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廢止)
一、充分認識質量興市工作的重要意義
把實施質量興市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質量是城市形象和競爭力的綜合反映。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質量興市活動,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穩步提升,名牌產品、優質工程不斷增加,全民質量意識和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稱號,質量興市工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強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目前質量總體水平與國內外先進水平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產品仍然存在質量隱患。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質量振興這項長期而艱巨的基礎性工作,把“質量是中山的生命線”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指針,納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大局,積極推進質量興市工作,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水平,用質量塑造城市新形象,用質量增創競爭新優勢,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進一步明確質量興市的工作目標
(一)質量興市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市實現工業生產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主要工業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工程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服務質量基本達到國家標準。經過2-3年的努力,全社會質量意識增強,各類質量認證、商標注冊企業和產品明顯增加,名牌名標產品銷售比重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質量水平再上新臺階,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國質量興市樣板市。
(二)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合格率要達到和超過國家和省的平均水平,全市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市爭創100個以上名牌產品和名牌商標,其中國家級名牌名標產品10個以上。主要工業產品8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全市每年采用國際標準產品認可認證50個以上,每年通過ISO9000認證企業50家以上,強制性產品認證率100%。
(三)工程質量。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到2005年,大、中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驗收一次合格,確保連續生產或正常使用,其他工程質量驗收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35%以上。嚴禁不合格工程項目投入使用。
(四)服務質量。到2005年,交通、商貿、旅游、衛生、通訊、供電和金融、保險、公用事業、信息咨詢等傳統和新興服務行業全面推行服務質量國家標準,初步實現服務質量的制度化、標準化。
(五)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到2005年,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網絡,實施有力監控,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和無公害消費。
三、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一)引導企業按標準組織生產。企業是質量興市的主體。引導企業采用先進工藝,嚴格標準生產,重視計量檢測,加強工藝紀律,完善全員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從產品設計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保證體系。鼓勵企業開展質量認證工作,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
(二)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步伐。依靠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逐年加大市財政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扶持力度,每年選擇一批企業技改項目作為市的重點技改項目,優先享受市工業企業技改項目貸款貼息政策。重點扶持骨干企業技改,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完善質量檢測基礎設施。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質量檢測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辦好國家五金和燈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省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中山站),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提高產品質量檢測能力,擴大產品質量檢驗覆蓋面。
(四)實施質量動態管理。開展企業質量狀況調查,全面掌握企業質量狀況,構建覆蓋全面、數據準確的全市工業生產企業質量檔案庫,運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分析質量動態,提出有針對性的質量改進措施。加快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建設,對質量信用好的企業優先推薦各級名牌產品,對質量信用差的企業加大監管力度。
四、積極實施名牌戰略
(一)加強名牌戰略的宏觀指導。運用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相結合,切實做好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選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作為爭創名牌產品的重點扶持單位,加大從源頭抓質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報一批。進一步完善扶優扶強的獎勵政策。對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對獲國家免檢產品、廣東名牌產品和省著名商標稱號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成為省級以上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企業、取得采標標志的企業、通過質量認證的企業,分別給予一定補貼、獎勵和表彰。
(二)進一步增強企業創名牌意識。引導企業通過實施名牌戰略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擴大名牌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名牌無形資產,保護名牌產品的合法權益,為名牌產品開拓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三)加大品牌經營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利用名牌優勢,細化分工,擴大協作,延長名牌產品的產業鏈。以名牌為紐帶,進行聯合兼并,優化配置資源,擴大名牌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能力。開發系列產品,擴大名牌效應,促進資源向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聚集,提高名牌產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四)努力打造區域品牌。圍繞區域特色經濟的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五金制品產業基地、中國電子音響行業產業基地、中國(中山)電子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基地、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中國休閑服名鎮、家電生產專業鎮等國家和省級產業基地。通過產業和品牌的聚集優勢,努力打造一批區域特色品牌,使“中山制造”成為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的區域品牌。(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抓好農業地方標準的制訂,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扶持和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無公害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帶動全市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品牌戰略實施。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申報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省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加快市、鎮農貿市場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強化社會質量監督
