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中山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交通運輸局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7月26日
第一章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中山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初步形成以樞紐站場、港口口岸為重要節點,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運航道為骨架,普通干線公路(含國省道)為骨干,城市道路及農村公路為脈絡的綜合交通體系,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
高速、干線公路建設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中山市加快高速、干線公路建設。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4.4公里,比2015年158.9公里增加25.5公里,增長約16.0%;全市一級干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43.4公里,相比2015年393.98公里增加約49.4公里,增長約12.5%。
軌道交通建設有序推動。“十三五”期間,中山市大力推動軌道交通發展建設,包括:推進南沙港鐵路建設,開展深江鐵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地鐵18號線南延線)前期工作,開展《中山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和《中山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修編)》等。
港口建設項目扎實推進。“十三五”期間,中山市形成“一港五區”的港口格局。中山港升格為國家一類口岸,是廣東省地區性重要港口。在貨運方面,中山港與周邊的三大國際樞紐港已建立喂給港和母港的關系,以高快速路、軌道交通和水運航線為依托,共享國際大港的設施和服務。在客運方面,中山市積極打造馬鞍港新客運碼頭,依托水上航線、城市軌道、公路客運、公共交通等形成綜合客運樞紐。
公交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間,中山市按照省級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建設要求,倡導公交優先發展理念,落實民生公交重點工程,已形成市、鎮、村全覆蓋公交網絡。實現公交車輛百分百純電動化,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93.6%,全市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73.5%。
第二章 形勢要求
1.響應“交通強國”戰略。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在“交通強國”建設背景下,中山市交通應更加注重交通發展質量,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人民滿意度交通,提升交通競爭力和影響力。
2.銜接上位規劃。
2021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下,中山市應注重布局綜合交通立體網,提升客貨運輸服務品質,增強交通運輸綜合治理能力,促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3.搶抓“雙區驅動”機遇。
積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加快完善中山市與深圳市及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
4.支撐城市定位。
為貫徹落實好省委賦予中山的“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三個定位,需堅定不移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堅定不移實施交通暢通工程,打造內通外聯的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
第三章 規劃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結構優化、一體街接的設施網絡,擴大多樣化高品質的服務供給,培育創新驅動、融合高效的發展動能,強化綠色安全、開放合作的發展模式,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支撐。
第二節 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客貨運輸服務品質顯著提升,交通運輸綜合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總體建成東承西接、南聯北融、內通外聯的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二縱三橫”軌道交通網,實現“60 30 15”時空圈,有效支撐和引導中山市高質量發展。
2.總體格局。
高速公路方面: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
干線公路方面:構建“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
軌道交通方面:構建“二縱三橫”軌道交通網。
3.具體目標。
(1)“60 30 15”時空圈。
中山市與大灣區相鄰城市1小時內通達。
中心城區與外圍鎮街、各鎮街與深中通道30分鐘通達。
各鎮街中心區與臨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間15分鐘通達。
(2)里程目標。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184公里提升至390公里以上。
干線公路通車里程從443公里提升至600公里以上。
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從69公里提升至100公里以上。
(3)其他目標。
提升交通出行品質。倡導綠色出行,打造品質化出行環境,增強市民出行幸福感、獲得感。
健全交通治理體系。探索智慧交通,完善靜態交通體系建設,持續推進交通擁堵治理,加強道路建設交通疏解。
第四章 構建暢達全國的外聯通工程
第一節 完善深中通道接駁體系,構建大灣區一小時高速互聯網
