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所在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五公開 > 執行公開 > 執行過程公開

中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集中動工,將聚焦重點產業,促資源要素集群成鏈

信息來源:中山日報 發布日期:2022年05月19日

  5月18日,中山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集中動工儀式在黃圃鎮舉行。分別以臘味和生魚為主導產業的黃圃鎮和三角鎮將打造集種養循環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產業數字化于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樣板示范。鄉村振興,產業為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園建設,不僅進一步聚焦重點產業,讓資源要素集群成鏈,更為農業農村發展培育了更多新動能。

  ■力爭將黃圃臘味打造成百億產業

  伴隨著挖掘機轟隆隆的聲音,老舊的廠區不斷被清拆。對于廣東今榮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秋揚而言,這是企業的希望與未來。一年多后,這里將聳立起一棟現代化廠房,里面將配備最先進的智能化設備。王秋揚說,工廠原本的老舊設備徹底“下崗”后,公司將迎來新一輪的提質升級。

  作為廣式臘味發源地和中國臘味食品名鎮,黃圃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廣式臘味”生產加工專業基地。黃圃鎮副鎮長慎少輝介紹,轄區現有臘味加工及配套產品企業200余家,年產量20多萬噸、臘味產業一二產產值約36億元,圍繞著臘味產業原料需要,全鎮畜禽水產養殖呈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態勢,已形成緊密的聯農帶農紐帶。

  “我們將加大力度推進作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黃圃臘味產業園建設,推動臘味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品牌化發展,打通全產業鏈,爭取將黃圃臘味打造成中山市的百億產業。”慎少輝介紹,按照相關規劃,臘味產業園建設期為3年,核心區規劃面積10000畝,園區將圍繞“包括5G養殖數字農業建設項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項目、臘味行業規模化自動化裝備升級項目”等7大重點建設項目,規劃臘味產業園核心區、原料基地建設區、一二三產融合區、人文旅游產業區、物流園區,逐步形成產業集群輻射帶動效應,引領全鎮臘味產業提質增效。

  據悉,經項目前期遴選,黃圃鎮目前已確定了5家企業為產業園項目實施主體,廣東今榮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王秋揚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已經銷往成都、重慶、南京等多個城市,產業園建成之后,公司產能將進一步擴大提升,產品種類也將更加豐富,除常規的臘腸之外,臘魚、臘雞、臘鴨腿等種類也會涉及。慎少輝表示,通過黃圃臘味產業園建設,將推動黃圃臘味全產業鏈發展,推動黃圃臘味主導產業由傳統加工向先進制造轉變,屆時將打造成富有“文化臘味”氣息的黃圃臘味小鎮和富有“數字臘味”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預計3至5年內生魚年產值超30億元

  沙田水鄉,河網密布,良好的水資源環境孕育了三角鎮優質的生魚產業,而四通八達的優越地理位置又讓“這條魚”得以“游”向四方。

  “目前,我鎮的生魚產業鏈年產值已超過17億元,并已逐漸形成地方品牌。”三角鎮副鎮長梁少聰介紹,生魚是三角鎮傳統的養殖品種,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集苗種生產、成魚養殖、流通和加工一條龍的成熟產業鏈,并出臺了生魚養殖技術規范地方標準。目前,生魚養殖面積11000多畝,生產商品生魚8萬噸左右。全鎮生魚養殖戶超230戶,行業從業人員2000余人。商品生魚遠銷北京、上海、浙江等1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生魚苗種每年生產且銷往全國超35億尾,占全國雜交生魚苗市場60%份額,是全國重要的生魚苗種集散地。

  作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三角鎮生魚產業園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采取“核心示范園區+輻射帶動園區”模式,打造成為“全國生魚產業核心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生魚加工流通集散地”“華南地區生魚綠色養殖新標桿”。

  梁少聰介紹,該產業園計劃總投資超3億元,實施項目共15項,預計年內開工12項,開工率超80%。通過項目的實施,在鞏固第一產業的同時,補齊第二、第三產業短板。例如,建設現代化生魚加工基地,進一步提高生魚產品加工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企業發展規模化基地、基地帶場、場帶養殖戶的聯動局面;建立生魚產業園冷鏈等流通運輸隊伍,創新生魚流通途徑,形成具有跨區域配送能力的全程化物流交易體系;推動美麗魚塘建設,通過高標準魚塘和養殖尾水綜合治理,發揮休閑漁業融合三產互聯作用,發展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創意、民宿美食等休閑業態,完善多元化的服務體系。

