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度重視重點場所食堂疫情防控工作,市委書記郭文海要求組建專班加強對八類特殊場所及學校、機關事業單位飯堂食品供應的監管。3月24日,市重點場所食堂疫情防控工作專班正式成立,市市場監管局通過強化風險預警能力、問題發現能力、應急儲備能力“三項能力”建設,迅速搭建起重點場所食堂疫情防控體系,有效防范“疫從口入”風險。
一、技術賦能,強化“風險預警能力”建設
一是打造信息化平臺。迅速開展重點場所食堂底數摸排,并量身定制疫情防控信息平臺。平臺集食堂主體數據庫、食堂從業人員數據庫、供應商主體數據庫、配送人員數據庫于一體,手機端健康申報和移動執法數據實時關聯數據庫,實現大數據匹配核酸檢測、疫苗接種信息,通過數據模型自動研判風險隱患并推送風險信息,動態掌控人員健康狀況、場所防疫情況,打造食堂疫情防控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底數清、狀況明、心中有數、精準監管,能夠盯住“人”、管住“物”、防住“環境”,極大提高重點場所食堂防控效能。全市現有重點場所1090家、內設食堂948間、供應商2054家,涉及食堂從業人員8542人、配送人員2157人,兩類人員第三針疫苗接種率分別為93%、94%。二是安裝智能外賣柜。為嚴防重點場所外賣餐食存在的疫情傳播風險和食品安全隱患,專班主動聯系“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平臺,商定在高校、醫療機構、機關單位等外賣訂單量較大的重點場所免費推廣安裝智能外賣柜,梳理出29家重點場所作為首批推廣對象,目前已有16家場所安裝了智能外賣柜并投入使用;另有13家已完成規劃,準備安裝。該做法受到省市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先后被廣東衛視“今日關注”欄目、中山電視臺、中山電臺《新聞直通車》等作專題報道。
二、閉環防控,強化“問題發現能力”建設
一是發揮核酸檢測的“前哨”作用。按照“人物環境同防”的要求,強化人員、食品和環境核酸檢測,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對新入職的從業人員或采取封閉管理場所的返崗人員實行“3天2檢”,其他在崗人員“7天2檢”;對食品和環境每周抽查20%公安司法監管場所、社會福利機構食堂和5%的其他重點場所食堂開展核酸檢測。截至6月21日,累計完成人員核酸檢測139927人次、食品核酸檢測2076批次、環境核酸檢測3273批次,結果均為陰性。二是發揮監督職能作用。持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適時開展“回頭看”,建立反饋通報機制,及時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嚴堵漏洞,形成防控閉環。累計督導檢查重點場所食堂418家次,印發12期情況通報,指導整改風險隱患問題939宗。
三、保障供應,強化“應急儲備能力”建設
加強工作指引,要求各食堂儲備充足的防護物資,并在督導檢查中將物資儲備情況作為必查項。指導國有企業建設食材集中供應基地和集體用餐配送基地,對全市23家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開展摸底,初步確認12家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具備應急供餐能力,對重點場所食堂應急事件發生后的食材供應和餐食供應能力、資源調度能力進行儲備,保障應急時期重點場所餐食的正常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