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切成薄片,加上數顆冰塊,用工具捶打,倒入紅茶,一杯簡易的手打檸檬茶就制作完成。
這里是中山市南區街道馬嶺社區“書記茶話會”(青年專場)。茶話會開場前,來自馬嶺社區的20多位青年們,體驗了一把夜市創業,檸檬茶制作的流程。
“在座的都是我們馬嶺社區的有為青年。有在校大學生、應屆畢業生,還有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大家各抒己見,談談對社區的了解和建議。類似夜市創業或其他合理訴求,我們樂于協調資源幫助大家。”8月22日,茶話會現場,南區街道馬嶺社區第一書記蘇垣來率先打開話題。青年們聚焦社區青年發展難題,針對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為議事會的議題尋求“最優解”。
“我是一名本地籍學子,第一次參加社區舉辦的書記茶話會。”廣東金融學院學子李宇翩感謝社區為青年搭建平臺,讓青年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作為本次青年智囊團的一員,他希望盡自己所能提升社區的“幸福指數”,建設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社區。
何為“書記茶話議事會”?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實現50%以上城市社區和70%以上農村社區建成議事廳。今年,中山市民政局印發了《中山市全面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實施方案》,并召開了全市推進會,周密部署開展該項工作。南區街道馬嶺社區聚焦居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小事,創新推出“書記茶話議事會”,就是其中一個生動案例。社區、議題所涉部門、居民群眾等代表坐下來商討解決方法,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南區街道馬嶺社區“書記茶話會”(青年專場)。
沏好“解憂茶”,消化“急訴求”
包括此次青年專場,“書記茶話議事會”已開展5場活動。“書記茶話議事會”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沏好“解憂茶”,消化“急訴求”,開到了企業、廣場,甚至開到了居民“家門口”,延伸社區治理最后一米。
蘇垣來介紹,馬嶺社區聚焦居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創新推出“書記茶話議事會”,打造“黨委帶動+社區推動+先鋒聯動+黨群互動”的“四動”工作模式,建立“會前有摸底、會上有互動、會后有反饋”的“三有”閉環式議事機制,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村內部分路口很窄,每次有車經過都很危險,建議對路口進行升級改造。”
“我們村部分巷道路面沒有硬底化,而且坑坑洼洼,每次下雨的時候都積水,過往車輛都帶起很多泥漿。”
“關于車輛上牌問題,我們有10輛快遞三輪車未備案,想咨詢一下怎么處理。”
“建議更多關注退役軍人就業,做好退役軍人就業服務,讓愿意就業的退役軍人實現充分就業。”
通過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書記茶話會”,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居民群眾面對面拉家常,居民群眾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日常遇到的問題,社區干部一一記錄下訴求,逐項核實并協調解決。
“書記茶話議事會”開展以前,由于缺少資金,議題涉及部門多,溝通效率不高等因素,一些居民群眾的訴求難以及時得到解決。自今年6月以來,社區通過網格員巡查、居民反映等渠道收集群眾意見,以“書記茶話議事會”為平臺,社區、議題所涉部門、居民群眾等代表坐下來商討解決方法,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蘇垣來表示,通過“書記茶話議事會”,目前馬嶺經聯社道路硬底化、龍環經聯社智慧停車等項目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大大激發了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內生動力。比如馬嶺經聯社道路硬底化項目獲得僑胞捐款,已籌集資金30萬元。社區已一一走訪居民收集意見,項目進入規劃設計階段。
“五老”工作室,串起百姓“微幸福”
在南區街道環城社區萬科小區友鄰廣場旁,乒乓球運動區域此前地面地磚磨損,容易滑倒。朱賀來自東北,是小區的居民,從醫院退休后已經在小區居住了11年。她表示,周邊沒有防護網,小朋友在這里打乒乓球容易把球打“飛”,旁邊有電動車出入,小朋友撿球時有安全隱患。
收到居民問題反饋后,環城社區立刻組織包括朱賀在內的“五老”工作室成員、小區物業服務中心參與到問題整治工作中。
在南區街道環城社區萬科小區黨群服務站,一場“五老議事會”正在進行。
小區一期建設已超20年,小區治理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逐步改善。去年6月,小區成立了“五老”工作室,組織小區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加入,發揮帶頭模范作用,成為小區物業與居民矛盾糾紛的“潤滑劑”。目前,“五老”工作室共有成員10人,朱賀正是其中之一。
同月,環城社區開始搭建起議事廳,每月開展一次議事會。物業提交居民訴求清單,社區黨委、物業代表、“五老”工作室成員三方代表共同商討解決方法。環城社區黨委加強黨建引領創新,積極探索建立“五老”跨區域交流與合作機制,聚焦民生“小事”,串起百姓“微幸福”,打造“一居一品”黨建工作品牌。
環城社區黨委委員杜文程表示,比如小區乒乓球運動區域改造問題,“五老”成員柔性勸導小區居民穿上防滑運動鞋并做好個人防護;物業主動延伸服務,聯同環城社區黨委組織“五老”成員、小區黨員群眾到實地察看,共同研究制定改造計劃。在多次溝通和推動下,乒乓球區域整治已納入2023年小區整治提升工程項目內。目前乒乓球區域已加設防護網和防滑地膠,為小區居民開展乒乓球運動提供安全保障。杜文程表示,除乒乓球區域改造外,通過議事廳,小區增加文明養犬宣傳牌,一期樓棟加裝電梯也有了新進展。
“退休后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五老’工作室成立后,作為黨員,我很開心成為其中一名成員。平時一些業主會向我反映訴求,我會了解訴求是否合理?要不要跟進?如何解決?”朱賀說:“能幫小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讓我的老年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改造后的乒乓球運動區域。
今年“議事廳”將開進過半社區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社區協商工作,實現50%以上城市社區和70%以上農村社區建成議事廳。
為落實任務,中山市民政局印發了《中山市全面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全面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方案具體目標為:2023年底,全市50%以上城市社區和70%以上的農村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同心園”共建室等建成村(居)民議事廳,具備條件的鎮街,2023年底實現村(居)民議事廳全覆蓋。2024年底,全市村(社區)議事協商平臺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所有的村(社區)建成議事廳,每個村(社區)每年至少開展8次實體形式的議事協商活動,解決協商事項范圍內不少于5個事項。
結合中山市村(居)民自治工作實際,堅持依法協商、充分協商、有效協商,中山積極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讓“有事好商量”成為基層治理的良好風尚。
中山南區街道不斷探索創新社區議事模式,整合雙聯雙助單位、紅色先鋒聯建單位、“雙報到”黨員、“五老人員”、社區自治組織等善治聚能隊伍,建立“書記茶話議事會”“流動議事廳”“暖蜂議事會”“五老議事會”、黨群聯席議事會、小區“三位一體”黨群議事會等各層次各領域社區議事平臺,實現了社區居民議事廳全覆蓋,真正將社區事務“話事權”交給居民,有效擴大社區共治“朋友圈”。
南區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葉遠珍表示,南區街道將繼續用好、用活社區議事協商平臺,引領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讓居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和“受益者”,營造黨建引領、社區善治、居民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