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所在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公報 > 2018年第12期(總第33期) > 市政府辦公室文件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

文號:中府辦[2018]29號
信息來源: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日期:2018年08月15日

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各鎮政府、區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815  

  

   

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  

2018-2022年)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以及省委李希書記對中山提出的戰略定位和工作要求,認真落實《廣東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推動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加快推進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研發投入占比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到2022年底,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50家,其中省級以上130家;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達到18家。  

  ——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大力發展環保、節能、高附加值產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完成省下達我市節能降耗任務。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6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7%左右;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4萬元/·年。  

  ——智能制造全面推進。到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0%,引導1800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爭取創建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6個、省級30個、市級120個;培育省智能制造公共技術支撐平臺8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3個。  

  ——產業集群發展有新突破。產業集群發展規模穩步擴大,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轉型升級作用明顯。到2022年,營業收入10億級企業達到80家,年產值1000億級產業集群4個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重點改造提升家電、電子信息、五金、機械、燈飾、服裝、家具、食品、游戲游藝等傳統產業,加大對水泥、玻璃、化工、造紙、石材、有色金屬等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騰籠換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產出行業產能,實現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著力推動企業廣泛開展以擴產增效、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和綠色發展為主要方向的技術提升,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在核心技術產業化、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品質提升等主要環節實現升級突破。加快建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大力推動企業上平臺用平臺。  

  (三)創新產業組織形式。堅持“抓大不放小”,著力激發企業活力。深入發展總部經濟,推進企業以自我為主的兼并重組,打造龍頭骨干企業。促進企業上市上板,借助資本市場,壯大規模增強實力。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快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努力促進小微企業上規模、中型企業上檔次,大中小微企業形成分工合作和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格局。  

  (四)促進集群發展升級。實施集群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增強集群經濟引領發展能力。大力實施質量強市和品牌帶動戰略,推動產業集群從制造為主向研發、制造、營銷一體化發展轉變,從貼牌生產向品牌化經營轉變。大力推動“互聯網+產業集群”,搭建集研究開發、設計生產、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旅游文化購物中心于一體的產業集群O2O全產業鏈電子商務平臺。  

  三、重點行動  

  (一)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爭取創建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6個、省級30個、市級120個。產業扶持資金擇優支持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智能制造公共技術支撐平臺項目。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在重點領域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支持培育人工智能龍頭骨干企業,促進“AI+”產業集群式發展。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生態圈,培育發展新動能。  

  (二)實施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行動。積極引進工業互聯網骨干企業,支持建設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包括數據采集、平臺服務和應用服務等方向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重點產業,開展“登云用云”行動,實施“云化工程”,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三)實施技術創新和改造工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集約用地為原則,創新人才為資源,鼓勵實施工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骨干企業牽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技術難題,推廣應用先進制造工藝。篩選一批投資計劃明確、技術工藝成熟、產品質量穩定、市場渠道完善的優質技術改造項目,納入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庫,實行動態跟蹤、重點培育、優先扶持。按照分片包干、分級負責、共同推進原則,市鎮兩級共同為項目建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力促項目盡快建成投產。  

  (四)實施工業設計提升工程。依托大灣區豐富的工業設計資源,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優勢企業開展工業設計研究,推廣工業設計在優勢傳統產業的應用。開展新產品創新設計、試制打版、預售體驗、消費行為分析,形成工業設計、制造、營銷等環節持續優化的產業鏈。整合工業設計產品和服務,支持工業設計與商業模式高位嫁接,推動工業設計和優勢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22年底,全市擁有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18家。  

  (五)實施綠色制造行動。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培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以新能源應用為突破,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技術標準為工具,加快推進節能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廣新能源應用,提高新能源在工業領域利用水平,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強化約束性指標,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從源頭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項目上馬。加強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和企業。  

  (六)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出臺促進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等政策,建成一批為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物流、銷售、品牌、檢測、金融、培訓等服務的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引導和支持市級公共服務平臺到鎮區建立子公司、子平臺,擴大平臺服務范圍,提高平臺輻射力和影響力。  

