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所在位置: 政務公開 > 財政信息 > 財政預決算

中山市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7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信息來源:財政局 發布日期:2007年01月17日

 —— 2007年1月23日在中山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中山市財政局局長 吳觀帶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會報告我市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并提出2007年預算草案,請予審議。
一、關于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
2006年,我市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嚴格依法理財,強化收支管理,深化財政改革,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使各項財政工作取得明顯進展,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提前超額完成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財政收支目標任務,為全市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提供了有力保障。(附2003-2006年財政收支圖)

  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477萬元,完成人大通過預算的109.34%,比上年增長22.47 %,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其中,市本級收入582960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09.18%;中山火炬開發區(以下簡稱“火炬區”)收入81517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10.49%。
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具體完成情況:
1、國、地稅收入518229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03.13%,比上年增收97545萬元,增長23.19%。
2、農業“兩稅”收入66905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62.79%,比上年增收7955萬元,增長13.5%。
3、其他財政收入44796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39.91%,比上年增收15429萬元,增長52.54%。
4、國有資產經營收益11060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00.55%。
5、專項收入(排污費、教育費附加)23487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11.47%。
一般預算收入加上級補助凈收入18941萬元(含中央及省稅收基數返還、專項撥補、專款及一次性撥補、上解上級支出),再加上年度結余收入110579萬元,全市本年度可支配財力793997萬元。
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43588萬元(其中:市本級563278萬元,火炬區80310萬元),比上年增支76532萬元,增長13.5%;結轉2007年支出83886萬元,合計727474萬元,剔除2005年度結轉2006年支出的51321萬元后,為年初預算642407萬元的105.25%。
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具體完成情況:
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6862萬元,結轉2007年支出(以下簡稱“結轉”)17925萬元,合計104787萬元,為年初預算(以下簡稱“為預算”)的114.46%。
2、公共安全支出43233萬元,結轉5058萬元,合計48291萬元,為預算的111.24%。
3、教育支出57432萬元,結轉3961萬元,合計61393萬元,為預算的112.77%。
4、科學技術支出16037萬元,結轉10873萬元,合計26910萬元,為預算的165.39%。
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435萬元,結轉431萬元,合計6866萬元,為預算的93.24%。
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7828萬元,結轉3235萬元,合計41063萬元,為預算的106.7%。
7、醫療衛生支出10563萬元,結轉1137萬元,合計11700萬元,為預算的113%。
8、環境保護支出6770萬元,結轉1736萬元,合計8506萬元,為預算的123.45%。
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2158萬元,結轉2211萬元,合計64369萬元,為預算的106.71%。
10、農林水事務支出46963萬元,結轉18312萬元,合計65275萬元,為預算的147.56%。
11、交通運輸支出2111萬元,結轉30萬元,合計2141萬元,為預算的99.4%。
12、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4718萬元,結轉4064萬元,合計8782萬元,為預算的189.76%。
13、其他支出33047萬元,結轉14913萬元,合計47960萬元,為預算的143.33%。
14、鎮區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支出229431萬元,為預算的100.26%。
地方可支配財力減去一般預算支出,累計結余150409萬元(其中市本級149004萬元,火炬區1405萬元),減去結轉2007年支出83886萬元,累計凈結余66523萬元,實現了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2006年市本級預算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6830萬元,為預算的251%,上級補助收入16369萬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6479萬元,為預算的101.54%;收支相抵,當年結余36720萬元。
為完成全年預算任務,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拓寬財稅收入渠道,確保財政收入較快增長。
