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藍色疆域中,南朗街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智慧,奏響一曲悠揚的“海洋牧歌”。作為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南朗街道充分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積極探索“藍色經濟”的發展路徑,通過圍墾養殖綠色化、濱海岸線活化利用以及“漁文旅”融合化,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闖出了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藍海”。 生態保護+綠色養殖:增底氣,育新機 海洋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在推進“藍色經濟”的進程中,南朗街道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紅樹林生態修復,目前已對2346畝紅樹林進行了全面保護,并實施了6個生態修復項目,營造修復紅樹林1567.2畝。崖口濕地公園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不僅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家園,也為游客帶來了美麗的生態景觀。 在珠江口圍墾區,南朗街道打造了超2.4萬畝的海鮮養殖基地,全面實施尾水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近1.5萬畝。智慧水產養殖的引入,更是讓傳統粗放型養殖轉變為新型精養高效養殖。5G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養殖過程實現了智能控制、遠程監測和節能降耗,蝦蟹混養、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水產養殖產量超1萬噸,2023年養殖總產值更是超過了3億元。 據了解,橫門水蟹是南朗水產的一大特色,至今已有600多年捕撈、養殖歷史。橫門水產一直沿用天然養殖法,采取混養、粗養等方式養殖。尤其是橫門水蟹體型魁梧,蟹肉清甜嫩滑,蟹膏香軟、鮮甜味濃,含有谷氨酸、賴氨酸等18種氨基酸及鐵、鈣等多種礦物質,具有滋補強身功效,是中山市特色水產品之一。 “橫門水蟹”已于去年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注冊為集體商標。同時,借助“橫門開漁節”,挖掘橫門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巧妙地將橫門水蟹與當地的旖旎自然風光、悠久人文歷史相融合,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延鏈補鏈+升級改造:聚人氣,興產業 在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升級方面,南朗街道同樣不遺余力。崖口村依托咸淡水交接的地域特色,補齊海鮮“養殖—加工—銷售”產業鏈,發展咸淡水魚塘養殖蝦、蟹等高檔水產品,打造出了“崖口海鮮”這一特色品牌。新建成的青蟹集散基地和統一規劃的海鮮檔口,不僅提升了海鮮市場的整體形象,也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 此外,崖口村還主動延長“美食經濟帶”,打造不落幕的海邊集市,設置零租金攤位吸引村民返鄉創業。上半年,崖口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00萬元,同比增長約20%,這一成績充分證明了“延鏈補鏈+升級改造”戰略的成功。 漁旅融合+文化賦能:展新氣,煥活力 “漁文旅”融合是南朗街道海洋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以開漁季為契機,南朗街道連續三天舉辦橫門開漁節,通過游、展、賽、玩、嘗、買、宴、學、演九大亮點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海洋文化的魅力。水上風情運動會、音樂晚會、篝火晚會等節慶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挖掘和傳承了橫門的漁文化資源。 漁民課堂的開設,更是讓游客有機會深入了解捕撈技藝和漁家生活用語等本土特色文化。中山本土咸水歌傳承者的民歌民樂展演,更是將海洋文化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據統計,開漁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近4萬人,美食集市帶動創收超10萬元,吸引了多家權威媒體機構的關注和報道。 南朗街道以海洋經濟為引擎,通過生態保護、產業升級和文化賦能,成功打造出了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在這片藍色的疆域中,南朗街道正以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精神,奮力推動“百千萬工程”,書寫著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