  (七)實施工業電子商務工程。支持工業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營銷等手段,實現個性化定制網絡銷售新模式。推動工業企業與移動互聯網、電信運營商等深度合作,探索發展“移動+社交+位置”的精準移動電子商務模式。促進中小微企業工業電子商務普及和深化,支持優勢傳統產業集群、專業鎮實施“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應用電子商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八)實施質量名牌雙帶動工程。堅持以質取勝,強化質量技術幫扶,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全民質量意識。支持骨干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鼓勵中小企業培育和優化商標品牌,把區域品牌推廣與招商引資、開拓市場、區域交流合作等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我市品牌的影響力,提高消費者對“中山制造”的認可度。強化標準引領,著力實施工業技術標準化,加快中山市標準化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以高端聯盟(團體)標準助力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加快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建立鎮區質量提升服務平臺,提升公共技術服務供給質量。  

  (九)實施骨干企業培育工程。完善總部經濟政策體系,深入發展總部經濟。引導擁有多個獨立法人企業的同一控制主體以資本為紐帶,進行重組重整,建立總部型企業。鼓勵重點企業以提升質量效益為核心,以資金、技術、品牌等優勢資源,通過受讓現有股權、認購新增股份、收購資產、承接債務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戰略性聯合重組。鼓勵企業開展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壯大產出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快速成長為骨干企業。加大對龍頭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做強做優。  

  (十)深化“上規上限”工程。用足用好每年2.5億元“助保貸”擔保金,引導合作銀行為上規上限培育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建立小微企業運行監測平臺,通過用工、用電、用水、廠房使用、稅收等大數據綜合分析,引導、督促企業上規上限。  

  (十一)實施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工程。充分利用大企業在自主創新、品牌影響、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鼓勵大企業加強與本地中小企業合作,實現供應鏈本地化。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在原料供應、研發生產、市場銷售等環節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支持大企業發展核心技術和產品,中小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和產品,著力打造大中小微企業緊密合作和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格局。  

  (十二)“一群一策”促進優勢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開展優勢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試點,通過“一群一策”方式,積極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著力引導燈飾產業集群加強光源技術研發、拓展銷售渠道和搭建資本運營平臺;引導家電產業集群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和打造工業物聯網;引導服裝產業集群企業向個性化定制和共性工廠轉型;引導五金制品產業集群加強新材料研發、推廣增材制造和打造共性工廠;引導家具產業集群提升柔性制造能力等。  

  四、政策支持  

  (一)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將技術改造普惠性事后獎補范圍擴大到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對技術改造項目,按不超過投資額的10%予以資助,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對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按不超過投資額的20%予以資助,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對于龍頭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按不超過投資額的20%予以資助,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對通過技術改造項目完工評價的企業,從完工下一年起連續3年內,按企業技術改造對財政貢獻增量額度中省級分成部分的60%、地市級分成部分的50%(市級部分按現行財政分成體制由市鎮共同承擔,一級財政全額負擔)對企業進行事后獎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二)支持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工業互聯網類公共服務平臺為優勢傳統骨干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動中小企業生產過程關鍵環節的數字化升級,幫助企業生產設備上云上平臺。支持產業集群提升協同制造能力,按照平臺為企業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每個合同額的30%,每年最高補助300萬元,補助期限最長為3年。(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三)支持高端生產設備推廣應用。對本地傳統優勢企業購買“中山市工作母機庫”中企業生產的工作母機產品,按不超過購買價格的15%給予補助,同一年度單個企業購買工作母機最高補貼300萬元。對開展技術改造,需要購買市外設備的,按照市技術改造獎補政策給予支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對年產值首次突破50億元、100億元、300億元、500億元,且上一年對地方經濟貢獻不低于企業所屬行業全市平均水平的企業給予獎勵,其中:突破50億元的獎勵500萬元,突破100億元的獎勵1000萬元,突破300億元的獎勵3000萬元,突破500億元的獎勵5000萬元。商貿流通等工業企業按相應檔次金額的50%執行。(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五)支持兼并重組。對企業并購重組且控股(或為第一大股東)非關聯方企業的傳統優勢企業,并在本市結算的,按企業并購實際交易額的5%給予獎勵,每家企業每年最高獎勵1000萬元。對于重大項目,財政資金可通過投資基金等形式參與項目兼并重組。(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六)支持工業產品質量提升。對獲得中國質量獎、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廣東省政府質量獎、中山市政府質量獎的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扶持資金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50萬元。對新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的企業,每個產品給予一次性扶持資金5萬元。對獲得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廣東省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分別給予創建主體一次性扶持資金100萬元、50萬元。對導入卓越績效模式并有效運行,經專家評審通過,可給予一次性扶持資金10萬元。企業獲得測量管理體系(ISO10012)認證的,給予一次性扶持資金6萬元。(市質監局)  

