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特別是隨著深中通道“引流效應”加速發揮,“深中一體化”時代加速到來,新區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我們要深刻認識新區蓬勃向好的發展勢頭,深刻把握新區極其寶貴的歷史機遇,昂揚斗志、增強信心、堅定決心,敢于爬陡坡、闖難關,善于開新路、辟新徑,奮力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樣板區”,全面開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中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一)全力以赴推進“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全力以赴擴大優質產業空間供給。推進馬鞍島東部岸線轉型升級,推進重點地塊整備。加快推進翠城系列產業園、中山生命科學智造園二期三期建設,推動新增產業空間約58萬平方米。扎實做好城中村改造。全力以赴推進水污染治理。久久為功推進“六污同治”。加快實施河道水塘清淤工程。推進沖口門堤圍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建設。打造中心一河、大溪河等一批綠美河涌。全力以赴推進農房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著力推動5個典型村完成全域提升,所有涉農村居至少完成1個自然村提升。鐵腕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動有條件村居“三線”下地,集中資源打造若干個“百千萬工程”美麗示范村。用好鎮村工作隊、國企、建筑企業、黨員群眾、海外鄉親、港澳臺同胞等力量,塑造共建共享“百千萬工程”工作格局。全力以赴做好農文旅深度融合大文章。推動“翠亨里”等項目建成運營。啟動橫門漁港更新改造。升級改造孫中山故里旅游區。高標準打造環五桂山和臨深片區農文旅融合發展帶。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深化新區統籌南朗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職責分工、完善工作規則和優化機構設置,統籌做好機構編制配置,打造新區(街道)干部全面融合的“一支部隊”。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行預受理制度,實現“拿地即開工”常態化。落實市對滿足使用功能的單位工程開展單獨竣工驗收,加快項目落地投產。深化營商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落實市委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著力探索與深圳政務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高規格成立服務專班,推行企業全生命周期高頻事項集成服務模式,為企業解難題、增信心、添動力。開展質量技術幫扶,推廣先進質量體系管理模式。深化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嚴格實施公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任務清單,優化內部管理制度體系,深化管人用人制度改革。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企監管體制。建立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對新區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謀深做實經濟工作各項任務,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更大力度“融灣”發展。深化深中“六個一體化”建設,加快落地一批“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研發+中山轉化”“深圳鏈主+中山配套”的新區應用場景。推動香港理工大學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落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健康醫藥產業,用好中山藥創院高端創新要素優勢,不斷完善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鏈。提質發展新能源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推動中廣核地塊二、明陽現代能源、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EOD項目建設。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新益昌、江波龍二期等項目投產,加快國昌榮、傲雷、韋德勛等項目建設。前瞻布局低空經濟、無人產業、類腦科學等未來產業。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上系統上平臺企業15家、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2家,技改投資增長20%。力爭新增上規企業1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上水平,謀劃設立中港跨境電商產業園,推動D+M灣區設計產業港建成投產,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加快打造現代商業集聚區,豐富新區消費場景和商業業態。推進科技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力爭社會研發投入增長6%、新增高企15家,新增認定市級重點實驗室、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少于2家。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大力推動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力爭落地項目總投資不低于330億元。
(四)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打造一流灣區新城。打造高效順暢的樞紐城區。推動緯五路和麗橋、翠瀾街等項目建成,加快東部外環、香海路延長段等項目建設,啟動和忠路、橫門路等項目動工。穩步推進南中城際等軌道交通建設。管好用好新中山客運碼頭,適時增設珠海海島、“雙橋游”等航線。加快推進新中山客運口岸公交樞紐站建設。打造創新引領的產業城區。以中山未來產業先導區為目標,推動翠湖新城建設,重點謀劃建設香山站TOD、翠亨國際科創中心二期等項目,重點推進綜合能源站、中山生命科學園集中供冷項目等能源產業。打造宜居宜游的美麗城區。加快客運港濱海公園等一批公園建設。全年完成植樹4萬棵、林分優化1000畝、中幼林撫育800畝。探索在東部岸線等關鍵節點,布局標志性建筑,樹立珠江口西岸城市形象。打造基礎牢固的韌性城區。推動北部垃圾轉運站建成使用,加快水陸兩用消防站等重點項目動工。推動油電氫綜合能源站動工,建設一批高標準、智能化的充電場站。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精細化水平。堅持建管并重,推動市政工程移交管養無縫銜接,探索分級別分區域精細化管理,加大對關鍵區域資金、力量的投入保障力度。
(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深化“省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推進一批學校建設辦學。優化醫療服務供給。謀劃推進醫養結合項目。建強中醫閣、“名中醫工作室”等平臺。持續提升基層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就業、基本養老、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服務保障。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完善藥品監管風險研討機制。持續投入保障大額住院補充醫療保險經費。豐富群眾文體生活。舉辦更多高質量文體賽事活動,引流灣區青年參與。持續做好運動場館、兒童公園等體育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
(六)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區。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以海灣社區、南朗村和欖邊村作為社會基層治理改革試點,探索社會多元共治模式。積極推進“三調聯動”和警格網格融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著力調處涉房地產、涉眾欠薪、涉農涉土、重復信訪等問題,確保不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持續加強涉眾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監測預警、防范化解機制。縱深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
(七)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把黨的領導貫穿工作全過程各方面。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打響深中通道沿線沿岸區域黨建共建品牌,探索成立跨城區產業鏈聯合黨委、創新跨區域公共服務機制等新內容。堅持以“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鮮明導向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聚焦“百千萬工程”、“工改”、治水、經濟發展、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注重從一線火線中選用干部。馳而不息正風肅紀反腐。聚焦權力運行關鍵環節,健全完善程序流程,形成按制度管人、管事、管權的長效機制。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切實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日常遵循。久久為功推進市委巡察問題徹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