對其提出的其他社會救助,申請加大核查力度;符合救助條件的,提高經濟復核頻次。
第五章 異議處理和信用修復
第二十二條 失信對象對信用信息的歸集、采集、公開、查詢和應用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提出異議。異議處理程序參照《廣東省社會信用條例》等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鎮街確認守信、失信對象后,應當及時記錄守信、失信行為,并于15個工作日內將涉及的電子數據、圖像或音視頻信息固化取證存儲,形成信用信息記錄和信用檔案資料,同時將信用信息報市民政局。
第二十四條 社會救助對象有下列情形的,可以向鎮街提出信用修復申請。
(一)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等客觀原因導致失信行為的;
(二)一般失信行為對象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滿3個月的;
(三)較重失信行為對象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滿6個月的;
(四)嚴重失信行為對象在退繳全部冒領款項、物資且行政處罰執行完畢滿1年的。
第二十五條 鎮街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在村(居)協助下開展調查核實,出具信用修復決定書,并送達至對象。修復意見決定書落款時間為信用修復起始時間。鎮街應當自提出修復意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修復結果信息報市民政局,根據相關規定移除失信名單。
第六章 權益保護
第二十六條 社會救助經辦部門及工作人員應當依法依規保護社會救助對象的信息安全、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不得向與信用管理工作無關的單位和個人泄露信用信息。
社會救助經辦工作人員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玩忽職守等違規披露、泄露或使用信用信息的,依法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七條 按照信用承諾程序辦理社會救助的,社會救助經辦部門及工作人員應當按規定履職盡責完成調查。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政策解讀:http://www.szmaolu.com/mzj/zcgw/zcjd/content/post_235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