  (七)支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圍繞優勢傳統企業需求建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優勢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建設共性工廠和快速加工中心。經認定為提供工業和工業互聯網類服務的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企業,按實繳注冊資本給予最高10%的一次性補貼,單個平臺最高補貼200萬元;對平臺企業租賃經營場地,按最高不超過50/平方米/月給予補助,補助期限最長為3年,單個平臺每年補助金額最高150萬元;對共性工廠、快速加工中心平臺,按實際設備購置額最高30%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補助期限最長為3年,單個平臺每年最高補助200萬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八)支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降低盤活閑置廠房扶持門檻,對連片面積達10000平方米及以上,或單體閑置廠房盤活面積不小于5000平方米項目可納入扶持范圍。對入駐企業給予6/平方米/月租金資助,一定三年,單個項目年租金最高資助200萬元。對符合廣東省優先發展目錄和集約用地條件的工業項目,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級相對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標準的70%確定土地出讓底價。(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國土資源局)  

  (九)支持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支持傳統優勢企業引進和培養技能人才,新培養或引進符合我市緊缺人才導向目錄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分別按每人5000元、8000元、10000元標準給予獎補。支持傳統優勢企業在大中專院校或培訓機構開班培訓技能人才,按照培訓人員數量、培訓時間、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等情況最高給予10萬元補貼。(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大中專院校)  

  (十)重特大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項目,經市政府同意,可通過一事一議確定獎補方式和額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引導支持。市財政每年安排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通過股權投資、貸款貼息、事后獎補等方式,重點支持新一輪技術改造、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業設計、節能和清潔生產、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等領域。  

  (二)強化金融支撐。深入推進政銀企合作,積極向合作銀行等金融機構推薦優質技術改造項目,爭取合作銀行和金融機構為優質技術改造項目提供授信額度。建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推進金融機構、企業的信息互通。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積極開展應收帳款、倉單、政府采購訂單等質押融資,發展能效信貸、綠色信貸等信貸業務,鼓勵企業采用債券、銀行間市場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占比。  

  (三)抓好用地保障。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有序化解因“兩規”空間差異影響建設項目落地問題。在符合土規、總規、控規的前提下,加緊辦理工業項目的用地供地手續。落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33條政策措施,實施促進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工業用地“先租后讓”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十條政策。規范“三舊”改造活動,鼓勵舊廠房改造,或者通過舊村莊、舊城鎮改造后用于工業用途。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組合拳,有效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四)優化投資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做好“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五個“為”。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流程再造和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  

  (五)加強組織領導。各鎮區、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優勢傳統產業發展納入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及時開展政策宣讀培訓,強化政策引導,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出臺的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各鎮區要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措施,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跟蹤管理和服務,及時研究解決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六)開展督促檢查。建立健全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督查制度和評估指標體系,對項目落地建設、技術改造投資、示范試點項目、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等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推動工作落實。

 

政策解讀:政策解讀丨中山傳統企業必看!“十條”政策干貨速領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扶沟县| 盐源县| 上林县| 雷州市| 开平市| 远安县| 清远市| 南京市| 普兰店市| 博湖县| 赣榆县| 榆林市| 东光县| 屏边| 呼伦贝尔市| 台湾省| 灵丘县| 上杭县| 田林县| 深水埗区| 石林| 耿马| 毕节市| 儋州市| 葫芦岛市| 班玛县| 万源市| 大洼县| 宜州市| 内丘县| 大田县| 梁河县| 涟水县| 江永县| 仁寿县| 红河县| 南投县| 曲沃县| 崇仁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