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認真組織實施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著力強信心、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一)堅持穩中求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經濟運行穩中提質。一是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堅持將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新春惠企18條”“拼經濟惠企15條”等系列穩增長政策,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6%,增速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二是發展效益穩步提升。經營主體凈增6.7萬戶、總量突破64萬戶。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2.4:51.1:46.5,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0.1%。三是財政金融運行穩健。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2.9億元,同比增長5.4%。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9.4%、10.7%。
項目投資穩步推進。一是重大項目進展順利。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17.4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103.7%。新開工項目130個,總投資額超1200億元。二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力推動工業項目落地提速,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7.3%、增速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升至39.3%,為近年最高。三是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新簽約項目投資額近1200億元。311個增資擴產項目動工建設,計劃投資總額563.2億元。
消費市場持續恢復。一是消費活力不斷釋放。密集開展“中山樂購”“知味中山”“美食文化周”等促消費活動,有效聚人氣、添活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二是消費新業態加快發展。舉辦2023中山數字消費節,推出家電、燈飾等線上專場活動,網絡零售持續活躍,限上單位網絡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2.7%。三是消費環境持續優化。新增“香山新街市”42家,小欖匯豐城獲批我市首個省級示范步行街(商圈)。新增AAA級旅游景區1家,孫文西路步行街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二)強化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
一體化融合發展縱深推進。一是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獲省批準,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圍繞深中“六個一體化”,全面加強與深圳合作對接,首批合作事項取得積極進展,633項政務服務“深中通辦”,深中經濟合作區選址初步確定,深中航空港項目簽約落地,深中公交樞紐站場動工建設,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山服務基地投入運營。二是與港澳合作不斷深化。謀劃建設香港-中山高質量發展合作區,推動各領域深度合作。在全國率先試行港澳籍船舶直航入境維修業務,全省首例“港藥粵產”藥品在中山落地,“港澳藥械通”獲批藥械增至10個。三是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穩步推進。推動與珠海、江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江門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對口開展產業協作有序推進。
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一是軌道交通加快建設。南中城際動工建設,深江鐵路中山段建設扎實推進,中山站、中山北站改造提升進展順利,廣中珠澳高鐵、深南中城際、中山市域鐵路S1線(佛山地鐵11號線南延線)等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二是城市路網不斷完善。深中通道主線貫通,中開高速、南中高速、東部外環高速、廣澳高速改擴建等項目有序推進,南三公路(南頭至黃圃段)、南外環重點路段主線、蓮員東路擴建工程、岐江河大橋、民科東路等項目建成通車。三是港口航運加快發展。新增中山港-深圳鹽田港等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航線5條。重點港口升級改造有序推進,新增500萬噸/年貨物吞吐能力。
(三)堅持制造業當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制造業擴容提質。一是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一群一策”打造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電子信息等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比亞迪智能終端、康方灣區科技園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氫能制儲加一體化示范站投入試運行,三角綜合氣體島項目完成建設。二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增推動517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56%。成功入選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精密零部件制造、廚衛等2個行業入選省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培育試點,緯創資通入選世界“燈塔工廠”。三是企業培育成效明顯。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7家,4家企業納入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
產業空間不斷拓展。一是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加快推進。新出臺“工改”政策83項,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3.3萬畝,建成工業廠房超400萬平方米,“工改”項目新招引企業258家、服務本土企業357家、推動新增投資額近940億元。二是主題產業園加快建設。出臺《中山市主題產業園布局和發展規劃》《中山市十大主題產業園重大產業項目扶持措施》,十大主題產業園累計整備連片用地超3.1萬畝,建成基礎設施項目16個,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597.2億元、同比增長9.3%。
創新能力加快提升。一是創新平臺建設扎實推進。中山生命科學園開園啟用。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累計引進42個領軍人才團隊,首批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13個實驗室投入使用。二是創新主體規模不斷擴大。深入實施高企樹標提質增量,高新技術企業超28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048家。三是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啟動實施全新優化的特聘人才評聘機制,評定第二批特聘人才200人。省市級創新科研團隊增至71個,博士、博士后工作平臺增至99個,技能人才總量達到76.5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排全省第七,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掛牌運行。
(四)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城鄉發展呈現新局面。