“十四五”時期,完善與深中通道接駁的區域高速公路網,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實現1小時通達灣區相鄰城市。加快“東承、西接、南聯、北融”步伐,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航空機場、交通樞紐、港口碼頭等高速聯系,實現與每個周邊鄰近城市至少有3條高速公路通道。
四縱:西環高速(含小欖支線)、廣珠西線高速、廣澳高速、東部外環高速。
五橫:廣中江高速—佛江高速、中江高速—南中高速、深中通道—中開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香海大橋。
專欄1:“十四五”時期中山市高速公路重點工作
第二節 推動軌道交通建設,構建大灣區半小時軌道通勤圈
“十四五”時期,建設“二縱三橫”軌道交通網,構建大灣區核心城市半小時軌道通勤圈,助力“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加快“東承、西接、南聯、北融”步伐,以戰略眼光、開放思維、積極作為的姿態,積極引入國家高速鐵路布局中山,謀劃爭取更多的城際鐵路及周邊城市的地鐵延長線等鐵路資源。
專欄2:“十四五”時期中山市軌道交通重點工作
第三節 打造高水平樞紐場站,構建層次分明的樞紐體系
“十四五”時期,提升樞紐綜合功能定位,打造高品質、功能復合樞紐場站,推進“站城一體”綜合提升。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路貨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引入樞紐場站,打造多功能復合型一體化交通樞紐,提升中山的區域輻射力和城市競爭力。加強對樞紐周邊用地、片區開發方案研究,落實“站城一體”開發理念,通過規劃引領樞紐場站高品質建設。增加慢行、公交、出租車接駁指引等,提升樞紐人性化服務水平。
專欄3:“十四五”時期中山市綜合交通樞紐場站重點工作
第四節 共享區域機場及港口,構建高效直達的銜接體系
“十四五”時期,積極主動加強與周邊機場的無縫對接,共享區域航空設施,實現40分鐘可達廣州機場、深圳機場、香港機場、珠海機場等。
專欄4:“十四五”時期中山市機場重點工作
“十四五”時期,積極主動加強與周邊港口碼頭的無縫對接,共享港口基礎設施,實現40分鐘可達深圳機場福永碼頭、深圳蛇口港等,60分鐘可達香港維多利亞港等。
專欄5:“十四五”時期中山市港口重點工作
第五章 打造城鄉一體的內通暢工程
第一節 暢通干線公路“主動脈”,實現市域半小時通勤
“十四五”時期,積極完善“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體系,加強“東承、西接、南聯、北融”,提高城市內部交通網絡銜接能力,加快建設中心城區與外圍鎮街、各鎮街與深中通道聯系的快速通道。全面推進干線公路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完善干線公路網結構,構建功能層次清晰、路網結構合理、服務高效便捷的一體化干線公路“主動脈”系統。有序推動關鍵節點優化提升,綜合提升城市交通承載能力。
專欄6:“十四五”時期中山市干線公路重點工作
第二節 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提高路網運行效率
1.城市道路。
“十四五”時期,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完善與深中通道銜接的城市道路網絡,提升岐江新城路網密度,疏通城市“毛細血管”。
完善與深中通道銜接的城市道路網絡,推進中江高速、廣澳高速等既有高速公路出入口銜接道路的快速化改造,高標準建設中開高速、南中高速等新增高速出入口的銜接道路。
提升岐江新城路網密度,推進起灣道過江通道、含珠路工程、康景路工程等,支撐岐江新城功能定位與發展需求。
逐步消除城市交通內外“堵點”“斷點”,強化城市道路與其他方式銜接,促進城市交通網絡聯動融合發展,提高整體運行效率,疏通“毛細血管”。
2.農村公路。
“十四五”時期,建設“四好農村路”,強化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和質量控制,優化農村公路路網結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力推進“路長制”,健全“四好農村路”建設長效機制,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更好保障。
專欄7:“十四五”時期中山市城市道路、農村公路重點工作
第三節 加快城市軌道規劃編制,共建“軌道上的大灣區”
“十四五”時期,科學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與周邊城市共建共享“軌道上的大灣區”。
專欄8:“十四五”時期城市軌道重點工作
第六章 建設人民滿意的運輸服務工程
第一節 推動公共交通建設,完善基礎出行保障
“十四五”時期,在建設大灣區一體化的形勢要求下,對標周邊城市,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中山市公共交通升級,促進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向更好發展。
專欄9:“十四五”時期公共交通重點工作
第二節 構建水上交通服務體系,加強水上巴士規劃布局
“十四五”時期,依托區位條件和水域旅游資源,構建水上交通服務體系,加強水上巴士規劃布局,積極構建水上旅游和環城水上休閑旅游系統。發展旅游配套延伸服務,促進旅游客運“運游結合”,實現“交通帶動旅游、旅游促進交通”。
專欄10:“十四五”時期水上交通重點工作
第三節 提升客貨運輸服務質量,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
“十四五”時期,全面提升客貨運輸服務質量,發展“互聯網+交通”等新模式,提升客貨運輸服務多樣化、品質化水平,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客貨運輸通達性和保障性顯著增強。
1.全面提升旅客運輸服務質量,實現“人便其行”。
保障公眾公平享有交通服務權利,以交通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促進“互聯網+交通”等新模式快速發展,提升多樣化、品質化水平,增強運輸服務通達性和保障性。
推廣“出行即服務”理念,發展基于智能終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務。
鼓勵道路客運定制化發展,加強與高鐵、航空等方式銜接,更好滿足群眾“門到門”“點到點”的出行需求。
分類分區優化停車設施供給,用好用足停車資源,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綠色出行“續航工程”。
2.全面提升貨物運輸服務效能,實現“貨暢其流”。
大力發展公鐵聯運、公水聯運、鐵水聯運、公鐵水聯運等運輸方式,促進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完善,綜合運輸效率不斷提高,物流成本逐步降低,有效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支撐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采取“盤活存量、投放增量、整合資源、優化經營”發展對策,完善黃圃港升級和集疏運體系。
