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無障礙版 長者助手 登錄
您當前的位置: > >全市民政

給基層減負提效,中山把住了關口!

信息來源:新華社 發布日期:2022-06-20 分享:


  社區,是社會的最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長期以來承擔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進一步強調社會治理的中心在基層,在城鄉社區。

  由于社區公共事務和行政事務繁多,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的發揮往往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服務與管理水平。因此,開展基層減負,充分釋放居民自治活力,是打通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關口。

  近年來,廣東省中山市深入貫徹中央有關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社區治理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扎實開展社區減負專項行動,積極推進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發展,探索出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可持續的社區減負“中山經驗”。

  文|瞭望智庫 張安彤 李瑤

  一、“小馬不能拉大車”

  隨著各級各部門職能任務不斷下放,社區承擔工作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事務多、人員少、行政化色彩過濃,社區往往“小馬拉大車”,減負不到位,束縛了治理活力的釋放。

  據統計,中山市每個社區平均常住人口約1.5萬人,工作人員約15名左右,平均1名工作人員服務近1000人,承擔近100項業務、40多項考核。為破解社區工作工作雜、任務重、壓力大難題,健全社區治理機制,中山市民政局從“源頭管控”、把好“事務準入”關口入手,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建立村、社區行政事務準入制度的通知》《中山市村(居)民委員會工作職責事項指導目錄》等,全面規范進入村、社區的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工作機構等。

  東區街道是中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山市社區工作準入制度的探索先鋒。為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順社區工作關系,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東區街道走訪調研了竹苑、花苑、桃苑、橋崗、東裕、夏洋等社區,在結合自身實際基礎上,探索并出臺了《社區工作事項準入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準入辦法》)。

  從推進成效來看,《準入辦法》的實施,有效解決各項事務無序進入社區、社區工作行政化、工作經費配套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切實讓社區的負擔減下來。

  以花苑社區為例,實施準入制度后,社區常態化巡查、檢查類工作由33項減少到21項,定期上報報表由40份減少到29份。

  《準入辦法》出臺后,很多工作在實施要求上也由原來的主導推進變為協調配合,大大降低了社區的工作量和困難度。“依法履行職責和協助政府工作的事項將減下去,切實推動了社區減負增效、解決基層形式主義問題。”花苑社區工作人員表示。

  “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

  東區街道在強化社區事項準入制度、推行“費隨事轉”等措施,促進社區減負賦能的同時,還著重注意加強社區工作者的隊伍建設。

  據介紹,在強化社區黨委核心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東區街道出臺了社區工作者職業登記管理辦法,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及社區專干實行分類定級、積分晉升管理,實現職級薪酬能上能下。

  “社區工作者通過個人努力可實現積分晉級并相應提高待遇,社區工作者積極性進一步被激活,有力解決了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和晉升通道問題。”東區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二、治理“萬能章”,告別“證明大本營”


  “社區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在眾多社區工作中,最受詬病的就是社居委公章成為“萬能章”的問題。

  “其實社區不是不知道,自己蓋出去的很多章,并沒有什么法律效力,有的章蓋下去還存在極大的風險。但我們沒有太多的辦法。居民遇到難題找上門來,蓋還是不蓋,不僅是職能問題,還涉及了感情。尤其是當你看到居民那來回奔波之后的無奈與無助,很多時候只能硬著頭皮,把這個章蓋下去。”一位社區工作人員解釋了這一矛盾心理。

  然而,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萬能鑰匙”,也不應該出現“萬能章”,社區更不應成為“證明大本營”。

  為進一步推動減證便民,切實為基層減負,按照省廳的統一部署,2021年以來,中山市成立了以民政局局長為組長的“萬能章”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工作步驟和有關要求,全面推進社區“萬能章”專項治理工作。

  結合“大走訪、深調研、開新局”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民政部門領導分組帶隊深入各鎮街調研,指導各鎮街社區摸查、部門自查、公開征集、調研座談、個別訪談了解等,全面摸查社區各類證明的現況。

  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中山市民政局摸查梳理出社區日常出具證明事項50項,索要單位涉及公安、司法、市場監管、人社、衛健等幾十個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最終形成了《中山市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第一批),確定取消證明事項26項,保留證明事項4項,并向社會予以公布。

  社區“萬能章”專項整治工作是一項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工作,光靠出臺“清單”是無法真正達到治理的目的。

  以“住改商證明”為例,以往,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社區不僅要協助居民開展周邊住戶同意、公示以及加具意見等工作,耗時最少1周以上,且每次走訪人員都要安排5人以上才能完成這個證明事項。

  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之后,市民政局與市場監督管理局展開溝通協調,該項工作最終調整為由街道市場監管分局協助商戶開展產權性質核定、周邊住戶同意率征詢等工作,改變了社區減少無權核定資質但“不得不蓋章”的被動局面。