城市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一是城市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實現“多規合一”。有序開展城市更新,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34個,完成改造30個。二是鎮域活力不斷增強。深入實施擴權強鎮改革,77個市級事權下放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小欖鎮實施。劃定城區鎮9個、中心鎮8個、專業鎮4個、特色鎮2個,小欖鎮、三鄉鎮、古鎮鎮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三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茅灣涌防洪排澇整治工程、三鄉中心蓄洪湖工程有序實施。南部、北部取水口工程全線完工投用。新增充電基礎設施超500個,公交充電站布局建設基本完成。
鄉村振興深入實施。一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首屆鄉村振興招商大會,簽約項目投資總額超128億元。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總數達102家。黃圃鎮認定為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強鎮。二是美麗鄉村建設提速。15個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神溪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建成五桂山桂南-三鄉雍陌等鄉村振興示范帶30公里,新建農村“四小園”1764個,99%涉農村居達到省美麗宜居村標準。三是對口幫扶協作穩步推進。與貴州六盤水市東西部協作有序開展,實施協作項目66個,幫助超2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扎實推進,對口合作黑龍江佳木斯市進展順利。
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一是污染防治攻堅縱深推進。堅定不移實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新建污水管網1761公里,新建擴建12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規模50萬噸/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城市排第15。二是節能降碳有序推進。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翠亨新區、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入選首批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新增工信部綠色工廠2家,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80%,神灣港LNG船舶加注站實現首船加注。三是綠色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完成林分優化8125畝,新造林撫育近1.4萬畝、中幼林撫育5621畝。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1513畝。新建碧道20.8公里,中山人才公園等101個公園建成開放。
(五)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動力持續增強。
營商環境改革工程深入實施。一是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有序推進。推出12個方面133項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工程項目“一站式”聯合驗收、“帶押過戶”等一批改革事項落地實施。二是企業服務不斷優化。市鎮兩級全面設立“中易辦”企業服務中心,創新設立“企業服務1號線”,解決涉企訴求1.6萬宗。“一網通辦”便利化服務持續推進,企業設立登記網辦率達95.6%,“秒報秒批”事項達118個。三是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開展公平競爭審查舉報試點建設,完成招投標領域規范性文件清理,有效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是信用中山建設成效明顯。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城市信用狀況排名穩居全省前列。加強信用信息歸集應用,歸集市場主體信用信息超3億條,在58個領域實現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新增明陽電氣、嶺南股份2家上市公司,全市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近80億元。在全省率先建設綠色低碳金融實驗室,綠色金融貸款余額保持快速增長。穩步推進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試點工作,全市首家試點管理企業落地。三是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推進。深入推進市屬企業“4+N”戰略性資源重組改革,初步構建“4+N”發展架構和“3+X”的主業發展模式,市屬企業營業收入達130億元、同比增長79.6%,增速居全省第一。
對外合作交流持續深化。一是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粵貿全球”計劃等系列展會,深入實施“百展千企”拓市場計劃,推動超2300家次企業赴境外參展。“一帶一路”合作不斷深化,與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47.5%、14.9%。二是外貿平臺加快發展。藥品進口口岸成效初顯,累計進口藥品23個品種1504批次。廣東自貿區中山聯動發展區加快建設,43項改革創新經驗落地推廣。三是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額63.1億元,同比增長62.7%,增速居全省第一。
(六)增進民生福祉,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民生保障不斷加強。一是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出臺用工保障四條,加強重點群體就業保障,城鎮新增就業達4.9萬人。大力推行“媽媽崗”等靈活就業新模式,“媽媽崗”備案崗位超2萬個。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全市養老、工傷、失業保險累計參保超560萬人次。調整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標準,推廣“博愛康”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居民醫療費用負擔有效降低。加強“一老一小”保障服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5.5%,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5個,4家托幼機構入選省示范單位。三是基本民生保障精準有效。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5018套。低保標準提高到1201元,建立困難群眾“7+6+N”分類關愛服務機制,困難人群兜底保障進一步增強。
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一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新擴建幼兒園10所,新增規范化幼兒園學位6330個。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7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9360個,中山一中月山校區、紀念中學綜合樓動工建設。新增4個教育集團,紀念中學、實驗中學2個教育集團入選省優培對象。二是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獲評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城市。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完工,市中醫院綜合樓、市疾控中心實驗大樓動工建設,人民醫院新院區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三是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金色大地音樂會”、2023中國城市合唱匯演等文化活動,開展公共文化活動超1.8萬場次。香山書房增至106家,紫馬嶺公園、金鐘湖公園等香山書房建成開放。中山籍運動員在第十九屆亞運會獲得6金2銀的好成績,沙溪隊獲得全國首屆“村BA”冠軍。