(1)加快多式聯運信息共享,強化不同運輸方式標準和規則的銜接。推進運單電子化、數字化、信息化,實現網絡化共享互認、全程監測追溯。
(2)保障交通運輸服務信息安全運行,加強“兩客一危一重”視頻融合平臺應用,深入推廣甩掛運輸,創新貨車租賃、掛車共享、定制化服務等模式。
(3)完善寄遞末端服務。建設多元化、智能化末端服務網絡,推進快遞服務站、智能收投終端和末端服務平臺等布局建設和資源共享。支持即時寄遞、倉遞一體化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4)打造智慧物流。圍繞“互聯網+物流”概念,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等先進技術與設備,構建物流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實現物流系統的數據采集、智能感知、分析和處理能力,從而達到物流系統中各個單元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協同運作的目標,助力物流行業降本增效。
第七章 實施綠色高效的品質交通工程
第一節 構建綠色運輸發展體系,促進運輸服務綠色轉型
“十四五”時期,以“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為引領,以“深度降碳”為目標,統籌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促進運輸服務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構建綠色運輸發展體系。
1.加快新能源運輸裝備推廣,構建低碳運輸體系。加快推進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鼓勵純電動汽車發展;推動公路服務區、客運樞紐等區域充(換)電設施建設,為綠色運輸和綠色出行提供便利。
2.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提升城市步行和非機動車的出行品質,構建安全、連續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改善綠色出行環境,提高城市綠色出行比例。建立綠色低碳交通激勵約束機制,完善停車管理等措施。
3.優化運輸結構,提升運輸效能。推進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因地制宜構建以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公共交通出行體系,強化“軌道+公交+慢行”網絡融合發展。
4.鼓勵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以“十四五”新開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為重點,推進施工標準化和工廠化裝配式建造,鼓勵施工材料、工藝和技術創新,推廣鋼結構橋梁和BIM技術應用,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清潔能源、生態保護及污染防治,降低公路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好地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協調。
第二節 推動公路服務設施建設,滿足群眾游憩需求
“十四五”時期,推動公路服務區和公路驛站設施建設,不斷促進公路服務區和公路驛站與城市融合發展,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
結合中江高速改擴建工程、廣澳高速改擴建工程等提升服務區服務水平,打造環境舒適、設施齊全的公路服務區、公路驛站。
第三節 打造品質化出行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
“十四五”時期,打造品質化出行環境,增強市民出行幸福感、獲得感。
1.緊密圍繞市民品質化出行需求,秉承品質優先的理念,以人為本,合理分配各種出行方式的路權和空間,保障人行和非機動車通行順暢。
2.落實“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進行透水混凝土道路的設計,充分利用雨水資源,通過雨水沖刷,減少空氣中、地面上的粉塵。
3.考慮建筑立面至街道平面的整個“U”型空間的協調發展,通過精細化設計將品質提升延伸到建筑前區空間,通過相互嵌套、一體化設計,統籌道路界面,促進品質空間的完整再造。
4.把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岐江道重點工程建設,新增一批兒童友好設施,通過打造慢行系統及景觀帶,線性串聯公園、商圈、景點等重要節點,充分激活中山舊城活力。
第八章 推進安全有序的交通治理工程
第一節 探索智慧交通建設,強化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
“十四五”期間,做好交通向智慧化發展的頂層設計,適時開展智慧道路、智慧物流、智慧出行等示范工程,促進交通設施規劃、建設、管理、養護融合協同,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全面提升交通內通外聯質量和交通綜合服務水平。
專欄11:“十四五”時期智慧交通重點工作
第二節 完善靜態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停車設施資源配置
“十四五”時期,開展片區停車系統綜合改善提升規劃,包括各種停車場(庫)、停車設施等方面,完善靜態交通設施建設。優化停車設施資源配置,用好用足停車資源,穩步推進老舊小區、醫院、學校、商業聚集區等區域公共停車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智慧停車系統建設,探索推進共享停車,拓展電子收費應用范圍,利用多級力量聯動督促停車管理違章查處,強化停車秩序管理,加強停車執法力度。
專欄12:“十四五”時期靜態交通重點工作
第三節 開展交通詳細規劃,推動交通精細化設計
“十四五”時期,出臺片區交通詳細規劃編制技術指引及管理辦法、道路交通詳細設計編制技術指引及管理辦法,開展道路交通安全評價研究,對重點片區、重要道路進行交通詳細規劃設計,推動交通精細化管理。
專欄13:“十四五”時期交通精細化重點工作
第四節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保障交通安全