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始終將建立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放在重要位置,財政、稅務部門形成了經常性的溝通機制,對收入形勢及時跟進分析,加強稅源調查,與國土房管局、交警等部門建立數據信息傳遞機制,針對出現的問題隨時采取對應措施,確保收入進度;堅持抓大不放小,依法加強農稅征管,挖掘增收潛力,應收盡收、保證收入及時入庫。由于措施得力,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契稅等主體稅種收入都保持了一定增幅,增速分別達到22%、15%、52%、24%。堅持稅收和非稅收入管理并重,加大非稅管理改革力度,全年新增44個收費項目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范圍;探索國有資源有償轉讓的市場化途徑,繼續開展小汽車吉祥號牌拍賣、采石場開采權轉讓等工作;加大對土地和規劃收入的管理力度,落實土地拍賣溢價收入分成征收政策,強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金的征收管理等工作,制定非稅收入征管績效考評辦法,確保財政收入不流失;改進征繳方式,在交通罰款中引進POS自助繳費模式,緩解群眾繳費難的問題。經過努力,國稅、地稅、財政部門均超額完成收入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年初制定的收入目標。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全省列第五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附2003-2006年中山地方財政收入與省財政收入增長對比圖)

  (二)充分發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全力支持經濟發展。
財政部門充分發揮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機制搞活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努力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是優化財政扶持企業政策。市財政撥付科技三項、技改貼息、名牌獎勵等扶持企業發展專項資金1.34億元,并爭取到中央、省安排資金9000萬元,促進了企業挖潛改造、科技創新和中小企業發展;投入服務業引導資金1500萬元,其中500萬元用于物流業發展;對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項目撥付扶持資金2000萬元,對健康產業基地市鎮兩級財政投入達到2550萬元。針對電力缺口大的問題,追加2000萬元對頂峰發電燃料成本給予補貼,全年下撥頂峰發電補貼資金2.8億元,緩解了生產、生活用電緊張狀況。二是繼續實行財政貼息政策。對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項目的融資工作,都給予了積極支持;對鎮區工業園區建設項目的財政貼息三年累計達到6718萬元。三是多渠道籌集基本建設資金,著力改善和提升城市綜合功能。2006年共籌集建設資金19億元,確保了南、北外環路、古神公路、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二期等一系列市級重大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快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建設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和項目,2006年市財政用于提供公共服務、發展公益事業的支出為320258萬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約為49.76%。(附2003-2006公共服務支出增長與一般預算支出增長比較圖)

  加大“三農”投入,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本級預算安排支農專項資金3.14億元,比上年增長33.85%。其中,從2006年起每年安排1200萬元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用于農業現代化及標準化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及農產品流通加工、農業科技培訓等項目;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市本級財政撥付發展糧食生產補貼資金805萬元,撥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專項經費1300萬元,并將糧食直補、水稻良種生產基地建設補助經費、機耕柴油補貼等直接撥付到農戶手中;繼續開展“農村五項工程”建設,實施水利投資三年滾動預算安排,全市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投資達3.5億元,完成大涌口、田基沙水閘主體工程建設等項目,新建農路210.4公里,農橋80座,涵閘56座,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弱勢群體扶持力度,撥付600萬元扶持48個集體純收入不足100萬元的經濟后進村,改變村級經濟的落實面貌。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保障低收入人群利益。一是繼續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和保障水平,參保農民的市鎮兩級補貼標準從每人每年補貼20元提高到40元;啟動城鄉居民住院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擴大醫保覆蓋面。二是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工作,至2006年底止,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民人數已達34.9萬人。三是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1980萬元,將全市25050人納入低保范圍。四是全面落實促進就業政策,促進就業專項資金由800萬元增至1200萬元,當年培訓各類勞動力19991人,實現就業16780人;補助高中初各級技工技能提升33102人,幫助困難群體就業736人。
大力支持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發展。市鎮兩級安排免費義務教育補助配套資金4980萬元,使全市21.3萬中小學生全部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繼續增加教育硬件設施投入,安排市一中初中部建設資金、高職院二期建設經費、東區南部小學建設經費及紀中、實驗高中、石岐職中設施經費8286萬元,促進教育強市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文體廣播支出同比增長44%。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市財政累計投入5395萬元用于市疾控中心、第二人民醫院、博愛醫院三期等重大醫療項目,撥付市鎮兩級醫院衛生設備改造經費395萬元;新增免費婚檢經費、兒童計劃免疫經費581萬元,對各鎮區新成立的防保所在人員經費上給予落實;支持社區衛生站建設,其中安排300萬元用于社區預防保健支出,全年衛生支出同比增長44%。