安全底線鞏固筑牢。一是糧食安全有效保障。完成18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創建水稻高產示范基地9個、總面積近3000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單產實現“三提升”。市中心糧庫項目三期工程有序推進,28個大直徑筒倉、成品大米冷藏庫、工作塔等封頂。二是能源供應體系加快完善。220千伏菊城站擴建第三臺主變工程、110千伏隆平等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用。加強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全市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實現安全穩定供應。三是社會環境安全穩定。成功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三源共治”等創新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加強公共安全治理,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數、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8.1%、12.1%、16.5%。扎實做好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效保障。
過去一年,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成績來之不易。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一是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需要繼續夯實,需求恢復不及預期。二是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仍需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城鄉建設有待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仍需完善。四是民生保障能力仍需提高,優質教育、托育、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以上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山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處于疫情和地緣風險沖擊的修復期,產業結構和分工布局持續調整,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從國內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我市看,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深中戰略協作邁入新階段、開啟新篇章,中山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更加重要,必將迎來大發展、大跨越的新機遇。我們要滿懷信心、乘勢而上,煥發新面貌、展現新作為,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平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做好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十五屆七次全會工作部署,勇于擔當、埋頭苦干,奮力譜寫新征程上中山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我市實際,建議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進出口總額增長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其他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見計劃草案。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協同發展,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全力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搶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歷史機遇,縱深推進深中一體化發展。持續加強與深圳對接,規劃建設深中經濟合作區,完善空間功能布局,探索“深圳總部+中山制造”“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高水平打造深中兩地產業協作重要載體。加快交通一體化步伐,完成深中公交樞紐站場建設,開通深中跨市公交線路,推動深中航空港啟用,做好深南中城際前期工作,推動“海陸空鐵”交通體系深度銜接。加快深中營商環境融合互動發展,深化政務服務跨城通辦,推動一批改革事項落地見效。加強兩市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對接融合,深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融合共享,共建高端人才社區,打造深中“半小時”優質生活圈。
深化與灣區城市戰略合作。深入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主動對接香港發展實際需求,以“香港科創+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創業”“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為重點,謀深謀實香港-中山高質量發展合作區。攜手廣州、佛山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與佛山共建萬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加強與珠海、江門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協同聯動,攜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加快構建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一是全力打造高效快捷的高快速路網。推動中開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擴建建成通車,加快建設坦洲大道、南三公路(三角段)等干線公路,推動交通路網快速接駁深中通道。二是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南中城際建設,有序推進岐江新城站、香山站等軌道沿線TOD綜合開發。推進深江鐵路中山段建設,做好廣中珠澳高鐵、中山市域鐵路S1線(佛山地鐵11號線南延線)前期工作。三是加快港口建設。完成神灣港5000噸級港口提升改造、中外運5000噸級碼頭建設,建成啟用中山港新客運碼頭。加強與周邊港口合作,深化“組合港”“一港通”等模式,促進港口提質增效。
(二)聚焦制造業當家,全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大抓產業發展。一是培育壯大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集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三花新能源、中山生命科學園二期等項目建設,積極布局一批強牽引、利長遠的重大產業項目。推動智能家電、燈飾照明、美居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二是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加強制造業數字化標桿示范引領,培育打造10家以上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示范工廠、車間和標桿項目,推動1000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工業設計中心、服務制造示范點建設,培育壯大檢驗檢測、科技服務等專業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會展商貿等現代服務業,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構建優質高效、布局優化、競爭力強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加快產業平臺建設。一是加快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確保全年拆除整備土地1.7萬畝,規劃報建80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打造一批工改示范項目。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園區。深入推進十大主題產業園建設,全力做好土地整備、區域綜合評估等工作,持續完善園區生產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體系。