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士英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倡導綠色殯葬,推進網絡祭祀的建議》(第125145號)提案收悉,經綜合市委宣傳部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該建議對我市殯葬現狀作了深入調研,并對我市倡導綠色殯葬、推進網絡祭祀提出了可行性建議,為我市殯葬事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我局聯合市委宣傳部等部門,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民政部“互聯網+殯葬服務”的精神,在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倡導文明祭祀、網絡祭祀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大力推行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綠色的安葬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關于倡導綠色殯葬的建議
吸收采納該建議。殯葬改革是基于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做出的重大習俗改革,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其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市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積極倡導綠色殯葬,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引導人們采用骨灰存放、樹葬、海葬等多種形式,實現節地生態安葬。為全面倡導綠色殯葬,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推行海葬、樹葬等生態安葬方式。自2000年開始,我市定期組織舉辦骨灰樹葬(植樹)、骨灰海葬活動,2019年印發《中山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實施辦法》,鼓勵群眾將先人骨灰通過海葬、樹葬、花壇(草坪)葬等方式進行撒散、深埋,以更好節約土地資源、倡導綠色生態安葬。參加綠色節地生態安葬的本市戶籍(或先人為本市戶籍)的市民,可以申領綠色殯葬補貼。自2000年以來,累計已有2910具骨灰回歸自然(其中海葬1070具,樹葬1845具)。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樹立文明節儉的喪葬新風。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清明節作為倡導綠色殯葬,推進網絡祭祀的重要抓手之一。一方面,市民政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積極宣傳今年清明工作方案,不斷加大省“云祭掃”平臺推廣力度。發布《中山市各鎮街殯葬場所祭掃預約指引》和《關于中山市2021年清明期間有序開展祭掃活動的通告》,聯合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發送清明祭掃溫馨提示短信,呼吁錯峰祭掃、文明祭祀。倡導“無煙”祭祀,少帶或不帶祭祀用品。市民政局攜同市殯儀館、市福蔭園公墓有關負責同志上線中山市廣播電視臺民生直播室《你需知曉的祭掃新規》節目現場錄制,結合殯葬改革主題,宣傳清明工作新規,耐心回答市民提問,努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各鎮街加強清明宣傳工作,確保宣傳到村(居)、到戶、到人。通過派發宣傳單、懸掛橫幅、制作電子屏等方式,提醒群眾履行森林防火義務,轉變傳統祭祀方式,崇尚文明祭祀新風。另一方面,市委宣傳部在報紙、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平臺開設專欄,廣泛深入宣傳文明祭掃重要意義,呼吁群眾減少聚集性祭掃活動,盡量選擇鮮花祭掃或通過網絡祭掃、居家懷念等現代化綠色方式緬懷先人,弘揚文明祭掃新風。通過標語、橫幅、喇叭、海報等多種宣傳形式,讓群眾駐足可觀、抬眼可看,潤物細無聲影響群眾的思想,潛移默化轉變群眾行為,讓綠色祭祀、安全祭祀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是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內容。市委宣傳部將倡導文明祭祀、綠色祭祀納入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內容。以清明節、重陽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組織志愿者采取入戶宣講的方式,宣傳講解焚燒紙錢紙幣對環境的影響,引導群眾以低碳環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緬懷先人,踐行綠色環保祭祀、文明祭祀。
二、關于推進網絡祭祀的建議
吸收采納該建議。市民政局、市委宣傳部積極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不斷加強服務創新,落實網絡祭掃等無煙祭祀方式,市殯儀館推出清明公祭活動并在“中山手機臺”進行現場直播。同時,為不方便現場祭掃群眾提供代祭服務,并將有關祭祀情況通過短視頻方式發送給群眾,滿足群眾合理的個性化祭掃服務需求。大力倡導網絡祭掃,鼓勵群眾通過省民政廳開發的“云祭掃”平臺進行網絡祭掃,市福蔭園公墓等殯葬服務機構與“祈心苑”平臺合作,開通網絡預約祭掃,網絡祭掃等服務。今年清明,我市超過3800人次通過省“云祭掃”和公眾號“祈心苑”平臺進行網絡祭掃,在互聯網上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同時,群眾可通過在“祈心苑”平臺設置網絡墓位以緬懷先人。
綠色殯葬是關乎生態文明建設、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倡導綠色殯葬,推進網絡祭祀作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實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市民政局已將“倡導和鼓勵骨灰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和敬獻鮮花、網上祭掃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列入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內容,下一步將大力推進網上祭掃,促進社會良好文明風尚。
二是強化宣傳樹立文明殯葬新風。聯合市委宣傳部,持續深入開展殯葬改革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引導群眾認識到節地生態安葬對保護土地林業資源、優化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提高自覺參與綠色殯葬的意識,逐步樹立移風易俗、生態文明、厚養薄葬的殯葬新風尚。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支持。
中山市民政局
2021年7月29日
(聯系人及電話:劉長湖,0760-883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