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所在位置: 政務公開 > 政策法規 > 市府辦文件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市教育體育局等部門中山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

文號:中府辦〔2023〕6號
信息來源: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日期:2023年03月10日

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市教育體育局、發展改革局、民政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衛生健康局、殘聯關于《中山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教育體育局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3月10日

  

中山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21〕60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教育廳等部門廣東省“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粵府辦〔2022〕20號)精神,切實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進一步促進我市特殊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目標任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適宜融合為目標,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基本建立,普及程度不斷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持證殘疾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以上,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入學機會明顯增加。教育質量全面提升,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課程教學資源體系和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基本建立;融合教育全面推進,服務對象不斷擴展,融合教育資源體系不斷健全;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創新穩步推進,督導評價持續強化。

  二、主要措施

  (一)拓展學段服務,健全特殊教育體系

  1. 持續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堅持“全覆蓋、零拒絕”原則,鞏固完善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安置模式,確保“應入盡入”,適宜安排每一名殘疾兒童。建立健全市、鎮街殘疾兒童招生入學聯動工作機制,優化殘疾兒童少年入學評估與安置流程,確保殘疾兒童篩查、信息上報、教育評估、轉銜安置和個別化支持及時規范、科學專業。建立健全學校隨班就讀工作長效機制,壓實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學校接收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責任,確保適齡殘疾兒童“應隨盡隨、就近就便”入學。建立送教上門動態評估機制,合理控制送教上門安置學生人數和比例,到2025年,將義務教育階段接受送教服務的殘疾兒童比例控制到適齡殘疾學生總數的10%以內。嚴格落實“控輟保學”政策要求,確保殘疾兒童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 大力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不斷提高學前殘疾兒童入園率,推進學前融合教育,各鎮街確定至少一所公辦或普惠幼兒園為融合教育種子園,作為全市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配建資源教室,開展融合教育,接收殘疾兒童入園就讀。支持融合教育種子園創建省、市隨班就讀示范園。加大教育、殘聯、民政和衛生健康等系統資源整合力度,擴大殘疾幼兒早期發現診斷和早期康復教育等服務覆蓋面,建立完善特殊兒童幼小銜接機制。大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學生初升高銜接渠道。辦好特殊中等職業教育,擴大普通中等職業學校隨班就讀(特教班)規模。支持職業技術院校、開放大學等院校為殘疾人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逐步拓寬殘疾人終身學習通道。

  3. 積極擴展特殊教育服務對象。將確診為學習障礙、情緒與行為障礙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納入隨班就讀學生認定范圍,為其提供融合教育支持服務。積極開發孤獨癥兒童教育教學資源,努力滿足其就學需求。逐步建立助教陪讀制度,為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接受高質量教育提供專業支持。

  (二)推進融合教育發展,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4. 推動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相互融通。加強普、特校際資源共享,深化融合教育師資聯合培訓、教育教學改革與教研科研協作,探索面向全體學生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建立健全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綜合素質評價辦法與考試評價體系。建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支持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工作、為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服務的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省、市特殊教育示范項目建設,積極參與省內外特殊教育交流協作。大力推廣使用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

  5. 推動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相互融通。支持特殊職業教育合理設置適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市場需求的專業,加強普、特職業學校師資交流及特殊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學資源開發,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招收殘疾學生的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應實施無障礙環境改造,利用現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資源,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在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增設職業教育融合專業組,發揮專業支持功能。支持普、特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合作開展殘疾學生職業教育培訓。加強殘疾學生就業指導與援助,探索開展面向殘疾學生“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積極幫助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

  6. 促進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依托多部門聯動機制,構建殘疾兒童少年協同服務和動態追蹤機制,建立跨部門共享的殘疾兒童少年信息平臺,落實“一人一案”,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有質量的特殊教育服務。大力促進康教融合,依托市、鎮街殘聯開展7-17歲殘疾兒童“送康服務”“輔助器具進校園工程”,優先為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免費提供輔助器具與相關服務。

  7. 促進家庭社區與特殊教育融合。強化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和宣傳,為殘疾學生家長提供科學指導和專業咨詢服務,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積極爭取普通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注重發揮康復、醫學等專業人員和社區、社會團隊的作用,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共同為殘疾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三)提升支撐能力,完善特教保障機制

  8. 強化融合教育資源體系保障。建立健全市、鎮街、校三級特殊教育資源(指導)中心(資源教室)體系。落實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經費保障,充分發揮管理與指導、培訓與教研、資源與服務功能,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到2025年,各鎮街以普通學校(含小學、初中)資源教室為基礎建成鎮街級小學、初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各1個,為區域內殘疾兒童少年提供特殊教育指導和支持服務。支持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全面建成資源教室,足額配備專職資源教師。

  9. 增加特殊教育學位供給。統籌規劃特殊教育學校布局與建設,到2025年至少建成2所符合國家標準的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公辦特殊教育學校。逐步擴大市兒童福利院附設特教班規模,招收院內重度和多重殘疾適齡兒童就讀,條件成熟時擇機設立為醫養教康一體的附屬特殊教育學校。創新辦學機制,推動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鎮街開設特殊教育班。探索開展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教學點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優質特殊教育學校,強化民辦特殊教育規范管理,確保特殊教育公益普惠屬性。

  10. 完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把特殊教育納入教育事業和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特殊教育中央補助資金、省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等上級轉移支付資金。逐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并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兩頭延伸。到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推動殘疾學生15年免費教育。安排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殘疾學生職業教育。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民個人捐資助學。

