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先進地區舊城改造經驗和做法,給香山古城建設項目拓思路、找亮點,探索城市更新改造新模式,5月10日下午,石岐街道黨工委書記徐成彬帶隊赴上海考察學習,石岐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梁雨廷以及發改局、黨政綜合辦負責人陪同考察。
考察組一行前往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實地參觀這所真正意義上“沒有圍墻”的大學校園,同時參觀了蘇州河沿岸。蘇州河通過調整河岸退讓線,解決城市河岸空間打不開的問題,達到生態和產業的融合統一。蘇州河沿岸的靜安四行倉庫、總商會舊址、慎余里、天后宮等歷史建筑、工業遺存,都已經形成特色和亮點,成為引領城市更新、功能重塑的典型案例和網紅“打卡地”。
考察組前往有著接近百年歷史的鴻壽坊。作為上海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微型”樣本,鴻壽坊的更新主打“小而精”,將屬地文化特色發揮到極致。其采用“原址保護、整體復建、構件再利用”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要素。
考察組來到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的張園。張園是上?,F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種類最多的中后期石庫門建筑群,也是上海首個保護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保留有13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24處靜安區文保點、5處規劃保留建筑。作為上海中心城區首個采用“留改拆”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上海靜安區對張園采取了“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護性征收改造模式。目前,張園西區攜手頂奢品牌通過體驗式、引領性的時尚消費導入,深化海派文化主題,賦予張園商業、文化跨界融合新業態。
徐成彬表示,城市更新改造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功能與活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要主動學習先進地區關于城市風格、改造模式、功能重塑、產業配套、建筑方式及制作技藝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并將其融入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香山古城的建設過程中,需久久為功,腳踏實地將項目做好,展現出石岐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樹立大灣區城市更新改造的標桿。
未來,石岐要將這些老城區改造經驗應用到舊城改造和香山古城改造項目中,將共和巷、從善坊改造項目打造成為全市“三舊”改造示范點、重要歷史文化名片;加快推進白水井、洪家基、光明路等片區改造項目現場施工,爭取出效果、出樣板;堅持“一片區一特色”,在香山古城的改造過程中,留住老石岐韻味,同時補齊功能短板、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面貌,讓老石岐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