推進重點民心工程項目實施。啟動低保對象危房改造二期工程,市鎮兩級安排危房改造資金1939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負擔1236萬元),對2006年在冊低保對象的29825平方米危房進行改造;加快農村敬老院的建設進度,已建、在建面積47109平方米,總投入資金6310萬元,其中市本級負擔資金2745萬元;完善全市道路交通網絡,市財政撥付5億元用于市域公路干線和城區市政道路的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投入7600萬元推動中心組團、北部組團及南部組團三大垃圾處理基地的建設,投入8600萬元改善城區排水和污水收集系統,環保事業費項目支出同比增長49%;投入9100萬元用于全市綠化建設,其中安排城鄉四旁綠化專項補貼4000萬元,全面打造“綠色中山”;增加公共安全投入,加強社會維穩力量,投入5000萬元用于公安特警、**大隊、人民防空、交通智能化等項目的建設,為建設“兩個適宜”城市構筑堅實的基礎。
(四)落實激勵型財政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進一步理順市鎮財政體制分配關系,自2004年實行分稅分成的激勵型財政體制后,來自鎮區的稅收總量從2003年的78.75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50.16億元。財政收入(稅收分成部分)過億元的鎮區從2個增加到7個,占總數的30%。2006年對各鎮區稅收增長獎勵性轉移支付達1000萬元。同時,加大對困難鎮區的扶持力度,市對鎮區轉移支付從2004年的5000萬元提高到2006年的1.4億元,年均增長67.33%,對困難鎮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占其中的80%,使財力不平衡的狀況有所緩解,有效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推行“三獎一補”政策,在保基本運轉的基礎上,對鎮區控制財政負債成效顯著的鎮區給予適當獎勵,推動鎮區的財政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此外,結合區域調整,參照對火炬區的管理辦法,對南朗鎮、五桂山實行一級財政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五)著力深化財政改革,推進依法、科學、民主理財。
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推行綜合預算,納入部門預算的總金額從2001年的0.8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7.3億元,預算安排資金占市本級預算收入的比重由3.28%提高到91.3%。
全面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共將235個預算單位全部納入國庫改革范圍,由財政統籌的財力從2002年初的4億上升為2006年的29億元,為政府解決重大支出提供重要的財政保障。
切實加強政府采購管理監督,大力推行“陽光采購”,三年來政府采購累計金額達到40億元,節約財政資金4.85億元。
穩步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對2005年度市直部門200萬元以上的99個財政支出項目開展績效評價,為下一年預算編制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順利完成專項資產全面清理和評估工作;強化物業出租管理,提高資產收益;積極做好債權追收,加大資產盤活力度,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公開、公平、有效處置各類資產,增加預算收入7000萬元。
(六)切實加強財政檢查和監督,進一步規范財經秩序。
著重圍繞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撥付、使用情況和會計信息質量情況進行檢查,市本級全年組織專項檢查項目27個。重點檢查了100多項省級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涉及金額2.6億元,涉及部委辦局及使用單位1000多戶,部分項目還延伸檢查到有關鎮區。同時,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情況、住房公積金、路橋收費等“收支兩條線”的落實、部門預算的執行進行了檢查,以及對財政投資的重大工程實施全過程財務監督。
大力加強財政內部監督,利用內部信息網絡對項目審核、指標下達、資金撥付過程進行實時檢查,變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實現了監督檢查的經常化;與人大聯網,建立預算在線實時查詢系統,努力提高理財透明度;改版財政信息外部網絡平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增進了社會各界對財政工作的了解。
當前,財政管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部門理財觀念與財政體制改革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財政管理各項措施需要進一步細化;二是鎮區間財力不均衡,區域協調發展有差距;三是財政監督方式有待改進,監督的實際效果有待提升。

  二、2007年財政預算草案
我市生產總值已越過1000億元的高峰,綜觀當前面臨的財政經濟形勢,今年外圍經濟環境應可大致維持良好。世界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強勁勢頭總體上有利于我市經濟的發展,并為財政收入的平穩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也應該看到,2007年我市財政仍將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財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首先,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顯現,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會有所減弱,從而制約相關稅收收入的增長;而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土地、能源等資源約束及中央可能出臺的稅收政策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可能性較小。
其次,減收增支因素很多,受土地政策及征收污水處理費等因素的影響,預計農業兩稅收入和非稅收入將出現減收。而支出方面,推進免費義務教育、完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重點設施建設和重點領域的支出等,都需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再次,部分鎮區的財政困難問題仍較突出,為解決鎮區的財政困難,市財政的負擔也不斷加重。
