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你們了!”話語間,中山民眾街道村民李某從雇主蕭某家屬手中接過了12800元的“辛苦錢”,連連向民眾司法所工作人員道謝。
李某是蕭某的護工,今年5月蕭某在家病故,但李某的工資卻尚未結清,而在蕭某生前,李某在沒有收到工資的情況下也一直照顧著蕭某。
本著“不能讓好人吃虧”的信念,民眾司法所主動聯系蕭某的家屬協調此事。7月15日,在民眾司法所和社會保障局民眾分局工作人員的見證下,蕭某家屬以蕭某的社保退費及死亡撫恤金支付了李某工資。
(民眾司法所主動聯系當事人,并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
“便捷、高效”是群眾對中山公共法律服務較直觀的感受。中山市司法局堅持精準發力,深入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全面強化基層法治建設,探索鄉村治理“密碼”,有效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向縱深發展。
村(社區)全覆蓋 “一門式”法律服務
走進民眾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等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司法所工作人員、專職人民調解員、律師輪流值守,為來訪群眾提供“一門式”法律服務。
中山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科科長李粵杏介紹,在推進鄉村法治建設過程中,中山注重公共法律服務的普及化、信息化、一體化,始終把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作為重點。制定出臺《中山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服務規范》,編制完成市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及《辦事指南》,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目前全市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已基本入駐黨群服務中心,為農民群眾提供在家門口的“一門式”法律服務。其中,有8個鎮街公共法律服務站和21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創建為示范性平臺。
與此同時,發揮“互聯網+法律服務”優勢,通過微信公眾號的“AI法律顧問”“中山公證”微信公眾號、“中山智慧公證”小程序,提供公證預約、線上辦證等服務,推廣律師遠程視頻服務、遠程視頻公證、“互聯網仲裁”等應用,實現公共法律服務“掌上辦”“指尖辦”“隨身辦”。
法援助困9天討回欠薪
“真的太高效了!”6月30日,被用人單位拖欠4500元工資的甘先生在小欖法律援助站及人社分局的協商調處下,成功拿回被欠的工資。這距離他發出求助,僅過去9天。
這一切,得益于國家和省市鎮四級法律援助機構聯動協作機制。中山市法援處一直以來充分發揮農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作用,及時辦理司法部“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轉辦的欠薪案件,全力維護廣大農民工切身利益。
(中山市法援處一直以來充分發揮農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作用。)
持續提升高效便捷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一直是中山市司法局努力的方向。今年6月,中山市司法局根據省廳部署,大力推行法律援助申請“市域通辦”,印發工作指引,打破法律援助申請的區域層級限制。目前75歲以上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因欠薪、工傷申請法律援助的,免經濟狀況審查,100%受理,做到當天受理、當天審批、當天指派,實現“優先辦、重點辦、協作辦、當天辦”。
“近年來,我們創立‘法援直通 傾力為民’黨建品牌,開通法律援助直通車,動態調整法律援助經濟困難認定標準,擴大法律援助受案范圍,針對不同申請事項,為受援人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中山市法律援助處主任袁彩環舉例說。
2022年上半年,中山市法援處受理農民工和農民法律援助案件近200宗,為來訪群眾提供法律咨詢5889人次。
多元專業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養老反詐進村(社區),鄉村振興法先行。走進石岐街道,1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戶外樓宇、街區商戶、核心商圈等場所LED電子屏滾動播放養老反詐宣傳標語,社區宣傳欄張貼著《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系列海報。今年以來,石岐司法所印刷《遠離養老詐騙》《看漫畫揭秘常見養老騙局》等宣傳資料共10萬份,在公園廣場、商場超市、公交車站等老年人常駐的區域派發并進行講解。
(石岐街道多渠道多形式宣傳養老詐騙防范知識。)
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鄉村振興,離不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近年來,中山市司法局持續以專業多元為導向,全面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全面提升鄉村法律服務質效。
(普法講座走進村(社區)。)
在一村(社區)一律師顧問全覆蓋的基礎上,推動各鎮街創建45個各具特色的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示范項目,并從中遴選出13個打造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秀品牌,在全市范圍內推廣。2021年至今,全市村(社區)法律顧問發揮熟悉社情民意的獨特優秀,累計開展法治宣傳和法治講座1607場次,實現每個村(社區)開展法治講座58場,解答法律咨詢8467宗,出具法律專業意見749份,開展人民調解89宗。
“我們還將持續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力度,全市有8個村(社區)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63個村(社區)獲得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上半年,我們為村‘兩委’提供法律意見34次,協助審查村規民約52份。同時研究出臺《中山市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方案》,指導全市各村(社區)培養‘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大力開展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有力營造積極向上、安定有序的鄉村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