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山出臺《中山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2020年,中山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全部完成。
1月22日,在中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專場上,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杜敏介紹了具體的污染防治工作成果: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達90.2%,PM2.5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遠低于32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值;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3.3%,優于66.7%的目標值,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水體斷面比例為0%,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9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5%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均完成減排目標。
一、空氣質量優等天數達近六年來最好水平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全市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整體下降,6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等級優達211天,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近六年最好水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4位,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名第4位。
杜敏介紹,中山全市燃煤鍋爐已于2020年8月全部完成清潔能源改造;全市完成301家VOCs重點監管企業“一企一策”綜合整治,完成30家企業“油改水”,推動5家“共性工廠”投入運營,累計減排VOCs約2.19萬噸;中山全市建成基于300個微觀站的全市2公里×2公里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面對污染最頻發的秋冬季節,中山組織全市各鎮街各部門全力攻堅,最終實現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杜敏說。
二、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3.3%
2020年,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3.3%,全市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3條入海河流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考核目標要求。 從2017年起,中山對全市1041條河涌實施每個季度一次的水質監測,公布鎮街排名,倒逼治水責任落實;投入3.4億元建設全省領先的河涌水質自動監測平臺進入試運行。目前,全市15條城市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并順利通過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檢查組現場檢查;非中心組團15個流域11個項目中目前已有7個流域共3個項目全面開工。
在凈土防御戰方面,中山在“十三五”期間完成了60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和3個重點工業園區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土壤環境排查與潛在污染區域詳查。修訂《中山市污染地塊環境管理試點工作方案》,著力保障人居環境安全。配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任務指標100%完成。
三、打好2021年升級版污染防治攻堅戰
“整體來說,2020年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21年將打好升級版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建設美麗中山。”杜敏說。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中山將嚴格落實全市域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加強對氮氧化物和VOCs進行協同減排;提高污染天氣應對能力。加強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提高預報準確率,制定污染天氣應對標準化措施,確保污染天氣發生以后,能迅速、高效地采取行動;開展碳排放達峰路線圖研究,提出可行的碳排放峰值目標,提出合理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
水污染防治方面,中山將開展黑臭水體監測與評估工作,加快推進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加大未能穩定達標的考核斷面攻堅力度,狠抓近岸海域污染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繼續對全市河涌開展全覆蓋水質監測,倒逼鎮街采取措施及時改善水質;提升飲水安全保障,建成3個飲用水水源地高空全方位監控站。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中山將推動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規劃,提升土壤環境管理能力;推進中山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確保中山糧食安全;全力推進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