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午,東區街道竹苑社區居民譚叔和妻子決定不做飯,他們收到消息,附近的香山長者飯堂當日開業,他們要去嘗鮮。
當日午餐的選擇很豐富,有香菇滑雞、客家豆腐、香芹炒木耳……還有飯后水果。60歲以上的老人,一餐只要6元。譚叔說,比自己做飯經濟方便多了。
很久不能下樓的輝叔也收到了竹苑社區愛心騎手送來的飯盒,解決了過去頭疼的吃飯問題。
運營竹苑社區香山長者飯堂的中山市鄰舍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簡稱“鄰舍”)負責人風峰也很開心,東區街道、竹苑社區聯合鄰舍策劃許久的“公益性+市場化”長者飯堂模式終于落地了,迎來了全市首家以公有物業為陣地,引進第三方企業運營,擁有高規格自建廚房的“香山長者飯堂”,這將是他們破解長者飯堂可持續發展難題的一次大膽嘗試。
老街上開了寬敞漂亮的長者飯堂
當日中午,竹苑社區金龍橫街分外熱鬧,許多老人都自發趕往街上新開的香山長者飯堂嘗“頭啖湯”。
與街上傳統的店面不同,懸掛著白底藍字“香山長者飯堂”招牌的新店寬敞明亮,潔白的墻面、大面積的透明玻璃、整齊的原木桌椅都讓“飯堂”變得時髦起來。
午餐的菜式以廣東人喜愛的蒸菜為主,口味清淡,適合老人,譚叔覺得還不錯,比兩口人自己在家做飯選擇多很多。
戶口不在竹苑社區的一位阿姨也跟著朋友趕過來吃飯。她覺得飯堂很適合單個老人或者兩口之家,回去就了解一下家附近有沒有合適的長者飯堂。
當日,竹苑社區長期忙碌于一線的志愿者那姐,帶著尚未完全恢復的腿疾與愛心騎手一起,為獨居老人輝叔送去新鮮熱辣的午餐。老人長期不方便下樓,日常買菜送菜也由社區幫忙,那姐每個月都要跑幾趟。
同樣忙碌的,還有5位外賣小哥,他們將為周邊5個社區的長者飯堂就餐點送去數十份午餐飯盒。
“除竹苑社區以外,從今天起,東區街道其他11個香山長者飯堂就餐點也同步按下啟動按鈕。從兩年前的撒網式鋪設,到今天的提標擴面、優化升級,東區街道的長者助餐工作正式進入一個新階段。”東區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林曉玨介紹,橋崗、東裕社區也已經選好址,即將啟動新的香山長者飯堂的建設,夏洋社區也正在選址中。
記者了解到,隨著引入包括鄰舍在內的長者飯堂運營和配餐機構,東區街道實現香山長者飯堂在11個社區的全覆蓋。其中,三溪、桃苑社區把長者飯堂就餐點設置在祠堂內,花苑、起灣、齊富灣等社區將就餐點設置在黨群服務中心,夏洋、橋崗、遠洋等社區則將長者飯堂延伸至小區的黨群服務站,充分利用現有物業設施,為長者提供集中的就餐服務。
破解“既要開得起,更要開得長久”難題
在竹苑社區香山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很容易就留意到,飯堂通往二樓的樓梯扶手上自帶“電梯”,他們可以平坐在凳子上通過操作扶手按鈕升降,腿腳不方便也能自由上下。
二樓是康復理療區,分隔的單間內擺放了各種康復器械。老人骨頭關節問題多,鄰舍引入了有資質的推拿按摩和脊柱管理專業人士,為老人提供付費理療服務。譚叔參觀之后認為,身體理療服務其實也是老人十分需要的,只要工作人員夠專業、資質過硬,他們一定會“幫襯”。
風峰介紹,目前理療服務的價格在50-150元/次的范圍,同時,鄰舍也在開發非用餐時間段的場地最大化利用,包括用來進行培訓等,“我們希望通過商業化運營,最大程度地平衡商業與公益之間的關系,為老人提供有溫度的餐飲服務。”
記者了解到,竹苑社區香山長者飯堂目前的補貼對象為屬地60歲以上老人,每餐餐費只需6元,同時也接待非補貼范圍普通食客就餐,餐費根據年齡從10元-14元不等。東區政府則提供飯堂兩層300多平方米物業五年免租期,未來,橋崗、東裕、夏洋等社區香山長者飯堂也將采用類似的運營模式。
“探索發展香山長者飯堂,讓飯堂‘既要開得起,更要開得長久’,東區街道將‘公益性+市場化’作為長者飯堂的發展導向。”林曉玨介紹,通過“政府扶持一點、企業讓利一點、社會資助一點、老人拿出一點”模式,四方才能聯手燴就一頓“暖心暖胃”的長者“愛心大餐”。同時,政府也鼓勵“長者飯堂”創新發展思路,拓寬市場容量和消費群體,承接其他營利性服務,以利潤作為補貼資金反哺長者飯堂運營,保障長者飯堂長久運營。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就餐,為長者飯堂帶來人氣,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銀發經濟,投入銀發經濟,在關愛老年人的同時尋找到商業增長點。”市民政局副局長陳淑梅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龐大的老人群體背后的商業“藍海”,大家一起努力,讓老年人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