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山市中心糧庫項目三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據悉,建設完成后該項目將于202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可滿足中山市34萬噸市級儲備糧任務的儲備需要,進一步保障我市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山已由過去的農業縣市發展成為工業城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山成為典型的糧食主銷區。在此背景下,為從根本上改進和提升中山市糧食儲備基礎設施條件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山高標準謀劃、高起點推進建設中心糧庫三期工程。
據介紹,中心糧庫三期工程位于中山市中心糧庫內,緊鄰小欖水道1000噸現狀碼頭,臨近三角快線、南中高速,交通物流便利。該項目由市發展和改革局統籌推進建設、中山興中集團有限公司代建。項目計劃總投資11.58億元,建筑面積超8.3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散裝糧食大直徑筒倉共28個倉,成品大米冷藏庫五層,總倉容量為34.7萬噸。項目還將建設綜合樓,其中綜合樓二層為檢化驗中心,擬打造中山市級規模的糧油食品質量檢驗中心。
除了提升糧食倉儲能力,中心糧庫三期工程還將在推動中山糧食倉儲設施智能化建設、保障糧食倉儲安全和提升現代糧食物流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悉,該項目聘請了廣東省糧食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技術支持顧問單位,引入現代化生產設施設備,重點提升倉房的氣密和保溫隔熱性能,應用綠色儲糧技術,發展多參數多功能糧情測控系統。同時,項目將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精準化”的“互聯網+糧食”平臺,服務糧食存儲全生命周期,助力構建更為先進、高效、安全的糧食安全數字保障體系。
此外,成品大米冷藏庫的技術特點最為鮮明。該冷藏庫將引入智能控溫、智能通風、智能氣調等技術,綜合使用自動控制、RFID、智能車輛識別、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圖像及視頻抓拍處理等技術手段,實現糧食出入庫物流和倉儲全過程數據采集自動化、可視化和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