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山市司法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圍繞省司法廳、市委市政府工作重點,“轉作風、再出發、開新局”,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為建設高質量發展更加美麗中山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山市全力推進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經驗獲省委依法治省辦通報表揚并在全省推廣。中山市推進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和補償爭議行政裁決示范創建工作經驗獲司法部肯定。市法律援助處榮獲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善平先生普法筆記》獲廣東省第三屆法治文化節新媒體精品評選動漫類第二名。
一、2021年工作情況
(一)完善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市機制。一是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推動將法治建設納入年度市委常委會會議工作要點,修訂《中山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述職工作實施意見(試行)》,連續6年組織開展市直機關和鎮街第一責任人述法全覆蓋。
二是抓好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印發《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通知》,組織開展“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暨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活動,舉辦《行政處罰法》專題學習活動,全市各單位開展黨組學習會、專題報告會等形式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舉辦第四屆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會,出臺中山市“八五”普法規劃,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三是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各級黨組織結對共創重點培育16個為民辦實事黨建品牌,為群眾辦理實事1000余件。轉作風提效能,打造全面過硬模范機關,8個黨組織和10名黨員獲省市表彰,“春雨普法‘未’你而來”黨建品牌工作案例被省黨教辦作為典型案例刊登。全系統373人參加政治輪訓。組織多輪次填報個人有關事項報告表共801份,組織召開政策宣講會8次。適用“自查從寬、被查從嚴”政策得當。修訂或完善《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的實施意見》《中山市社區矯正權責管理制度》等制度44項。
四是以法治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深入推進“百所千企”之律師進工業園區專項惠企活動,研發“法治體檢”線上系統,3月以來,組織律師實地走訪600多家企業開展“法治體檢”,為民營企業舉辦各類法治講座、線上視頻170多場,受惠企業達1000 多家。暢通疫情期間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對涉及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困難職工、農民工返崗、欠薪等事項優先受理、優先指派、優先辦理。
五是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制定實施《中山市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示范創建工作方案》和《2021年中山市創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工作方案》。我市2個村(社區)獲得2021年“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
(二)以法治服務保障大局中心工作。一是塑造法治政府“坐標系”。第一批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公示中,我市行政執法監督系統建設、創新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知識產權綜合服務3個項目入選,并列全省第一,其中知識產權綜合服務項目獲省推薦申報全國單項。
二是深度參與服務“工改”工作。制定實施《中山市司法局深度參與服務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工作方案》,提出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守法等方面的八大舉措。提供全天候政府法律顧問服務,派專業能手參與市“工改”專班,為相關政策文件提供法律意見。深度參與未達標水體整治有關工程事宜,加班加點出具法律意見21份。配合市指揮部完善“工改”政策制定程序,快審快查。敢啃歷史遺留“硬骨頭”,積極與部門、基層聯動,依法辦理征地歷史遺留的行政復議案件。同時,壓實部門和鎮街事先法律論證責任,從源頭上避免增量出現。組織律師行業以“菜單式”“組團式”參與改造低效工業園區,推出24個城市更新法律服務產品,成立法律專家庫,協助政府部門起草、修訂、審查、解讀政策70余次,提供法律意見143次。
三是勇闖法治改革“深水區”。選取《中山市排水管理辦法》為評估對象,開展首次政府規章立法后評估工作,為提供全市污水治理更優制度保障。完善《中山市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規定》,在全省率先將鎮街文件納入監管。通過大數據交換中心實現行政執法“兩平臺”與“互聯網+監管”“信用中山”等系統數據共享,開展行政執法案卷網上評查試點工作,以信息化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成功爭取成為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試點,為政法領域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改革貢獻中山智慧。中山市推進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和補償爭議行政裁決示范創建工作經驗獲司法部肯定向全國推廣。
(三)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中山市優化營商環境辦法(草案)》,建立完善涉企立法征求意見工作機制,打造政企互動直通車。編印營商環境法律制度匯編,清理一批阻礙企業發展、法治化營商的“僵尸文件”,廢止各類文件226份。
二是推行包容審慎行政執法方式。出臺《中山市推行“包容審慎行政執法”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召開中山首場“包容審慎行政執法”新聞發布會,公布實施免罰清單、行政執法風險評估清單等5類清單,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找準突破口、創新點。工作開展以來,共辦理免罰案件8500余宗,300余家企業的輕微違法行為免予受到處罰,辦理從輕減輕行政處罰案件60000余件,規范執法減少擾企,清單式監管經驗獲省肯定推廣。
三是打造共建共享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制定實施《中山公共法律服務共建共享工作方案》,重點打造“AI法律顧問”,設立市律正商事調解中心,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全省首家“互聯網無人律所”落戶東區,在商協會試點共建“公共法律服務驛站”,深入推進“百所千企”專項惠企活動,培育“香山法苑”等一批共建共享品牌。制定實施律師行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圍繞“雙循環”強化涉外法律服務。在全省率先建設“智慧公證”全市統一平臺,為大灣區提供遠程公證服務。開通綠色通道,協助中小企業拓展海外業務,今年以來,為46家企業赴境外融資和跨境貿易辦理授權委托、聲明等公證。推出中小企業“備案服務”,在授權有效期內,企業再次公證無需提交相同資料,備案企業已超600家。
