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23年全市中醫藥大會暨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推進會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部署,高質量推進中山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工作。市委書記郭文海出席會議并講話,市長肖展欣主持會議。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中山具有良好的中醫藥發展基礎。近年來,我市堅持中西醫結合和守正創新,持續加大中醫藥發展投入力度,實現中醫藥資源快速擴容提升,構建覆蓋市-片區-鎮街-村(社區)四級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學科發展碩果累累,中醫藥文化交流異彩紛呈,中醫藥“防治康”服務一體化建設走在前列。今年,全國遴選出首批15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點城市,中山成為廣東唯一入選城市。
郭文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作了全面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刻認識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大意義,把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為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發揮好中醫藥在預防、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獨特作用,不斷做大做強我市醫藥健康產業,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郭文海強調,要把握機遇、科學規劃,圍繞“傳承、創新、發展”六個字發力,高質量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為全國全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一是傳承。傳承是中醫藥創新的基礎。要一手抓接續傳承,凝聚中山歷代中醫藥大家的智慧,挖掘保護民間“百技千方”,注重整理和弘揚嶺南中醫藥珍寶,樹立更多中山中醫藥非遺品牌,下更大力氣推廣用好涼茶、跌打、針灸等特色驗方,打造本土的“王老吉”“陳李濟”。要一手抓人才培育,培養、愛護、用好本土中醫藥人才,大力引進院士、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等領軍人物和高水平團隊,積極與國內一流中醫藥院校開展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培優建強一批中醫臨床技術骨干,打造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要加大宣傳普及推廣力度,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形成越來越多人信中醫藥、學中醫藥、用中醫藥的社會氛圍。
二是創新。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未來。要大力推動產學研協調,探索建立中醫藥服務國際合作中心,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支持企業、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等協同創新,以產業鏈、服務鏈布局創新鏈,將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中醫藥品牌。要大力推動服務模式創新,高品質升級治未病特色模式,高質量提升中醫診療服務能力,高規格建設智慧中醫藥服務平臺,深化中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減輕老百姓看中醫費用。
三是發展。發展是最好的傳承。要聚焦引領帶動,做強國家健康基地、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等專業園區,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體系建設,扶持培育一批“單項冠軍”“獨角獸”中藥制造企業,鼓勵有條件的鎮街開展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加快我市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產業協作,搶抓深中通道即將通車歷史機遇,積極探索深中醫藥產業合作,圍繞中醫藥產業穩鏈補鏈強鏈,開展聯合招商,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中醫藥與生物醫藥產業集聚、融合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健康灣區。要拓寬應用場景,加快升級市中醫藥文化館、華佗山中醫文化公園、彩虹濕地公園等一批中醫藥文化基地,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街區,積極探索中醫藥健康養生文旅融合新業態;要精心規劃選址,謀劃建設“中醫一條街”,匯集針灸、火罐、艾灸、推拿等細分領域的優勢診療資源,為老百姓提供“簡便驗廉”的高品質中醫藥服務。
郭文海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一項系統工程,示范試點建設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必須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形成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市里成立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各鎮街要按照市的統一部署,強化責任擔當,形成統籌合力,推動各項重點任務有序推進。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要加大中醫藥支持發展力度,市中醫院要示范帶動、做出標桿,其他醫院要深入實踐、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中山中醫藥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會上,副市長劉云梅通報了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情況,并就試點項目工作作具體部署。市領導為中山市“國字號”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粵字號”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廣東省名中醫、 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旗艦”科室授牌。市中醫院、市人民醫院、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市康復醫院代表作經驗交流發言。
市領導李長春、劉美新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