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十四村社區地處中山“南大門”,毗鄰珠海,地狹人稠,3.5平方公里轄區面積承載超12萬管理人口,人口密度居中山之首,具有“小空間、大人流”的顯著特點,本外人口比例高達1:37。轄區內1500余棟出租屋、“握手樓”鱗次櫛比,居住情況復雜,社會治理面臨“小馬拉大車”的重負。為突破管理困局,近年來,十四村社區以“四個三”黨建引領機制為抓手,不斷提升治理效能,走出一條“善治、民富、村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蹚出超大城中村社區治理新路徑。
全面提升善治善成的鄉村治理水平,走出一條“重黨建、合力強”的路徑。建立“三級書記掛帥+黨員先鋒帶頭”“三心聯動+強村公司+多主體參與”“三性共融+網格化管理+三元共治”的“四個三”黨建引領機制,將黨建工作由“內循環”轉為“外循環”,不斷盤活各領域人、才、物優勢資源,樹立“一盤棋”思維,打破“孤島”,有效鏈接起城中村內各類主體和資源,使各類群體、組織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有序參與基層治理,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建強組織架構,鎮黨委書記及政法副書記駐點十四村社區,高位部署謀劃,堅持“一月一調度”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攻堅推進會議,強化督導,全鏈條壓實工作責任。推動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將全鎮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事業編人員、聘用人員骨干等64名黨員干部隊伍編入十四村社區綜合網格,推動網格化管理由“單打獨斗”向“多兵種作戰”轉變,合力推進綜合網格重點難點問題解決。打造“紅色細胞”集群,推動網格內的社會面黨員掛鉤聯系非黨員,23名黨員房東共掛鉤聯系150戶群眾戶,形成以點帶面的集群帶動效應。
將十四村社區1563棟出租屋精細劃分為50個小網格,實行黨員、警員、社區工作人員、N個志愿者“3+N”網格化管理,將出租屋評定為放心戶、關注戶、嚴管戶,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調整。安裝治安視頻監控60個,人臉抓拍視頻槍55個,電子圍欄、市際卡口、村村通等監視設備160個,最大限度釋放警力、提高核心戰斗力,初步實現“智感圍城”。建立跨行政區域社會治理體系,坦洲鎮與珠海市香洲區政府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設立中山珠海跨界人民調解工作室,簽署《中山珠海跨界矛盾糾紛聯防聯調合作協議書》,合力推進跨界矛盾糾紛化解。
以十四村社區創興街62棟出租屋片區為試點,創新實施創興街出租屋“物業進村”項目,引入強村公司開展出租屋物業服務,切實全面加強試點街區出租屋管理,以小單元的規范治理促進提升全域治理水平。2024年1—7月十四村社區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4.73%,治安警情同比下降46.02%,社區治安環境持續向好,居民生活更加舒心,為建設平安坦洲、和美中山作出更大貢獻、彰顯更大作為。
全面激活強村富民的農村發展動能,走出一條“重產業、活力足”的路徑。十四村“工改”項目占地面積67.13畝,改造后用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制造業等。項目于2023年9月動工,預計可在2025年3月竣工投產,年產值達3.5億元,對比改造前翻了126倍。同時,項目實現建設與運營招商同步,已引入有實力的企業對園區進行整體包租和運營招商,村集體租金收入由原來的80萬元增加至600萬元并按合同約定實現收入遞增,對比改造前翻了7.5倍,可創造就業崗位約1200個。
充分利用“三舊”改造等利好政策,全面盤活舊工業區存量土地,打造占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的創益文化園,建筑面積約3.8萬平方米,可容納200家商鋪入駐,形成集吃、喝、玩、樂、購于一體的大型街區式商業綜合體,并打造成為3A級旅游景區、夜間經濟試點,每年為村集體創收超800萬元。盤活閑置的村屬物業,通過村企合作模式在網髻路打造十四村青年創業園,建設一棟5000平方米7層商住樓、96個車位立體停車場、30個創業攤位的廣場,建設打造一個集創業培訓、資源共享、項目孵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吸引珠海、澳門等各地青年來坦創業發展。
謀劃建設南部食品加工現代產業園,項目占地面積65畝,容積率2.1,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2億元,建設供應鏈一體化冷鏈物流園區,致力于打造成為中山市乃至廣東省冷鏈物流的示范性標桿項目。謀劃村企合作項目奧飛動漫文化創意產業園,由社區提供291畝用地、社會投資3.56億元,有望打造成華南地區動漫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節點。
全面塑造宜居宜人的農村人居環境,走出一條“重品質、整體美”的路徑。加強閑置空地利用,重點選取人員集中地建設小公園、小花園等設施,打造“四小園”小生態板塊5個,盤活閑置土地590平方米。開展“見縫插綠”,打造沙角環小公園、停車場、景觀路等社區綠美“七個一”項目,全年種植各類喬木1000余株,綠化面積超1萬平方米,綠化亮化美化社區的靚麗風景線。常態化開展“門前三包”工作,大力推進“廁所革命”,修繕破損道路,美化主干道、人行道、廣場路面,改造優化主要節點出入口、圍墻、景觀構筑物,改善社區風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全面提升群眾生活舒適度。
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全面完善電子執法設備,以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物聯感知等技術為核心,布設無所不在的“神經元”,加快建設扣車場,實現交通違法行為“零容忍”,筑牢交通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群眾出行安全感。
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以“敲門行動”為抓手,聯合消防、網格員、黨員先鋒隊、消防志愿者等組成檢查組,以出租屋、自建房、公寓為重點,開展拆除違規防盜窗和戶外廣告牌專項行動,“拆窗破網”全力打通“生命通道”。(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愛俠 通訊員 梁振寧 蔡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