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是拆什么?是危舊房還是亂搭亂建的建筑?”“拆是我們自己拆,還是村里來拆?有沒有補償?” “大家的疑惑我們都知道。我們一起討論,將討論結果轉化為有效可行的方案,用心用情推動落實?!?/span> 小橋旁,綠蔭下,多名干部、群眾侃侃而談,圍坐在中山市黃圃鎮石軍村七宅“紅心”議事園,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紅心”議事會。在黃圃,停車難怎么辦?村里破損路段怎么補?只要是群眾關切的問題,關心村集體、有一定影響力的群眾便會積極參與議事,群策群力,協商共治。自去年黃圃鎮黨委試行“紅心”議事協商制度以來,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少了,“點贊聲”“感謝聲”多了。 2023年度“圃江·書記學堂”黃圃鎮新時代好班長“書記論壇”(第四期)。 黃圃鎮議事協商成果只是中山探索完善城鄉社區協商機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山以城鄉社區議事廳建設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2023年,全市288個村(社區)100%建立了村(居)民議事廳,累計開展協商活動超2.5萬次,解決群眾關注熱點難點問題超3000個。 探索終得碩果。近日,記者從中山市民政局獲悉,《群策群力聚民心 高效聯動辦實事 ——廣東省中山市積極探索創新基層協商議事機制》這一案例入選第六批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教材——《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案例選:政治·法治篇》,這也是廣東唯一入選案例。此次中山成功入選,是對這座城市基層群眾自治成果的高度認可。
議什么 制定項目清單,重視群眾所需 基層協商議事,究竟要“議什么”“怎么議”,如何能“議得順”“議得好”。 要議事,首先要有議題。議題怎么定,中山有三大妙招:列清單、看需求、集意見。 橫欄鎮向社區青年收集小公園改造意見。 結合低效工業園改造、美麗鄉村建設、黑臭水體治理工作落地施工、“三舊”改造等市鎮重點工程、重大事項,中山全市各城鄉社區制定各自的議事協商事項目錄清單,為合理確定協商內容提供了參考。 “老舊小區公共設施建設、舊樓加裝電梯、外墻剝落、路燈不亮、老舊小區化糞池堵塞等,只要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都是我們議事協商的重點?!睎|區街道橋崗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社區 已經與100多個共建單位開列雙向協商“資源清單”200余項、“需求清單”100余項、“服務清單”100余項。 包括橋崗社區在內,中山各城鄉社區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聚焦“百千萬工程”重點、社區治理難點,以及群眾最迫切解決的問題,組織開展議事協商。 議題切忌泛泛而談。中山注重點面結合,既聚焦市鎮重點工程、社區治理難點等“面”上大話題,又暢通議題收集渠道,集納群眾等多“點”小切口。各村(社區)利用黨務村(居)務公開欄、意見箱、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收集社情民意。 在石岐街道蓮新社區老舊小區,各樓棟長收集到業主意見,確認某項議題的重要性后,商討出一個初步方案,再提交議事廳討論。在橫欄鎮五沙村,村民可通過五沙村黨群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隨時隨地建議留言,民意征集更加便捷。 社區各黨組織、“兩代表一委員”、村(居)民代表、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中山充分發揮這些群體在收集社情民意、建言獻策方面的作用,引導多方力量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在哪議 “實體+流動”結合,搭建多種平臺 收集到的群眾意見各種各樣,要求五花八門,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村能解決的,也有村不能解決的;有需要大量財力才能解決的,甚至有些可能會牽涉到歷史問題。議題收集上來,怎么議?去哪議?干部們免不了“頭疼”。 為此,中山市采取“固定”與“流動”、“實體”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多種形式的協商平臺。只要能讓群眾更方便地參與議事,議事廳就開到哪里。 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利民、一室多用原則,各村(社區)建設起“實體議事廳”,有的還將議事廳延伸至村(居)民小組和物業小區。石岐街道在老舊小區里建起了“岐鄰議事廳”,共同協商解決老舊小區治理難題;東區街道東裕社區在商圈里打造了“紅心商企議事廳”,為商圈企業表達利益訴求提供平臺。 涼亭里、綠蔭下、廣場上、居民樓里,搬來幾張板凳,就能成為一個“流動議事廳”。除了有固定的“實體議事廳”場地,群眾哪里有需求,議事廳就流動到哪里,不少鎮街主張到有需求的地方現場協商,力求問題在一線發現、協商和解決。 中山還靈活發展多種形式的協商平臺。從方便協商、有效協商出發,各村(社區)靈活采取黨群聯席會議、村(居)民小組會議、業主協商、網絡協商、書記茶話會、議事亭(園)(橋)等各種形式載體開展協商活動。西區街道西苑社區在物業小區試點推行“紅色管家”,由一至兩名“紅色管家”志愿者管理一棟住宅樓,通過“線下”日常溝通和“線上”“樓棟微信群”相結合的方式常態化征集居民需求,聯動物業公司、業委會及社區各方力量共商共議,成功將藍波灣由“問題小區”變為“和諧小區”。 怎么議 明確職責分工,議題分類協商 有了議題和議事平臺,誰來議?如何議得順,議得好?以往,由于缺少資金,議題涉及部門多,溝通效率不高等因素,一些群眾的訴求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基于此,中山在基層議事協商實際執行中,加強責任主體分層、議題分類組織協商。 分層組織協商,強調誰是利益相關方和專業領域人士,誰就有資格發言;誰能拍板,誰就得參與。中山明確村(居)級、村(居)民小組級、樓盤小區級、樓(棟)級等各層次協商工作邊界,以及村(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小組、村(居)民代表、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樓(棟)長、網格員等在不同層次協商中的職責分工,形成相互銜接的基層民主協商體系?!白詮脑谳爡^各物業住宅小區搭建起‘四方平臺’,群眾反映的難題,辦理效率大大提高?!睎|區街道橋崗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方平臺”指的是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的協商平臺。自從該社區創新物業小區級協商模式以來,橋崗社區已成功推動消防安全系統、入戶雨棚、公共活動區域、地下停車場等多個項目的升級改造,投訴量下降70%。這也是分層組織協商的有效證明。 至于議題分類組織協商,則更好理解——堅持大事大議、小事小議、急事急議、難事廣議。比如對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牽涉利益較多的難事,多個鎮街堅持不回避、不推拖,因地制宜,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做到真正依靠群眾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樣的理念下,中山港社區多次組織相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協商,將同樂東路一個約500平方米,雜草叢生、垃圾成山、蚊蟲眾多的“衛生黑點”,改造為小公園,群眾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停車難、通道堵、飛線亂、河道塞、看病難……全市各城鄉社區積極探索,聚焦群眾關切,廣泛開展社區協商,解決了不少群眾關心的“揪心事”“煩心事”,努力推動形成協商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效明顯的城鄉社區協商新局面。 一個又一個協商成果落地轉化,一批又一批民生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成,發展成果惠及群眾,項目使用造福百姓。此次中山積極探索創新基層協商議事機制的案例入選第六批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教材,將為全省乃至全國加強基層治理,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