(一)完善質量社會監督機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市場監督體系;完善監督抽查通報制度,加大曝光和處罰力度;逐步建立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
(二)加大打假治劣力度。集中力量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切實解決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社會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的突出問題。對質量隱患較大的重點鎮區、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進行專項質量整頓,以抓大案要案、抓源頭、端窩點、整頓市場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開展打假工作,維護區域特色經濟品牌。各鎮區必須簽訂打假治劣責任書,堅決杜絕行業性、區域性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現象。
(三)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建立和健全行業協會等各種組織,調動行業協會參與質量工作的積極性,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和自律作用,引導企業走質量效益型道路。發揮行業協會、消費者委員會、質量管理協會等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質量監督,為企業提高質量水平、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有效服務。
(四)完善重要產品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食品生產準入機制,確保食品質量安全。針對食品、建材、農藥、化肥等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產品的質量問題,加大執法力度,實行動態監管,堅決查處假冒偽劣產品。對危及健康安全的不合格產品實行責令企業召回制度,建立市場退出機制。
六、建立質量興市的長效機制
(一)實施質量興鎮計劃。質量興市工作的重心在基層。各鎮區要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從實際出發,盡快制定本地區質量興鎮計劃。各有關部門要總結和推廣質量興鎮工作的典型經驗,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要針對質量興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辦法,推動質量興市、質量興鎮工作健康發展。
(二)建立質量責任考評和獎罰制度。制定和完善質量責任考評辦法和考核細則,把質量責任落實到各鎮區和有關部門,并分解到位、落實到崗、具體到人。質量職責列入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考評內容,年終進行考核。健全檢查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存在問題的鎮區和部門通報批評,問題嚴重的給予處罰,保證質量興市工作順利推進和持續開展。
(三)加大對質量興市工作的投入。質量工作機構的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保證質量興市工作的調研、宣傳及辦公經費。市每年撥出專款,用于質量檢測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質量工作培訓以及扶持企業完善質量檢測體系等。各鎮區財政要撥出專款,確保鎮區質量工作順利開展。
七、營造質量興市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大力開展質量興市宣傳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行業組織和群眾團體等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質量知識,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報道質量先進經驗,宣傳為質量興市做出貢獻的單位與個人。及時通報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加大對質量問題嚴重特別是制假售假單位和個人的曝光力度,形成強有力的輿論監督氛圍。
加強與國家級、省級媒體的聯系,及時宣傳我市質量興市工作取得的成效,使質量興市活動深入人心。
(二)增強全民質量法制觀念。將《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食品衛生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質量法律法規列入普法內容。通過普法教育,使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監督;企業切實履行法定的質量義務,依法生產、依法經營;消費者依法維護合法權益。每年開展“質量月”活動以及“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活動,動員全社會參與質量興市活動,自覺參與質量監督,積極舉報質量違法行為,營造全社會抵制假冒偽劣商品的風氣。
(三)積極培養和引進各類質量管理人才。把勞動者素質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環節,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開展質量教育和培訓,使廣大職工具備保證產品、服務質量的知識和技能。加強各鎮區領導、企業廠長、經理及管理人員的質量管理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提高企業決策管理層的質量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工作,擴大質量管理隊伍,提高質量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社會環境,吸引國內外優秀質量管理人才到我市發展。
八、切實加強對質量興市工作的領導
(一)成立質量興市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主管質量工作的副市長擔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質監局,由質監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充實編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工作。各鎮(區)要成立質量興鎮(區)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由鎮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并結合本鎮(區)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
(二)各鎮區各部門要制訂具體的質量工作方案。質量興市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鎮區和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和《中山市質量振興計劃》的要求,年初制定質量興市工作計劃,年終將實施情況用書面形式向市質量興市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市質量興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做好定期檢查考核工作。
(三)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是政府監督管理質量工作的專職部門,要在質量興市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質量工作的重點鎮區可建立質監站,作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派出機構。各相關部門要按照《中山市質量振興計劃》的職能分工,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質量興市工作。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