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聚焦困難群體在基本生活、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的“急難愁盼” 問題,創新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建立完善“7+6+N”分類關愛服務機制,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一是實施精準救助。將對象劃分為“7”類困難群體,包括在讀困難學生(因貧輟學人員)、適齡未就業困難對象、重殘重病人員、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住房困難家庭、流浪乞討人員等,提供“6”類關愛幫扶服務,涵蓋探訪慰問、生活幫扶、教育幫扶、就業幫扶、醫療幫扶、住房幫扶等方面,并根據對象實際情況提供N類社會幫扶服務,包括助潔、助餐、助醫、助行、助急、心理疏導、精神慰藉、康復護理、健康安全管理、生活能力提升等。
二是建立服務隊伍。廣泛動員基層力量,建立284支集黨員干部、民政干部、“雙百”社工、網格員、家庭醫生、志愿者、低齡健康老年人、親屬鄰里等共同參與的探訪關愛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困難群眾聯系、探訪、關愛、幫扶工作,定期研究困難群眾分類關愛服務實施情況,用心用情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現實難題。如東區街道成立的“博愛睦鄰” 品牌服務項目,動員東區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學校單位、熱心人士等多方協作,筑建“融愛大本營”資源聯動平臺資源庫, 開展關愛幫扶活動近300場次。
三是推進閉環管理。根據困難對象實際情況,形成需求臺賬,建立分類關愛服務信息庫。完善關愛服務供需機制,一人一策制定困難對象關愛服務方案,有針對性鏈接資源實施關愛幫扶服務,做到分類施策、精準幫扶。此外,建立關愛服務回訪機制,動態更新管理服務對象困難問題與需求,適時調整救助幫扶工作舉措,形成工作閉環,提升精準性、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