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庫充村,活化中的“僑鄉文化”為村居增添了幾分嬌媚,文化潮人入駐村中開辦工作室,新亮相的“庫充僑鄉村史館”打開歷史卷宗,村人在盡力修繕族譜、庫充自衛碉樓原地屹立眺望遠方……這些細節為這座“城中村”鑲入濃厚的文化底色。
新建村史館生動講述村史
“庫充村”的村名充滿幸福吉祥之意。剛入村口,但見榕樹綠茵下聚集著納涼的村民,老人與小孩,表情怡然自得。順著巷子往里走,一會兒就到了“庫充僑鄉村史館”,磚瓦古色古香,門前綠植茂密,墻上鑲著的《釵頭鳳·看僑鄉庫充村》,滿溢著對庫充村的贊美。向導小劉介紹,該村史館不久前才落成,“這里收藏了村中的瓦片、獲得的獎品,以及縫紉機、喇叭、收音機、單車等老一輩村民使用的生活物件,有的還是村中華僑捐贈過來的。”
“庫充南依五桂山山脈延綿相連,西有岐江水運奔流曲轉,山依水連,望之蔚然。先有‘三涌’后‘皇城’,庫充銘刻在‘閘門’。五谷豐登,國庫充實,庫充稱謂由此而來,并沿用至今,天覺開村,聚族而居,櫛風沐雨,薪火相傳,內外鄉親,情系桑梓,譽滿華夏。村中的古樹、古井、古祠、碉樓、古墓、老屋及館內物品圖片,是漫漫歷史長河中庫充人民不屈的意志和輝煌業績的見證……”村史館中的這段前言,道明了村名的來歷。記者見到,村中族譜被擺放其中,豐富的解說加深了游人對僑鄉庫充的了解。
以文化創意活化舊屋
采訪當天,正值上午10點,驕陽似火,記者與小劉一同行走在村中小路上,四周村居錯落有致,嶺南特色的青磚大屋、南洋風格的騎樓、歐陸風情的碉樓……吸引著人們的眼睛。
“零點戶外”,忽然,一間老屋的門牌讓我們停住了腳步。“這是做戶外旅游的李先生租下的地方。”小劉向記者介紹道。剛好李總在家,他為記者打開院門,但見屋內時尚的裝潢設計為舊屋增添新的元素。“我們也剛租下它不久,平時有空就在這里坐坐,和朋友相聚一下。”李總說,“這些老屋要有人氣才能保存得更好,如果長期沒有人住,木梁容易招惹白蟻。”因為庫充村地處城區,李總認為工作室周圍交通方便,他也想為村中增加文化氣息,“我介紹了好幾個做文化創意的朋友到這里租下舊屋,想為中山打造更多的文化名村。”他表示,裝修舊屋的一大難題是水電安裝,以及如何保持它古色古香的風格,他指著一塊屏風對記者說:“這塊屏風中間的原裝玻璃壞了,我們本想還原它之前的樣子,但也只裝回一塊玻璃,再用玻璃紙貼上,才和之前的風格略微一致。”他花了很多心思在工作室的裝修布置中,住進來后,感覺非常舒適。
小劉告訴記者,庫充中街2號碉樓也已被另一位文化人士租了下來。當記者來到此處,但見工人們正在對它修繕。據稱,村中共有30多座保存較好的碉樓,但由于一些舊屋的產權人難以聯系而無法將其活化,目前,村干部正在多方尋找線索,期待未來有更多舊屋煥發新顏。
祠堂建筑雕梁畫棟
村中值得觀賞的老建筑不僅有舊屋,還有祠堂。
在陳天覺歷史文化廣場展示有陳天覺歷史故事壁畫長卷,屹立著陳天覺公祠。平日負責打掃該公祠的村民聯叔為記者介紹了祠堂重修的過程,而今,這個地方已成為村民平時聊聊家常,商議村中大事的集會地。該村每年都會在廣場上舉辦紀念陳天覺的活動。
村中另一處吳氏宗祠同樣有著濃厚的歷史色調,當記者來到這里時,退休十多年的元叔正戴著老花鏡坐在椅子上修編吳氏族譜,患有中風后遺癥的他,手腳并不是十分利索,但一聽到能為村里做點事情,他顯得很開心。“修族譜要花時間,要有耐性,還得有些文化。”元叔對記者稱,每天他多是上午到祠堂修族譜,下午回家休息,因為午后的祠堂會聚集很多聊天的村民,他怕因此分心,寫錯了族譜里的字。元叔年輕時當過兵,身體硬朗,他熱情地邀請記者多來村里走走。
一巷一屋一景,創意之手已悄然而起,豐富著庫充村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