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各鎮政府、區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中山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5月31日
中山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和《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粵辦發〔2017〕52號)精神,進一步深化職稱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對標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落實國家、省關于職稱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立足服務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把握職業特點,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社會化的職稱制度,客觀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為努力交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兩個重要窗口”優異中山答卷提供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服務發展、激勵創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需求,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堅持遵循規律、科學評價。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做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3.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推進。針對我市職稱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握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特點,實行精準施策、分類評價。
4.堅持以用為本、創新機制。圍繞用好用活人才資源,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人才評價與使用,促進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滿足各類用人單位選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標。
通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重點解決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準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服務不夠規范等問題,使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結構更趨合理,能力素質不斷提高。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職稱政策體系。
1.完善職稱管理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省在職稱評審管理、評審委員會組織管理、職稱評審紀律規定等相關政策。推進我市科技前沿技術和制造業領域等職稱系列專業評價,加快開展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網絡信息、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新材料、新能源等專業職稱評價。
2.促進政策相互銜接。對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般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職稱評審。對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實行評聘分開。專業技術人才取得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的,按規定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專業、層級的職稱。公務員不得參加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符合報名條件的可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
3.打通職業發展通道。符合申報條件或獲省級以上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可按相關規定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和認定。在職稱評審中,技工院校中級技工班畢業生與中專學歷人員同等對待,高級技工班畢業生與大專學歷人員同等對待,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與本科學歷人員同等對待。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高技能人才,可聘用在專業技術崗位。圍繞我市發展優質水產、精品花木、特色小水果、綠色蔬菜優勢特色產業,探索農村技術人才評審農業專業技術職稱的辦法。
(二)完善職稱評價標準。
4.突出品德首要條件。堅持德才兼備,把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首要內容,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實行學術造假和職業道德嚴重缺失“一票否決”。完善職稱誠信承諾機制,建立專業技術人才誠信檔案,將個人職稱誠信行為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大對職稱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通過弄虛作假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5.突出創新能力導向。根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增加各職稱系列創新能力評價內容。注重基礎研究,將解決重大學科問題或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成果的原創性和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增加技術交易額、技術作價入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注重專利質量和實際貢獻,將專利獲獎或授權使用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注重標準制定評價,將制定國際、國家、地區和行業標準作為重要評價內容。
6.突出工作業績導向。將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作為職稱評價的重要條件,將業績成果推動行業發展的影響力、對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科學合理設置論文條件和科研成果,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工程、工藝美術、農業系列中級職稱的,對論文不作要求;專業技術人員在市級行業協會內部刊物發表或市級學術會議宣讀、交流的論文,可作為有效論文申報評審中級專業技術資格;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不唯論文數量;進一步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歷、獲得獎項等成果形式代替論文。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需評價外語、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7.突出分類評價導向。落實我省各系列職稱評價標準,科學分類評價人才。對科學研究人才,執行以科技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主的科學研究職稱評價標準。對教育教學人才,把教書育人作為評價核心,針對不同崗位類型和學科領域,實行以政治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主的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對醫療衛生人才,實行涵蓋臨床實踐、科研帶教、公共衛生服務等要素的醫療衛生人才職稱評價標準。對工程技術人才,重點評價工程技術人才掌握必備專業理論知識和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技術創造發明、技術推廣應用、工程項目設計、工藝流程標準開發等實際能力和業績。對農業技術人才,重點評價農業技術人才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術推廣、科研、種養、傳授培訓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實際能力和業績。落實職稱評價標準的分級管理和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國家標準、省級標準、市級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及時更新系列專業職稱評價標準。
