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沙村位于南朗街道南部。東臨珠江口,西至云梯山,南與崖口村接壤,北與亨美村相鄰。村下轄泮沙東堡、泮沙西堡、西亨、南莊、王屋、泮沙海6個自然村。
泮沙村開村始于明洪武年間(1368年),許姓族人從東莞遷此建村,因此建于珠江口岸沿海沙灘邊,故稱半沙,至清乾隆初年改沙,曾分東、西兩堡。1398~1908年間,李、鄭、王姓族人從各地遷來,建西亨、南莊、王屋、泮沙海。建村歷史637年。明朝洪武十四年(1382年),屬香山縣大字都稱半沙村。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四字都,稱泮沙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稱泮沙段。民國19年(1930年),屬東鄉區。民國25年(1936年),屬第四區,稱泮沙鄉。民國33年(1944年),屬濱海區,稱泮沙鄉。民國38年(1949年),屬第四區云梯鄉,稱泮沙村。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屬第四區濱海鄉,稱泮沙村。1953年6月屬第五區,稱泮沙鄉。1957年2月屬翠亨鄉,稱泮沙村。1958年8月,屬張家邊公社翠亨耕作區,稱泮沙生產營。1961年8月屬張家邊區南朗公社,分設四、五、六村、西亨、王屋生產大隊。1967年至1976年期間屬南朗公社,稱泮沙生產大隊。1984年2月屬南朗區,稱泮沙鄉。1986年12月屬南朗鎮,稱泮沙村民委員會。1990年12月。稱泮沙管理區。1998年9月。稱泮沙村民委員會。
1982年,四一隊,二村隊兩個生產隊卒先實行分田到戶,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倍增。分田到戶后,由于生產力得到了解放,村民在完成責任田的耕種后,還外出經營生意,承包種養、入廠打工,經營建筑運輸行業,通過各種收入渠道,確實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活逐步進入小康。
農業是泮沙村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村集體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堅持糧食生產,投入大量資金整治農田和興修水利,先后開挖泮沙排洪渠,修筑泮沙海圍堤總長8公里,建造1座農田電力排灌站和5座農橋,修建3條農網路和農田灌溉水渠、25個14米長的水泥暗閘,加深挖闊3條主要河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緩解了旱、咸、澇災害,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