加快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擴區提質,構建“一基地六園區”空間格局。三是加強產業用地保障。全面推行“標準地”出讓,積極推廣“帶設計方案”出讓、長期租賃、彈性年限出讓等供地方式,穩步推進混合產業用地供應,精準保障重大產業項目用地需求。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一是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中山科技創新園,推動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創建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建設液氫綜合性技術研究及試驗基地。推動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爭創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支持小欖鎮創建省級高新區。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和研發投入提升行動,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3000家,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5%。支持我市“十大艦隊”產業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三是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積極對接銀行、投資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謀劃組建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深入落實“中山人才二十三條”,積極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科研團隊,加強人才住房、醫療、社保、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
(三)聚焦穩進提質,全力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一是推動重點領域投資增長。抓好380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700億元投資目標。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加快華帝智能廚電、臺光電子等項目建設,支持優質企業增資擴產,確保工業投資增長30%。強化基礎設施投資,大力推動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加強專項債券項目謀劃推進,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二是千方百計激發民間投資。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體系,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建設運營,拓展民間投資空間。加強民間投資項目用地、用海、用能供應保障,做好民間投資REITs項目儲備工作,支持企業用足用好政策性融資工具。三是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堅持市領導掛帥、全市“一盤棋”招商,常態化開展產業鏈招商活動,全力推進以投促引、掛榜招商、以商引商,引進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50個,1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0個。
推動消費提質擴容。一是激發消費活力。優化提升“中山樂購”促消費主題活動,培育發展“樂享樂購樂中山”品牌,突出打造好“金色大地音樂會”“美食文化節”等特色活動。積極擴大汽車、家電、住房等消費,壯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二是培育新型消費。完善“互聯網+”消費體系,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加快線上線下消費融合互促。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培育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三是完善消費設施。積極創建省級示范步行街(商圈),推動傳統商圈高品質、特色化發展,大力引進高端零售、餐飲等項目。支持“一鎮一美食街”改造升級,打造夜間消費集聚區。加快歡樂海岸等文旅項目建設,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產品新市場。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加力開拓外貿市場。鞏固提升“百展千企”境外拓市場效果,開辟境外展會“中山專區”,支持外貿企業構建海外營銷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大力開拓俄羅斯、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不斷優化國際市場結構。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強外貿優品在國內市場的對接推廣。二是加快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優化電商扶持政策,高質量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引導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推動服務外包提質增效,加快培育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實施“外資穩量提質”工程,鼓勵和引導外資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三是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建設,推動50項改革創新經驗全部落地。推動岐江新城、板芙鎮建設省級平臺。
(四)聚焦城鄉融合,全力實施“百千萬工程”。
做優城市規劃建設。一是強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實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做強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做優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軸,壯大環灣城市高質量發展帶和沿江城鎮一體化發展帶,深化區域產業經濟圈和優質生活圈,著力構建“三核一軸兩帶雙圈多片區”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提升城市形象品質。全力實施“強中心”工程,完善中心城區功能配套,加強核心片區規劃建設,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大力推動城市更新,謀劃打造一批城中村改造試點,開工改造不少于50個老舊小區。三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茅灣涌防洪排澇工程、西河泵站工程。加快老舊供水管網改造,推進長江水廠與大豐水廠雙水源保障工程建設。完善停車場、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推動一批智慧停車項目落地。
加快提升鎮域實力。一是發展壯大鎮域經濟。發揮小欖鎮、古鎮鎮、三鄉鎮等省級典型鎮示范作用,建強沙溪鎮、黃圃鎮、三角鎮、坦洲鎮等中心鎮,做強南頭鎮、東鳳鎮、阜沙鎮、大涌鎮等專業鎮,做優神灣鎮、板芙鎮等特色鎮,積極培育經濟強鎮。持續推動與江門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對口開展產業協作,共建縣域特色產業園。二是深化鎮街體制改革。推動擴權強鎮和強鎮擴權工作,實施鎮“點單”、市“上菜”的菜單式賦權,進一步擴大鎮街發展自主權。三是提升鎮域承載能力。強化鎮街連城帶村功能,加快鎮域基礎設施、商貿物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優勢產品融通流動。積極推進小欖鎮、三鄉鎮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打造民眾萬畝農業科技、橫石島都市農業、中山花木等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支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嶺南農業、古鎮村落、田園風光等特色優勢,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二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打造“香山古韻”“岐水流芳”鄉村振興示范帶,重點建設曹邊-北臺、翠亨-崖口等精品段,培育一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工程,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鄉村微改造,大力提升村容村貌。三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強化農村集體三資和財務監管,培育發展“強村公司”,促進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宅基地內部流轉、有償退出機制,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