  “預計3至5年后,我鎮的生魚養殖面積將從1.1萬畝擴大至2.5萬畝,生產商品生魚20萬噸,年產值超過30億元。”談起未來的發展目標,梁少聰信心十足。他相信,通過15個項目的實施,生魚產業將被打造成三角鎮乃至全市農業支柱產業,“三角生魚”品牌也將成為中山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又一張亮點名片。

  ■全市農業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才能從量變產生質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園建設,不僅進一步聚焦重點產業,讓資源要素集群成鏈,更為農業農村發展培育了更多新動能。

  “產業園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更不是幾個實施主體企業的事,而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抓手。”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金敏表示,自2018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傳統種養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建成了以花木、水產等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前,橫欄花木、東升脆肉鯇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自2018年起開始建設,黃圃臘味、三角生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已正式動工,各產業園內農業產業項目正全面提質升級。

  例如,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小欖鎮東升脆肉鯇產業園重點圍繞脆肉鯇宣傳推廣、主題餐廳升級改造、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和產學研合作、養殖流通物流體系建設、飼料生產及科研支撐等項目建設。橫欄鎮則從品牌推廣、建設種植示范園區、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制定產業園發展項目庫,目前六沙村西寧“產業+旅游”花卉種植示范園項目、三沙花木產業園區提升改造工程、中心農路工程、花木產業創新平臺、花木線上交易平臺等多個項目均取得實質性進展。

  鄧金敏介紹,去年我市印發《2021-2023年中山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我市接下來將以一個核心園、多個優勢區、多個精品區的模式開展產業園建設,以在建的省級產業園為核心,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創建市級的優勢園與精品園,目前三鄉石岐鴿、神灣菠蘿和坦洲水產3個市級產業園也正在籌建中。

  【業內聲音】

  中山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相云:

  建設產業園提升硬實力是基礎

  打造品牌軟實力是關鍵

  中山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是三角鎮生魚產業園項目實施主體之一,該公司成立于2019年,養殖規模達1256畝,2021年優質雜交鱧年產量超2200萬斤。

  公司負責人吳相云介紹,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保問題,對水產養殖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改進養殖模式、提升養殖技術,成為企業站穩市場腳跟的重要手段。

  與個體戶養殖相比,公司化經營存在較大的復雜性,例如個體戶能夠憑借經驗對各種突發狀況作出判斷和處理,但公司化經營只能依賴高層次人才來進行識別和提煉。而現實情況卻是,目前從事水產養殖業的人員部分年齡偏大且文化水平偏低,難以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動力。

  以建設生魚產業園的方式,將公司化養殖的多個主體聚集到一起,提供交流、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平臺,讓更多突出的矛盾點有了集中反映的渠道和獲得政府、高校研究院關注的落腳點,正是解決產業痛點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前,我們總是習慣從競爭者的視角來看待‘這條魚’,只關注是不是比別人賣得好。但從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讓‘這條魚’賣得更有價值,才是未來應該走的路。”吳相云認為,當年銷量超過100億斤時,將三角生魚打造成陽澄湖大閘蟹一樣的水產品牌,將不再是空想。但品牌的背后,還需要集中政府、高校研究院和企業等多方的力量,勁往一處使。人才的引進、管理手段的提升以及關鍵技術點的研發和突破等軟實力的打造,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在塘頭建立了實驗室,把問題解決在一線,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將這些沉淀下來的經驗和資源,依托產業園這一平臺分享給整個園區,然后在政府主導下,讓產業向更規范、更符合國家要求、讓更多從業者得到實惠的方向發展。”吳相云十分看好中山生魚產業的發展前景,他坦言,雖然總公司在江門、珠海等地都建有養殖基地,但從產業配套、技術工人、種苗供應、地理位置等方面來看,中山還是出色許多。

  他表示,雖然產業園定位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但將一產做穩,才是產業鏈做大做強的基礎和核心,他期待建設前期,在資金支持以及政策導向方面都能夠更多地聚焦一產,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壯大一產的規模和實力,為今后二三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永县| 墨玉县| 达州市| 栖霞市| 平利县| 莲花县| 庆安县| 老河口市| 房山区| 衡山县| 岱山县| 江陵县| 舒城县| 塔城市| 胶州市| 乐都县| 越西县| 海淀区| 南丰县| 揭东县| 伊金霍洛旗| 新平| 嵊泗县| 剑河县| 鸡西市| 绥化市| 建始县| 潞西市| 田林县| 龙海市| 河北省| 林州市| 长子县| 繁峙县| 蓝山县| 桦川县| 安徽省| 来安县| 光山县| 民乐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