“十四五”時期,建立完善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安全監督管理制度體系,提升安全監管效果;建立健全交通基礎設施資產管理體系,嚴把設施設備產品源頭質量關,推進交通精品建設和精細管理;加強交通安全設施建設,推動安全配套設施、重點目標防范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建設運營;規范設置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加強道路隱患排查整治和安全設施配套,完善水運工程安全配套設施和橋梁防船舶碰撞設施;健全綜合交通運輸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應急協調機制和應急預案體系,加強交通運輸調度與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推進交通、公安、應急、市場監督管理多部門聯動的管理機制體制;籌建市交通工程安全生產體驗館,借助科技手段,創新安全生產教育模式,夯實安全生產“最后一公里”等。
第九章 保障措施
1.加強規劃引領。
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在交通運輸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龍頭引領作用;加快規劃及規劃項目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落實,為交通規劃實施創造良好條件。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監管、監測和評估,加強規劃對接、優化規劃方案,推動提升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質量。
2.加強統籌協調。
發揮市交通建設總指揮部作用,領導、協調、指揮推進全市重要交通項目謀劃、建設、運營工作,協調解決重要交通項目建設存在的重大問題,推動項目建設管理從“串聯”向“并聯”轉變,審議決定支持重要交通項目建設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交通治理體制機制,成立市級道路交通管理統籌機構。從頂層設計、具體措施、建設進度等多維度出發,因地制宜設計方案,壓茬推進措施落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主體,強化監督落實,促進交通治理體制的逐步完善。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劃分,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部門之間、市鎮之間協作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交通項目建設。
3.加強要素保障。
加強資金政策保障,安排財政資金積極支持交通規劃建設,爭取國家、省資金配置指標;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綜合采取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多種方式,充分引導多元化資本參與項目實施。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壯大交通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研究制訂具有競爭力的交通從業薪酬體系,探索校企聯合培養輸送人才體制,切實保障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進程提速。全力做好項目建設涉及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調整和補劃、拆遷安置補償等工作,主動化解項目政策處理中的各項矛盾,保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4.加強實施管理。
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在交通項目各階段,都把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始終。建立完善現代化過程建設和運行質量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健全交通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預防性養護維護、安全評估,加強長期性能觀測,完善數據采集、檢測診斷、維修處治技術體系,加強病害治理力度,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和使用壽命。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強化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安全風險防控,全面改善安全水平。著力推動BIM、地理信息、工業化智能建造等技術運用,實現全生命周期信息全覆蓋,構建基于“勘察設計、建造施工、養護維修、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決策體系。充分考慮綜合交通設施與周邊地塊功能規劃的銜接,減少交通設施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杜絕鄰避效應。
5.加強對接合作。
主動對接灣區重點城市,以深中通道、深江鐵路等重大區域設施建成為契機,開通深中兩市公交化接駁巴士,開行公交化的城際列車;完善中山港馬鞍港區客運樞紐交通配套設施,打造一體化的換乘樞紐體系,實現客流快速便捷安全的集散,提高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加強灣區港口資源共享,探索中山港“一港五區”共享南沙港自貿區(自由貿易港)政策。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共享合作機制,推動一體化服務,擴大各類交通資源開放共享,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一體化服務水平,實現互利共贏。
6.加強科技賦能。
堅持信息化智能化引領交通現代化,推動建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智慧交通為主攻方向、以人才為支撐的創新發展體系。推進適應中山市實際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領域標準供給,分類制定關鍵性、基礎性標準,指導工程建設。推動建立涵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的協同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區域協調和跨界合作,共同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7.加強監督管理。
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提高各部門落實規劃的積極性,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