綜上所述,我市財政經濟形勢雖然總體上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但財政收支矛盾仍將十分突出。因此,抓好增收節支仍是2007年財政工作的主旋律。根據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制定我市2007年預算草案如下:
(一)2007年全市一般預算草案。
2007年全市財政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圍繞建設“兩個適宜”城市、構建和諧中山,實現富裕安康的總目標,繼續深化財政改革,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強化收入征管,不斷壯大財政實力;繼續堅持過“緊日子”的思想,大力增收節支,降低行政運作成本,集中財力辦大事;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重點支出需要;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按照2007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2007全市一般預算收入按750859萬元安排,按可比口徑增長13%。一般預算收入加上級補助凈收入合計748124萬元。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2007全市一般預算支出計劃相應安排748124萬元。(附2003-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圖)

  (二)2007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草案。
根據我市財政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為了維護預算的嚴肅性、合法性和權威性,確保預算收支平衡、完整統一和真實可靠,做到公開透明、準確預算,2007年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原則是:1、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原則。2、統籌兼顧、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3、一般性經費支出實行零增長原則。4、綜合預算原則。5、依法理財、體現績效原則。
2007市級財政預算改革的重點是:
1、強化綜合預算。對各預算單位的歷年結余徹底清理,分清性質,將多年結轉及沉淀的結余資金納入預算統籌安排。
2、突出績效預算。擴大支出項目的績效評價試點,把評審結果與來年預算相結合,并試行市直預算單位績效量化目標管理制度。
3、完善公共預算。將更多的財力投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提高公共服務領域中直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項目支出的比例。
4、實施預算管理八項措施。包括收入征管激勵化、辦公設備標準化、資產管理預算化、政府采購普及化、基建項目程序化、政府債務合理化、鎮區預算規范化、財政監督網絡化。
5、實現預算管理“四個結合”。預算管理與國庫管理相結合;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相結合;預算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結合;預算管理與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工作相結合。
2007年市本級財政收支安排如下:
1、2007年市本級財政總收入安排666457萬元,其中: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安排658745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3%;中央及省稅收返還市級補助凈收入-3802萬元;火炬開發區體制上解收入11514萬元。
2、根據2007年市本級財政總收入,市本級財政支出相應安排666457萬元,其中:(1)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422881萬元;(2)鎮區稅收分成243576萬元。
2007年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重點安排情況如下:
根據2007年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計劃,安排用于提供公共服務、發展公益事業的支出占53%;用于維持政權運轉的支出占27%;用于建立應急和預警體系,防范風險的支出占10%;用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支出占7%;用于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幫助欠發達鎮區解決政權運轉和發展問題的支出占3%。(附2007年市本級財政支出結構圖)

  主要項目包括:
(1)著力加大基層公共衛生和公共救濟、社會保障投入,關注弱勢群體,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新增社區衛生服務經費1260萬元,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增至2700萬元,社會保險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增至9000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財政補貼增至8000萬元,促進就業專項資金由1200萬元增至1800萬元;安排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400萬元,城鄉救濟專項資金800萬元;新增計生節育獎勵1200萬元。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增長2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比增長20%,計生支出同比增長76%。
(2)著力加大“三農”投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內河整治資金1億元,水利專項資金2.8億元(含6000萬元水利基建支出及3000萬元堤圍防護費支出),同比增長52%,安排農田路網建設、低產魚塘整治1500萬元;安排發展糧食生產補貼、鼓勵農民外包土地補貼1205萬元,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創新、龍頭企業貼息等專項支出1150萬元;大力支持生態農業建設,安排4000萬元綠化經費;安排860萬元用于扶持集體經濟年純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經濟后進村及扶貧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同比增長46%(含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支出1.22億元)。
(3)著力加大公共教育、社區建設及文化投入,建設和諧社會。
