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攜手并進,孝敬父母、養育子女、互敬互愛、互信互勉,鐘愛一生!我們做到了!宣誓人……”10月11日,重陽佳節,中山紀念圖書館綜藝廳傳來瑯瑯誓詞。2024年“敬老月”活動啟動儀式暨長者集體婚禮活動在此舉行。29對長者夫婦重溫當年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美好時刻,分享愛情故事和家風家教故事,臺下的無數觀眾為之動容。“當年我們通過一場茶話會就結婚了,今天這個集體婚禮辦得很熱鬧,我們感到很幸福、很滿足。我們要感謝黨和政府。”參加活動的薛姨感觸地說。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山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山市民政局主辦,旨在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傳承優良家教家風,進一步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營造養老孝老敬老良好社會氛圍。 中山素來有尊老敬老的傳統,1988年春天,中山人民首創的敬老萬人行活動就是為幫助孤寡老人而籌款。經過數十年的改革發展,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中山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得到長足的發展:兜底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養老服務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香山長者飯堂遍布城鄉,全托、日托、助餐、保健康復、上門家政等全方位、多層次、一站式的服務保障日趨豐富,“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居家適老化改造穩步推進……
集體慶金婚
幸福夕陽紅
上午9時30分,身穿傳統中式禮服,29對長者夫婦攜手列隊,伴隨著喜慶的音樂,手挽手、肩并肩、緩緩地走過紅毯。從青絲盈盈到白發蒼蒼,多少年來,他們始終相濡以沫、不離不棄。長者模范夫婦代表現場分享了攜手走過半個世紀風雨歲月的感人故事,為后輩樹立了榜樣。隨后,29對長者夫婦共同乘坐婚慶巴士到達華僑公園,沿途與市民現場互動,拋繡球、發喜糖,留下幸福溫暖的瞬間。
鈞叔和薛姨在臺上分享愛情故事和家風家教故事。通訊員供圖
“當年我們大學已經眉來眼去了。”“我老伴記錯了,沒有眉來眼去,都是在長時間書信來往,發現這個學長學習成績好,為人比較老實,慢慢喜歡上。”住在東區的鈞叔和薛姨相識于大學校園,走過60年的風風雨雨,成為大家稱羨的恩愛夫妻。在分享相識經過時,二老的“互相拆臺”讓臺下的觀眾捧腹大笑。
薛姨回憶說,當年大學開學報到遲了,沒想到遇到了一生摯愛——負責接新生的學長是當時意氣風發的鈞叔。薛姨從小學習樂器,后來進了學校文工團,而鈞叔在文工團里負責鋼琴伴奏,他們時常練習大合唱,排練多了以后,一來二去兩人就熟悉了。畢業后,二人隨家人來到中山發展,幾十年來十分重視家風家教,養育一雙兒女也十分爭氣。“近年來,中山打造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身邊的養老服務十分豐富。我在市民政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支持下,注冊成立了中山市風華藝術團,常年開展公益演出,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退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譚叔和吳阿姨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夫妻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記者 王云 攝
無獨有偶,來自坦洲的吳阿姨是中山市非遺傳承人、坦洲鎮民歌協會副會長,2019年上過央視的大舞臺表演咸水歌,在這場長者集體婚禮中卻激動地忍不住哽咽。“我們相識于20世紀70年代,當年物質生活比較匱乏,婚禮也是比較簡單。幸福的是,我遇到了一個支持我興趣愛好的老公。我外出表演時,他幫我料理家務;我表演曲目,他幫我填詞,體諒我支持我。”老伴譚叔說,在當年坦洲鎮首屆水上民歌大賽上,金斗橋邊吳姨的一曲演唱讓他一見鐘情,墜入愛河,相濡以沫近半個世紀。“工作生活上相互補位,興趣愛好上相互支持理解。”吳姨說,政府為老年人舉辦的這場集體婚禮很有心思,讓他們重溫了過去的點滴,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29對長者夫婦朗讀金婚宣誓詞,滿滿的儀式感。記者 王云 攝
活動上,市老齡辦主任,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廖小康向全市老年朋友致以節日問候,向關心支持老齡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了29對長者夫婦來參加集體婚禮。他們始終相濡以沫、攜手同行,用行動詮釋真愛,用責任守護家庭,為后輩樹立了榜樣。”廖小康致辭表示:“我們舉辦此次活動,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崇尚夫妻和睦、白頭偕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希望通過他們的婚姻故事,讓優良的家教家風傳承下去,守護每個幸福‘小家’,共同構筑美好‘大家’。”
“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托起幸福晚年
充滿愛和歡聲笑語的長者集體婚禮活動只是今年“敬老月”系列活動的序曲。活動現場,市民政局、市委老干部局、市衛生健康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成員單位共同拉開我市2024年“敬老月”活動的序幕。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我市將以“堅持以老年人為中心,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為主題,圍繞強化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三大體系建設,組織開展涵蓋關愛慰問、文化娛樂、健康義診、志愿服務、權益保障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切實為老年人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讓所有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每個家庭的心愿,也是全社會的美好愿景。近年來,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不斷健全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全面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精心提供全托、日托、助餐、保健康復、上門家政等全方位、多層次、一站式的服務保障。“15分鐘養老服務圈”托起了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中山人每個月都在“敬老”“愛老”。
15分鐘養老服務圈,長者們在家門口享受貼心的養老服務。圖為博凱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長者們在上課。記者 王云 攝
在火炬開發區,家住凱茵新城疊翠園的王姨每天早上準時來到火炬開發區博凱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上課“報到”。一個多小時的課程后,“鑲嵌”在居家養老中心的香山長者飯堂準時開飯。王阿姨和舞蹈課、乒乓球班放學的老人們一道,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無獨有偶,東區街道胡婆婆每天都來到綜養中心,有時與老友記玩玩桌游,有時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開展康復理療,有時聆聽政府、街道和社區舉辦的各類知識講座,還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晚年生活充實而意義。東區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設有的康復室、舞蹈室、書畫室、音樂室、烘焙室、長者飯堂等12個功能齊全的場室和各類社會資源,為長者提供著每天不重樣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項目。
遍布城鄉的香山長者飯堂深受市民群眾認可。圖為香山長者飯堂橋崗社區服務點。記者 王云 攝
遍布城鄉、村居的香山長者飯堂更是得到市民群眾的廣泛認可。今年8月,廣東省民政廳在我市召開了全省深化“長者飯堂”建設工作推進會,充分肯定中山“長者飯堂”建設工作成效。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還積極打造醫養結合、醫育結合的“中山樣板”,進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大力推動老年用品制造業企業發展,加強康養布局合作,努力打造高品質養老服務項目,不斷提升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老年人在中山享受著越來越多的實惠和福祉。
以老年人為中心
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進入新時代,中山和全國一樣,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社會期待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養老服務供給。”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市社會組織黨委專職副書記吳苑菲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市民政局將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積極推動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提供更多普惠的養老服務,同時發展銀發經濟,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中山市將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推動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記者 余兆宇 攝
一是推動全市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穩步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基本養老服務供給。
二是逐步健全長期護理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相銜接的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體系,不斷滿足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剛性需求。
三是加快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預防、治療、照護”三位一體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加快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四是創新和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與新業態。拓展旅居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養生養老等新型消費領域。提升科技助老水平。
五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持續在政策環境惠老、居住環境適老、數字環境助老、法律環境護老等方面發力。發揮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愛幼育幼作用、在家教家風建設中的經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