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洲鎮堅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百千萬工程”的部署要求,著力保障兜底民生,全面鋪開“雙百”服務。坦洲鎮社工站共配置18名“雙百”社工,立足鄉鎮、村(社區)以及社工服務點,建立“三級聯動”機制,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織密兜底民生服務網,為坦洲鎮實施“百千萬工程”貢獻“雙百”社工力量。
一、堅持政策導向,聚焦社會救助發揮專業優勢
坦洲鎮社工站基于社會救助、殘疾人等相關文件政策,明確政策導向和目標,并根據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制定服務計劃,以家庭和社區兩個層面作為服務的切入點。
一是分層管理,動態監測救助需求。以雙低、特困等困難群眾為重點,劃分11類群體,建立353份家庭信息檔案,根據實際需求將服務對象從高危到低危進行分層分類管理,按照每周/月/季度/半年的跟進頻率進行定期監測,提供危機干預、心理援助等精準化服務,進一步充實了基層民政力量,提升了社會救助工作水平,讓救助對象從“在冊”向“潛在”延伸,讓救助方式從“事后救”向“事前防”轉變。
二是分類施策,合理匹配幫扶資源。通過盤點社區資源和政策資源,建立社工站資源庫,暢通慈善資源與救助需求的供需對接渠道,根據困難程度和類型,社工首先會匹配相應的政策資源及慈善資源,以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社工還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救助對象,開展不同類型的能力建設,以激發困難群眾內在的發展潛能。二、堅持過程導向,尊重和發揮困難群體的優勢勢能
社會救助除了關注困難群眾的個性化需求之外,還關注社會融入、群體互助等方面,通過搭建社區互動平臺,促進群體性互助,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社會參與度。一方面,依托社區平臺,累計開展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活動共計92場,服務5千多人次,全面激發社區活力,推動社區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間互助合作。另一方面,依托廣東“i志愿”平臺,組建了一支180人的志愿者隊伍,其中聯動學校黨支部設立1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恒常開展助殘、助老等服務,共開展45場志愿服務活動,服務約3千多人次。
三、堅持目標導向,通過持續改善提升服務品質社工在服務供給過程中注重過程管理和評價跟蹤,社工站每月開展為期2天的督導工作,為社工提供專業的指導。同時,每年市民政局會對“雙百工程”開展中期和末期評估,對社工服務質量進行考核,不斷提升社工的專業服務水平。
坦洲鎮社工站將持續立足鄉鎮、村(社區)以及社工服務點,夯實“三級聯動”機制,圍繞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將社會救助服務觸角扎實有效地伸向服務對象需求,并通過“資源庫”,系統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讓兜底民生服務“連串成珠”,提供能夠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需求的“服務套餐”,轉“擁有資源”為“用好資源”,變“單打獨斗”為“共同奮斗”,形成“多元共助”體系,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