新增免費義務教育經費6080萬元,技校經費增至1500萬元,創建示范性高中經費1000萬元,高職院設備經費增至800萬元,幼教與特教經費700萬元,扶困助學、振興初中及農村中小學圖書經費等專項1350萬元,教育經費同比增長22%;社區建設方面,除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外,城市維護費增至1.3億元,新增社區藥物維持治療機構建設及運作經費、示范社區創建經費、社區康復訓練示范點及志愿者社區建設經費406萬元;文化建設方面,新增數字電視整體轉換貼息補助1000萬元,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專項經費及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整治網吧等文化專項經費755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經費同比增長23%。
(4)著力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全。
在食品安全方面,安排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經費985萬元;在環境保護方面,污染源監控系統建設2000萬元,垃圾處理補貼增至2200萬元,污水處理公司補貼2000萬元,生態市建設、環保監測等專項606萬元;在維穩支出方面,新增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經費3450萬元,政法網建設3000萬元,網絡監控建設專項經費670萬元,消防設備3000萬元,安全生產專項資金600萬元,公安支出同比增長42%,消防支出同比增長124%。加大防范自然災害應急資金的投入,安排動植物防疫檢疫應急經費930萬元,民政救災預備金、救災復產補助、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儲備經費共計510萬元。
(5)著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優勢產業。積極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新增產學研、專業鎮等專項經費,科技三項費用增至2700萬元,新增裝備工業研究院專項經費、人才發展專項資金1250萬元,安排服務業引導資金1500萬元,糧食輪換價差補貼800萬元,糧食風險基金增至2900萬元,技改貼息增至3700萬元。
(6)著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繼續對鎮區實行“三獎一補”轉移支付,2007年轉移支付資金的投入為1.4億元,與去年持平。
(7)著力加快“十項民生工程”的建設,安排貼息資金1億元。重點包括“四高五橫六縱九加密”公路干線網的建設貼息2000萬元,新中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及博愛醫院等重點醫療衛生項目的建設貼息4000萬元,水利工程建設貼息2000萬元,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貼息1200萬元,紀中、一中、二中擴建及教育布局調整等貼息800萬元。
(8)著力防范財政風險。安排防范金融風險及償債準備金2.6億元,增長13%。確保預備費符合《預算法》的規定,2007年安排1.06億元,與去年持平。
(三)市本級預算內基金預算草案。
2007年市本級基金收入計劃24456萬元,其中:城鎮公用事業附加收入12271萬元;文化事業建設費收入1000萬元;地方水利基金收入4360萬元;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5000萬元;其他基金收入1825萬元。加上年結余58707萬元和上級補助9993萬元,合計93156萬元。支出安排44988萬元,收支相抵,結余48168萬元。
(四)金融風險金。
到目前為止,我市尚有9.6億元中央再貸款未償還,每年約需歸還3.2億元,為確保我市按時歸還中央再貸款和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風險,預算安排從多渠道籌集金融風險金,包括:預算內安排1.2億元;從行政事業性收費按10%提取金融風險金0.6億元;火炬開發區上繳金融風險金0.1億元;金融資產回收處置收入上繳1.3億元。
三、堅持改革,不斷創新,將財政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今年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第一年,也是落實市委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促進我市經濟強市、和諧中山建設的第一年,完成全年的財政預算任務對深入實施我市“十一五”規劃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動力,確保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
堅持服務經濟發展大局,培植新的財源。圍繞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采取相應的財政措施,促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支持企業提高產業競爭力;鼓勵建立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對科技三項經費實行統籌管理,提高資金到位率,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增強發展后勁;支持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鼓勵外貿出口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密切關注出口退稅的規模和進度,及時研究分析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完善出口退稅情況報告制度。同時,深入分析稅制改革對我市財力的影響,把握工作的主動權。
進一步完善財稅收入完成情況分析會議制度,健全財稅收入增長監測分析機制,促進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著力抓好非稅收入征管體制改革,規范非稅收入管理的范圍和方式,完善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依法推行國有資源使用權招標、拍賣工作;加強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監管,完善征收管理方式;嚴格“收支脫鉤”政策,對財政核撥經費單位的非稅收入,全部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繼續完善執收執罰單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做到既利于足額征收,又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征收成本。