(四)維護社會穩定體現擔當。一是完善社會矛盾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與市民政局聯合印發《“平安家庭”建設聯動工作方案》。指導成立“王曉奎調解工作室”和中山市銀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市各級調解組織受理矛盾糾紛5935宗,成功調處5883宗,調解成功率99%。保障特殊群體獲得服務,在市鎮兩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開展退役軍人公益家庭法律顧問項目,做實退役軍人法律服務。聯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中山市分(支)行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宣傳。
二是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率先在全省實現市鎮(街)兩級社區矯正委員會全覆蓋。制定實施《中山市社區矯正風險研判分析工作規定(試行)》《中山市社區矯正權責清單管理制度》等9項工作規則,規范20余種工作文書格式。積極推動刑罰執行一體化工作,與廣東省英德監獄舉行合作共建幫教基地。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重新犯罪率居全省低位。
三是確保監管場所安全穩定。強化疫情防控常態化教育矯正工作,監管場所保持“零感染”。抓實戒毒人員心理矯治、康復訓練、延伸幫扶等工作,打造中山特色戒治文化品牌。圓滿完成全省實戰練兵大比武(粵西片區)主賽場承辦工作,并獲得片區第一、決賽第五的佳績。
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但仍存在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中委員會履職能力、一線執法力量需進一步加強,急需理順社矯機構的獨立刑事執行主體資格,部門、鎮街落實內部合法性審查職責需加強落實,法律服務行業監管需進一步加強,法治專業工作人員緊缺等問題,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二、2022工作設想
上級謀劃部署就是行動方向。市委提出要奮力打造“美麗中山、投資熱土”,法治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2022年,將立足使中山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彩演繹地、為中山改革鋪設好通暢的法治軌道、為美麗中山建設增添法治獲得感、使法治成為中山安定有序的壓艙石的職能定位,推動五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政治統領、黨建引領,鍛造司法行政鐵軍。堅定不移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市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對司法行政工作的絕對領導,以“轉作風、再出發、開新局”為契機,鞏固深化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加強作風建設,以辦好司法行政系統政治要件的扎實成效踐行“兩個維護”。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和省委實施辦法,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爭取上級工作支持,多為基層解決問題。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培養選拔德才兼備、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
(二)落實法治建設新要求,統籌全面依法治市。根據全面依法治國“一規劃兩綱要”出臺中山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高位定標培育精品法治項目。全面梳理中央依法治國辦的市縣法治政府建設示范指標體系,建立法治實事辦理制度,培育種子項目成為法治品牌,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三)以法治推進改革,深度參與中心工作。一是立法要與改革相銜接。加強“小切口”“小快靈”立法,破解水污染、土地歷史遺留等制約中山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困難。二是推動政府行為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積極處置涉征地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完善重大決策事先法律論證和事后評價機制。開展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試點,構建全市完善執法監督體系。為深化市屬國資國企改革提供優質高效法律服務。三是深度參與服務“工改”工作。暢通“工改”政策綠色快審通道,做好“工改”中違法用地、違章建筑等方面執法爭議協調、執法投訴的處理,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四是推動鎮街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和司法所建設,理順改革單位各類權責關系,讓鎮街綜合行政執法釋放更大效能。
(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增強法治獲得感。一是營造“可預期”政策制度環境。加強有效制度供給,研究制定中山市法治化營商環境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圍繞市場準入、產權保護、商事規則等制定制度。二是創新“服務型”行政執法方式。推行“包容審慎”行政執法清單全覆蓋,規范執法減少擾企。三是搭建“生態型”法律服務平臺。將《中山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納入規章審議項目。大力發展現代法律服務業,組建招商引資、鎮村低效工業園改造、城市更新等法律服務團隊,探索在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平臺配套建設涉企法律問題快速處置中心,在商協會試點“公共法律服務驛站”,以公益性法律服務兜底,高效響應企業需求。四是加強“浸潤式”全民普法工作。舉辦“法治鄉村行”大型普法宣傳活動,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以法治文化浸潤推動社會形成法治共識。
(五)統籌發展和安全,助推平安中山建設。一是健全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糾紛綜合機制。整合人民調解、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仲裁、復議等資源,聯動形成“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綜治網格員”的基層依法治理體系,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二是推進司法行政領域改革。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和設立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社區矯正機構分別是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社區矯正法實施要求,事關社會安全穩定,將聚焦行政爭議源頭治理和實質化解,強化行政復議監督;全力打造社區矯正“四大建設”品牌。三是提升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水平。深化統一戒毒模式建設,推進“智慧戒毒所”創建,完善所外戒毒延伸幫扶工作機制。堅決守住監所疫情“零感染”“零外溢”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