深化綠美中山生態建設。一是堅決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完成全市15個流域重點河涌整治主體工程,基本消除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新建污水管網800公里,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2座,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225.5萬噸/日。完成2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90%,持續開展尾水治理。二是推進大氣、土壤、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和地下水治理,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三是深入推進城鄉綠化美化。推動綠在山中、綠在村中、綠在城中,持續開展“千企萬民齊種樹”“萬棵榕樹進鄉村”等活動。四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降碳。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力推進新型儲能、分布式屋頂光伏建設,穩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有序推進翠亨新區、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保護好古樹名木、珍稀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
(五)聚焦深化改革,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推廣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拓展“智能審批”“一件事一次辦”服務事項。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提升審批效能。嚴格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完善配套的審批、監管等制度。二是深化信用中山建設。強化信用信息歸集應用,推進重點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推廣“信易貸”“信易保”等模式,推動信用惠企便民。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三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用好“助保貸”“過橋貸”等資金,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調整資金投向,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加強后備上市企業梯度培育,支持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融資渠道。
促進市場主體蓬勃發展。一是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辦好“企業家日”,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優化中易辦企業服務體系、“企業服務業1號線”,加大惠企政策宣傳力度,加快兌現政策紅利。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二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開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提質擴面。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支持國有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省市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三是優化企業梯度培育。全力支持領軍企業、龍頭骨干企業發展壯大,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新增省級“單項冠軍”企業5家、“專精特新”企業200家。持續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少于400家,上市上板企業不少于2家。
(六)聚焦群眾關切,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深入實施促就業服務行動,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培育多元就業形態,積極推廣“媽媽崗”等靈活就業模式,優化零工市場、就業驛站服務。二是筑牢社會保障網。持續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深入推進“灣區社保通”“社保服務跨省通”“城鄉居保鎮村通”三項重點工程,穩步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完善養老育幼服務體系,實現村(社區)香山長者飯堂全覆蓋,提升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推動普惠托育服務機構建設。三是兜牢民生底線。穩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探索建設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持續推進“博愛100”公益創投活動,推動慈善超市示范點全覆蓋。
大力發展民生社會事業。一是促進教體事業優質發展。新改擴建幼兒園7所,新增幼兒園學位2300個。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6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5700個。完成興中體育場改造升級,辦好“村BA”、“廠BA”等體育賽事。二是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動工建設人民醫院新院區,推進市中醫院綜合樓、市博愛醫院生殖分院、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大樓等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市口腔醫院、市骨科醫院和市康復醫院。強化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三是深入實施文化興城。加快香山古城保護活化,完成孫中山故居改造升級,推進香山名人館建設。高質量規劃建設市規劃館、美術館新館等文化場館,推動香山書房“進園區”,完成80%以上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
確保社會環境安全穩定。一是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強化金融監管和風險監測預警,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積極穩妥防范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保障糧食能源安全,推進珠中江天然氣干線等項目建設,推動市中心糧庫項目三期工程如期完工。二是深化平安中山建設。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消防、道路交通、城鎮燃氣、危化品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三是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完善基層治理平臺,強化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扎實做好婦女兒童、青年、科普、人防、海防、禁毒、國防動員等工作,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