  11. 加強特殊教育專業隊伍建設。發揮特殊教育教科研引領作用,建立健全市、鎮街、校三級教科研體系,市教育教學研究室配備1名以上專職特殊教育教研員,各鎮街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特殊教育教研員。嚴格落實我省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員編制標準,為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學校配齊配足教職工,加強特殊教育資源(指導)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配置。建立資源教師鎮街域內統籌調配機制,實行專職資源教師“鎮街管校聘”。建立完善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送教教師、其他隨班就讀教師的管理與獎懲機制,保障特殊教育教師按政策享受相關待遇、津貼補貼。將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等機構中依法取得相應教師資格的特殊教育教師,納入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職稱評聘、表彰獎勵范圍。

  12. 開展特殊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構建鎮街、學校特殊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研制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質量測評辦法,納入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內容,把質量監測、教育評價與質量提升相結合,定期反饋質量監測結果,形成特殊教育質量評估意見與改進建議,不斷提升特殊教育質量。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特殊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落實各級政府責任,高度重視特殊教育提升發展工作。把特殊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本著“特教特辦,重點扶持”的原則,加大統籌力度,傾斜配置相關資源,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健全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市、鎮街兩級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多部門協調聯動的特殊教育推進機制,落實研究基礎教育必須研究特殊教育工作制度,通過鎮街、村(居)委會和社區,依托殘聯等部門開設的托養中心等機構,探索為殘疾學生提供集中照護、日間照料、課后托管、社區康復、就學升學和輔助性就業等方面的服務與便利。

  (三)強化督導評估

  強化特殊教育常態化督導與評估,把特殊教育發展作為必檢內容,納入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和鎮街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適時組織對鎮街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情況的檢查與督導。

  (四)廣泛宣傳引導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加強特殊教育宣傳。大力宣傳特殊教育知識和方法,以及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和優秀典型事跡,引導學生和家長充分認識特殊教育對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和終身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件:中山市“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動計劃重點工作任務清單


中山市“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動計劃重點工作任務清單


任務

具體內容

責任單位

(首位為牽頭單位)

完成時限

拓展學段服務,健全特殊教育體系

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其中送教上門學生比例控制在10%以內。持證殘疾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以上。

市教育體育局、市殘聯、各鎮街

2025年

建立健全學校隨班就讀工作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控輟保學”要求,確保殘疾兒童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市教育體育局、市殘聯、各鎮街

2025年

規范開展送教上門工作、提升送教上門服務質量。

市教育體育局、各鎮街

2025年

各鎮街確定至少一所公辦或普惠幼兒園為融合教育種子園,作為全市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配建資源教室。

市教育體育局、市殘聯、各鎮街

2025年

擴大殘疾幼兒早期發現診斷和早期康復教育等服務覆蓋面,建立完善特殊兒童幼小銜接機制。

市衛生健康局、市殘聯、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

2025年

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學生初升高銜接渠道。

市教育體育局

2025年

將學習障礙、情緒與行為障礙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納入特殊教育服務范圍。

市教育體育局、市殘聯、各鎮街

2025年

推進融合教育發展,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推動普特學校資源共享、師資聯合培訓、教育教學改革及教研協作,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支持融合教育工作機制。

市教育體育局、各鎮街

2025年

推動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利用現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資源,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

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殘聯

2025年

建立殘疾兒童少年信息平臺。

市教育體育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局、市民政局

2025年

強化殘疾學生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康復、醫學等專業社會力量,為殘疾學生創造良好教育環境。

市教育體育局、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局、市民政局

2025年

提升支撐能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

落實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經費保障。

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

2025年

各鎮街建成學前、小學、初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各1個。

各鎮街、市教育體育局

2025年

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全面建成資源教室,足額配備專職資源教師。

各鎮街、市教育體育局

2025年

建成2所以上符合國家標準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特殊教育學校。

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

2025年

辦好市兒童福利院培智特殊教育班。

市民政局、市教育體育局

2025年

推動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鎮街開設特殊教育班,探索開展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教學點工作。

各鎮街、市教育體育局

2025年

保障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

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各鎮街

2025年

安排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支持開展殘疾學生職業教育。

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殘聯

2025年

配齊配足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隨班就讀學校教職工。配備市、鎮專兼職特殊教育教研員。

市教育體育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鎮街

2025年

探索構建特殊教育質量監測體系。

市教育體育局、各鎮街

2025年

強化組織領導

加大統籌力度,傾斜配置相關資源,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市教育體育局、市有關部門、各鎮街

2025年

健全工作機制

市、鎮兩級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

市教育體育局、各鎮街

2025年

通過鎮街、村(居)委會和社區,依托殘聯等部門開設的托養中心等機構,為殘疾學生提供集中照護、日間照料、課后托管、社區康復、就學升學和輔助性就業等方面的服務與便利。

市殘聯、各鎮街

2025年

強化督導評估

完善特殊教育市、鎮街兩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

市教育體育局、各鎮街

2023年

強化宣傳引導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營造關心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各鎮街

2025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锦屏县| 惠东县| 搜索| 家居| 普洱| 清水县| 绥滨县| 邯郸市| 阿克陶县| 洛浦县| 阳西县| 缙云县| 鹿邑县| 那曲县| 乡宁县| 清新县| 青岛市| 天镇县| 博野县| 汉阴县| 柏乡县| 宜良县| 赤城县| 丹寨县| 烟台市| 同仁县| 溆浦县| 衢州市| 若尔盖县| 黎平县| 台中市| 涞水县| 高唐县| 根河市| 峨山| 洱源县| 拜城县| 古丈县| 菏泽市|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