(二)以公共產品的合理配置為原則,進一步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2007年的支出安排要著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支出安排要以公共財政為主體,支出管理從注重效率轉向效率與公平并重,突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二是支出調整的方向從側重對“三農”的傾斜,轉向更廣泛地擴大農村公共財政的覆蓋面。三是重點支出的保障方式從短期安排轉向建立長效機制。為此,要加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對政府必須保障的純公益事項,按政策予以保障。要進一步擴大公共服務類支出比重,將新增財力重點投向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六大領域。要加大對農村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建設力度,繼續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保障工作,力爭將覆蓋面擴大到全市各個社會層面。構建食品安全網絡、治安監控體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為建設“兩個適宜”城市服務。新增的社會事業支出要向農村傾斜,通過加快農村社會保險、教育、文化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中心鎮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立社會保障長效機制,今后將新增財力的20%專門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時,繼續加大對低保、社會救濟等方面的投入,維護低收入家庭和困難弱勢群體的利益,使全社會平等享受到大致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以確保收支平衡為前提,嚴格控制各項經費開支,規范支出管理。
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能省則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確保收支平衡,并使財政預算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相適應。要深化財政支出改革,從養人為主轉變成辦事為主,重點養項目。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運作成本,集中財力辦大事、要事。今年重點試行辦公設備標準化管理,并結合財政部關于定點飯店實行政府采購的會議精神,逐步研究我市推行接待費、辦公經費改革的具體措施,規范公共行政服務的支出管理,使政府行政管理費增長不超過經濟增長。要加強支出預算約束,尤其要加強對鎮區預算的管理,建立專項支出項目庫,從嚴控制預算追加,完善預算追加程序,維護預算的嚴肅性。改變對困難鎮區的扶持方式,減少對鎮區養人的支出,加大對公共財政的投入扶持;進一步完善激勵型的轉移支付制度,并規范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嚴格控制政府負債規模,將政府負債控制在財力可承受范圍之內,降低財政風險;進一步完善財政借款手續,建立借用還機制,引導鎮區通過部門預算、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等開源節流的措施,為償還債務提供資金保障。
(四)以注重績效為導向,繼續深化各項財政改革,促進財政管理的科學規范。
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行績效預算,逐步實行項目滾動預算;對由財政性資金安排的項目在兩年內仍未啟動的,資金一律收回不予結轉,以后確有需要再重新報批,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完善基金的審批程序。進一步擴大國庫集中收付改革范圍,抓緊推進市對鎮區下撥專項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工作,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收付效率、簡化流程,規范資金清算,做到安全、高效、便捷。繼續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依法加強對采購代理機構的監管,降低采購成本。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建立健全相應的績效評價工作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對鎮區使用市下撥的專項資金情況實行績效考核,并將績效考核和鎮區的班子考核掛鉤。此外,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完善資產動態管理系統建設,實現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對預算單位設備購置實行統籌管理,建立資產登記、采購、回收、處置制度;嚴格資產處置審批程序,加強對資產評估的監督。
(五)以加強財政監督為重點,扎實做好基礎工作,全面推進依法理財。
緊緊圍繞預算編制、預算審核、預算批復、指標分配、資金撥付、跟蹤檢查等關鍵環節,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堅持內外并重、以點帶面、監督到位,促進財政管理和改革的協調發展。進一步規范內部管理程序,通過網上監督、定期檢查等監控手段,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報告財政工作情況,增強財政工作透明度,有效接受監督。要通過加強對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包括過程和結果的監督檢查,及時改進部門預算工作;通過加強對財政專項資金,特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重點資金的監督檢查,規范資金的撥付管理,糾正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通過加強對財政收入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征管質量。強化項目投資概、預算的審查,繼續擴大評審范圍;加強對中介機構執業質量的監督檢查,提高會計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在新一屆市委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工作方略,不斷進取,開拓創新,全面完成財政各項任務,為推進經濟強市、和諧中山建設,實現全市富裕安康的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伊吾县| 紫云| 阿拉善左旗| 如东县| 霍山县| 大理市| 富顺县| 乌拉特后旗| 连平县| 宁陕县| 夹江县| 新泰市| 南城县| 子长县| 望城县| 芦山县| 花莲县| 乌鲁木齐市| 江西省| 景东| 天门市| 焉耆| 德安县| 南昌市| 常熟市| 凤翔县| 科技| 凤翔县| 乌苏市| 林口县| 留坝县| 科尔| 新建县| 邵东县| 昌邑市| 祁连县| 永州市| 虎林市| 拜城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