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家鄉菜最有特色的,當數隆都九大簋。它的主菜是切雞、扣肉、炆洋鴨。切雞爽滑鮮嫩;扣肉氣味香醇,肥而不膩,酥而不滯,化而不粘;炆洋鴨氣香味永,厚而不濃,鮮嫩中透出陣陣醇香,食時鮮嫩可口,鴨香撲鼻,飽而不滯。這三款特色菜,其味都崇尚“中和”。切雞和而清淡,扣肉和而酥香,炆洋鴨和而醇厚。
隆都九大簋的三道主菜,分別代表了沙溪菜在“中和”的原則下三種不同的味型。在清淡、酥香、醇厚中,以清淡為主,根據不同的菜式烹制要求,輔之以香醇,強調原汁原味,盡量保留食物鮮嫩的本色。沙溪地區平民化的飲食觀念認為,飲食的真諦,無非養生。養,是終極目的,在菜肴的制作上就必然重視盡量減少食物營養成分的損失,并在長期的烹飪實踐中積累經驗,使之既“營養”,又好吃、好看,因而構成了色、香、味、形,吃出營養之時,也吃出了文化。
沙溪飲食的“中和”之美具有如下特點:
一、注重蔬食,尤其注重新鮮的蔬菜。新鮮,就沒有喪失真味。
二、注重本地所產的食物。《禮記》說:“居山不以魚鱉為禮,居澤不以麋鹿為禮。”沙溪地處珠三角,不乏水澤魚塘、小丘林蔭,故塘魚涌蝦、田螺蜆蚌、家養雞豕、野生蛇鼠,均為土產。
三、味尚中和,清淡為主,輔以酥香、醇厚,強調原汁原味。
四、講究營養,強調在食物烹調中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營養素,不使營養成分流失。
五、百姓之家崇尚儉樸而不失文化,富庶之家亦帶豪華。
六、食具以瓷具為主,不尚奢華。
七、烹調方法多為蒸、煮、炆、燉,輔之以炒、燒。其中尤以“炆”最具特色。例如“炆洋鴨”,先干烙以成色,兼以片糖、花椒之屬調味兼成色,文、武火并用出其香,故“炆”為沙溪特色菜中之最著者。
八、調料少不了放糖,故尚微甜,不同于湖南辣、四川麻、上海膩
注:①五侯鯖:《西京雜記》:“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五侯,漢成帝的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時同時封侯,號“五侯”。鯖,魚和肉的雜燴。后人將美味佳肴稱作“五侯鯖”。
簋,音guǐ,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圓形器具,無耳、兩耳或四耳,用青銅或陶制成,周朝時最盛行。當代意義上的“簋”,只是借用古字之義,引申出來指食具,不一定非銅或陶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