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即將通車,給中山帶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作為中山創新發展的“主引擎”,火炬高新區如何搶抓深中通道通車歷史性機遇,助產業基礎雄厚的中山和科技創新領先的深圳同城一體化?3月8日,火炬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做客由市直機關工委、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周五民聲直播室》節目,就相關話題與聽眾互動交流。
據火炬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鐘劍介紹,作為全國第一批、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火炬高新區一直以來都在積蓄發展優勢,全力把握深中通道通車重大利好。一是當好珠江口東西兩岸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的橋頭堡和主陣地,在“六個一體化”方面對標深圳、全力提升。二是當好全市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堅持練好“內功”和“外功”,在“東承”戰略中奮勇當先、主動作為。三是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區作用,著力實施科技創新活力提升、產業能級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動,打造全國一流國家級高新區。
自從“深中一體化”概念提出后,火炬高新區就在積極對接深圳,譬如去深圳召開招商大會,瞄準深圳“20+8”產業靶向招商,加速土地整備工作、全面優化“東承”產業承載空間等。2023年,火炬高新區新簽約項目中,來自深圳的項目有13個,計劃投資額近50億元,數量占新招引外來項目45%,投資額占新招引外來項目29%,涵蓋智能家電、智能裝備、光電信息、電子信息等領域。深圳已成為火炬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的主要來源地,深中產業鏈協同成效初顯。
火炬高新區還提出加速推進“灣區光谷”“灣區藥谷”“灣區智谷”三大實體產業園,吸引深圳產業資源要素流入,力爭三大主導產業早日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火炬片區統籌中山港及民眾街道,形成較為集中的土地資源承接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工改”大大增強了承載的能力。據統計,2023年,全區拆除整理低效工業園用地面積1560畝,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目標;全年累計推動“工改”項目動工62個,用地面積1858畝,相當于中山港街道2015年至2023年新供產業總用地面積1.8倍;按照“邊建設邊招商”原則,已招引優質企業71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5家,超10億元企業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