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山市頤老院坐落于東區桃苑路北側,于1986年由香港中山僑商會、港澳鄉親、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捐建,是我市第一家大型園林式社會福利事業單位,2003年并入市社會福利院。2011年,由于設施、設備老化嚴重,原市頤老院停辦。為盤活優質資產,更好展示中山僑文化、講好僑鄉故事,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市頤老院改建為中山市華僑公園,項目于2023年4月正式動工。
通過微改造華僑捐建建筑、新建部分現代展館、更新園林綠化和人工景觀,打造一座“僑”文化城市綜合公園。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資源局積極主動做好對接服務,大力推動華僑公園建設。一是深挖項目歷史文化內涵。組織有關單位深入研究原市頤老院歷史和建筑,多次到原址現場踏勘,與建設單位共同梳理確定門樓、僑心樓、月華樓、百歲坊、禮英亭、承章亭、得勝肖卿亭等需要重點保護的建(構)筑物,通過僑捐歷史遺存保護突顯華僑文化精髓。
僑心樓
月華樓
二是注重歷史文化展示。根據項目文化底蘊、市民群眾情感記憶等,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參照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標準制定保護修繕方案,全程跟蹤做好指導服務,采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留存歷史風貌、展示文化內涵、喚起公眾集體記憶。
市自然資源局指導項目單位按照原有結構、工藝、材料進行修繕:原樣修復欄桿,保留原有建筑材料并重新安裝、刷漆;恢復水刷石外立面。
進行基礎加固,采用原有老石板加固牌坊地梁,保留歷史記憶,做到修舊如舊。
三是強化保障、加快進程。將項目方案審查、規劃報建等手續納入綠色通道,安排專人專責跟進落實,第一時間辦理、第一時間反饋,分秒必爭推動項目建設。同時根據項目需要,充分利用省返還我市的“三舊”改造項目土地增值稅獎補資金及時支持項目保育活化工程。
2024年1月28日,修繕一新的華僑公園主園正式對外開放。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局將指導有關單位把華僑公園部分僑捐建筑申報為歷史建筑,形成保護圖則,明確后期保護修繕要求,將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