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我市參與制定的廣東省地方標準DB44/T 2503—2024《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工作指南》(以下簡稱《工作指南》)正式實施。該標準吸收了我市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工作成果,以全流程標準化賦能全省“村改”工作迭代升級,為科學指導全省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市堅持工業立市、制造業當家,為堅決打贏打好破解土地瓶頸攻堅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低效工業園改造工作,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土地資源盤整、產業空間再造,積極探索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新模式、新路徑,全面加快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工作,先后出臺《中山市舊廠房升級改造實施細則(修訂)》《中山市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實施細則》《中山市主題產業園布局和發展規劃》等文件,不斷總結工業園升級改造經驗成果,推動產業園升級改造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工作指南》總結了政府掛賬收儲模式、政府直接征收模式、政府生態修復模式、企業長租自管模式、政府統租統管模式、企業自行改造模式、村企合作模式等七種村改常見的改造模式。其中,村企合作模式為我市結合地方土地現狀和近年村改成功經驗及創新做法而提出,為該標準貢獻了中山經驗。同時,《工作指南》在結合包括我市經驗在內的省內“三舊”改造工作指引及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村改”項目實施的一般工作流程,包括:摸底調查、綜合評估、項目方案、土地前期整理、土地前期開發、土地供應、工業園區建設和運營、招商引資和復墾復綠,并為各環節列明工作要點、涵蓋內容和基本要求,實現“村改”項目全流程標準化。
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編碼所、市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工作指揮部辦公室是該《工作指南》的其中兩個起草單位。下一步,我市將加強《工作指南》標準宣貫落地實施,規范“工改”項目各流程環節工作,以全流程標準化賦能“工改”工作迭代升級,進一步促進中山典型經驗全省共享,讓中山“工改”經驗助力全省“村改”工作高質量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