(三)創新人才評價方式。
8.開辟職稱評價綠色通道。省、市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可按有關規定直接申報相應層級的職稱。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省級以上重大獎項獲得者,省級以上重大人才項目入選者,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廣東特支計劃杰出人才、省引進領軍人才、省引進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南粵突出貢獻和創新獎個人或團隊帶頭人的專業技術人才,可按照相應程序認定正高級職稱。經市人才工作部門認定、評定的高層次人才,可直接申報中級職稱。博士畢業生和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報副高以上職稱。國家、省組織人事部門選派到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及粵東西北地區服務鍛煉,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含省行業主管部門選派的專業志愿者),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審、優先聘任。
9.支持基層一線和離崗創業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職稱評價。對在鎮區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做論文要求,工作總結、教案、病歷、技術推廣總結、工程項目方案、專利成果等可作為專業技術工作業績。高中以上學歷,長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取得業績,可申報評審助理級專業技術資格。有條件的系列、專業,可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實行單獨評審,定向評價,定向使用。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中經批準離崗創業或兼職的專業技術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兼職期間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
10.探索開展多元評價。推行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采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探索網絡面試答辯方式。逐步探索中級職稱評審抽取一定比例進行面試答辯的做法。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
(四)優化職稱管理服務。
11.承接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積極創造條件承接副高級職稱評審權,適時向符合條件的鎮區、行業協會依法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推動向翠亨新區的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依法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支持條件成熟的創新創業園區、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組建社會化職稱評審委員會,面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職稱評審服務。
12.支持企事業單位開展自主評審。落實高校教師職稱自主評審權,探索向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下放單位主體系列的職稱評審權,強化職稱評審與崗位設置、考核聘用、績效管理等用人政策有機整合。探索向符合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大型骨干企業下放企業主體系列的職稱評審權,促進企業人才培養和使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參與職稱評價標準制定,建立行業龍頭企業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審相銜接機制。對于開展自主評審的,職稱評價主管部門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后備案管理。
13.健全職稱評價公共服務體系。暢通非公有制組織、自由職業、在中山就業的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符合條件的外籍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通道,進一步簡化職稱申報手續和審核環節,職稱申報不與人事檔案管理掛鉤。鼓勵各職稱評審委員會日常工作部門、行業協(學)會和職稱工作聯絡點,設立多個職稱申報點。非公有制組織、社會組織專業技術人才經用人單位推薦,申報點受理審核后報送職稱評審委員會;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申報點直接受理審核后報送職稱評審委員會。依托全省職稱網上管理服務平臺和證書管理系統,發放規范標準的職稱證書。規范職稱評審收支標準,杜絕以營利性為目的的職稱評審收費行為。
(五)加強職稱評審監管。
14.提升政府監管能力。不斷完善職稱評審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職稱評審工作監督和考核。加強對評審全過程的監管,建立評審中巡查、隨機抽查和評審后復查、倒查、投訴等制度。加強對自主評審工作的監管,探索自主評審單位信用評級機制,對于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加強對用人單位申報審核的監管,對弄虛作假行為追究其法律責任。加大社會監督力度,暢通職稱投訴舉報渠道,依法清理查處擾亂職稱評審秩序、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嚴肅職稱評審紀律,加大職稱違紀處理力度。
15.強化職稱評審委員會管理。規范職稱評審委員會的設置條件、程序、名稱,明確界定評審專業、層級和人員范圍。設置職稱評審委員會或新增評審專業須經行業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職稱評價主管部門核準備案,自主評審單位報行業主管部門和職稱評價主管部門備案。職稱評價主管部門在每年職稱評審申報前,須向社會公布全市職稱評審委員會設置情況。評審委員會要細化職稱評審工作程序和規則,實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依托全省統一的分級動態管理評委專家庫,實行評審專家誠信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黨委和政府對職稱工作的統一領導,努力構建黨委組織部門抓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行業主管部門各負其責、用人單位和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職稱評審工作格局。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把職稱制度改革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政策研究、宏觀指導等方面,著力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政策制定、制度建設、協調落實和監督檢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要求,擬訂本市職稱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對職稱數量、人員結構實行宏觀調控,加強改革政策落實的績效評估。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事業發展需要和人力資源配置,自主組織開展職稱評審或推薦本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實現評價結果與使用有機結合。各鎮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復雜性和敏感性,將職稱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狠抓工作落實。
(二)加強宣傳引導。要充分利用報刊、門戶網站、微信等宣傳陣地,廣泛宣傳職稱改革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改革措施。切實加強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積極凝聚社會共識,為職稱改革營造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切實加強輿情監控,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妥善處理職稱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我市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