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眉(1854~1915),字德彰,號壽屏,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孫中山胞兄。孫中山倡導革命大業(yè),得到孫眉物質、精神的支持和鼓勵,對他的革命生涯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后又參加革命,奔走湛江香港兩地,進行反清活動。
孫眉幼年家境貧苦,1871年出國赴檀香山做工,后來在茂宜島墾荒,經營農牧業(yè)兼營商業(yè),數(shù)年之后,成為當?shù)厥赘唬环Q為“茂宜島王”。1878年寄信回國請其母偕12歲小弟孫文(孫中山)到檀香山協(xié)助其商店業(yè)務。孫中山志在讀書,不愿為商,孫眉欣然送其入學讀書。1883年7月、1885年4月孫中山兩次回國在香港、廣州讀書。孫眉雖對其弟不愿來檀協(xié)同營商不滿,但重兄弟之情,仍不斷匯款資助其生活和求學費用。
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準備創(chuàng)辦興中會,向孫眉說明創(chuàng)立意圖,眉贊曰“志大言大”,首先贊成并捐款贊助。同年11月成立興中會,孫眉是最早的會員之一。他積極宣傳革命,游說組織親朋戚友華僑二三十人參加興中會,并捐資支持革命。1895年廣州起義急需經費,孫眉則以平賤價錢出售牲畜,以捐充軍餉。190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fā)行債券,孫眉將千多頭牲畜變賣認購債券。孫中山奔走革命旅費之需,孫眉曾將珍藏的“龍涎香”贈給變賣作旅費。
1895年秋,廣州第一次起義失敗,孫中山亡命日本轉往檀香山。孫眉對孫中山說:“這不算一回事,還應該干下去!”1903年孫中山由日本到檀香山,楊太夫人勸他說:“革命的目的在救人,行醫(yī)目的也在救人,何必東奔西跑。”孫眉聞知答曰:“行醫(yī)只能救少數(shù)人,革命則能救多數(shù)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應始終一貫,豈可輕易變更,前功盡棄!”孫中山倡導革命大業(yè),得到孫眉物質、精神的支持和鼓勵,對他的革命生涯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07年孫眉將在檀香山數(shù)十年經營的事業(yè)全部結束,與母親楊太夫人等舉家回到香港居住。1909年冬籌備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從穗回到香港,在九龍聯(lián)絡會黨。1910年9月被香港特區(qū)政府驅逐出境,赴檳城參加會議。1911年移居廣州灣(今湛江)任同盟會南方支部副部長,響應武昌起義,組織民軍收復雷州半島各地。
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當時廣東有人提議他為粵都督,孫中山即電廣東各團體及各報社,說:“家兄質直過人,而素不嫻政治。粵督任重,才淺肆應,絕非所宜;安置民軍,辦理實業(yè),家兄當能為之。”表示不贊成此舉。又致電孫眉:“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習,未登舞臺則眾人屬望,稍有失策,怨亦隨生。為大局計,兄宜專就所長,專任一事,如安置民軍,辦理實業(yè)之類,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
1913年秋,移居澳門。1915年2月病逝澳門。1935年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議決撥國幣一萬元,將其骸骨從澳門遷葬于翠亨村犁頭尖山麓的總理故鄉(xiāng)紀念中學后左側山地,由其侄孫科立碑,以表彰其對革命的功績。1934年建設紀念中學時,四座校舍其中之一座被命名為“壽屏堂”以作對他的紀念。
孫眉于1915年逝世于澳門,為表彰其為革命作出的貢獻,1935年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撥款厚葬于翠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