  “我們發現,開展社區‘萬能章’專項整治工作,必須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調,堅持綜合施策,抓好督促落實,與“放管服”改革、“減證便民”、“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實現協同推進、有效銜接、務求實效。”中山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為鞏固社區“萬能章”階段性治理成果,形成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改變“萬能章”“社區成為證明大本營”等問題,中山市民政局還將進一步完善事項清單,優化清單事項辦理流程,同時開設監督和曝光平臺,持續跟蹤問效,不斷健全社區“萬能章”治理相關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的規范化制度體系。

  三、社區也需要“身材管理”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區越來越多,人口快速增長,成為諸多城市面臨的社區治理困難之一。

  因此,加強城市社區治理,科學合理設置城市社區,成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

  中山市共設置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137個,其中,全面按規范設置運作的社區共有63個,無明確管轄地域的社區共有13個,村改居并按農村管理方式運作的社區共有61個。由于社區設置不規范、部分社區人口規模過大、社區邊界不清,社區管理權責不清、服務無法到位,難免給中山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

  中山市民政局相關人士表示,社區既是化解社會矛盾的“稀釋劑”,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社區的設置,可以做到防控社會矛盾關口前移,更好發揮社區化解矛盾、改善管理、維護穩定的作用。

  2021年1月,中山市在廣東省率先出臺《中山市規范社區設置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各鎮街科學調整設置社區居民委員會,對下轄社區進行科學“身材管理”。

  據了解,《指導意見》在新型社區設置中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設置條件(包含規模大小、地域范圍、辦公室設施、人員配備)、設置程序(包含制定方案、征求意見、民政表決、報請審批)、工作要求等五大方面內容。

  據中山市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按照居民的居住狀況、地域性和認同感及便于自治的原則,中山市已批準東區等9個鎮街共新設立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今年4月份,橫欄、南朗2個鎮街也正式提交了新設3個社區的申請;接下來,中山市還計劃加快設置進度,加快新型社區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科學合理的拆分,不僅能進一步強化社區自治能力、自治意識,也意味著社區治理難度降低,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分配更均衡,黨群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區域資源配置更優化,社區為居民提供服務更精細、服務質量更優質。

  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瘦身”后的新型社區所帶來的改善優為明顯。

  2021年,南區街道將原城南社區調整設立為環城社區和城南社區,常住人口分別為13200戶、10400戶,分別配置社區工作者29人和25人。相比過去整個南區街道共34名社區專職工作者,足足增加了20名,社區工作者人均服務居民由約680戶減少為約440戶,減少35.29%。

  據這兩個社區的民政干部透露,拆分前,原城南社區每月服務225戶“雙低”家庭、特困人員、困境兒童、高齡老人、殘疾人等民政對象;拆分后,城南社區每月服務67戶,環城社區每月服務158戶。“這讓我們的工作難度降低了不少,我們也能更聚焦更專注地提升便民服務能力。”

  環城社區居民也表示,以前去社區辦理業務還得搭趟公交車,現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在家門口,“參加社區活動方便多了,我們也更愿意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了!”

  四、社區“智慧大腦”上線

  生病了線上預約掛號、遠程會診;想出行,動動手指就能叫車、訂票;想學習,就能在線收看名校名師的公開課……在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ICT技術飛速發展,不斷推動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變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運用信息技術為居民搭建一個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既是推進社區基層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也是勢在必行的發展路徑。

  2015年上半年,中山市從“技術革新”、把好“信息平臺”關口入手,創新工作手段,正式啟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工作;2017年,由中山市民政局負責建設的中山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正式在鎮街、村(社區)推廣應用。

  據中山市民政局方面透露,這個平臺充分利用中山市政務數據交換中心、市電子政務外網、電子政務云平臺等現有系統資源,在系統設計上充分考慮系統數據來源多元性,多渠道、動態收集各種社區公共服務所需的信息資源,為平臺應用和服務開展提供基礎支撐。

  從結果來看,這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整合集成了現有的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信息系統,形成了“前臺一站受理、后臺分工協作”的運行模式,建成了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涵蓋社區內居民、家庭、房屋、場所、設施、事件等基礎信息的基層大數據庫,為社區治理打造出了一個定位精準、反映高效的“智慧大腦”。

  小陳是石岐街道迎陽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統計社區全體居民接種疫苗情況的數據。然而社區現有工作人員僅18人,綜治網格8個,轄區內常住人口達17723人(其中包含楊仙逸中學師生約2000人)。

  按照傳統的工作方式,需要由社區工作人員電話聯系或上門登記采集信息,這樣一來,實際操作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存在數據偏差。

  如今,社區信息平臺上線,居民各項數據管理被打通,小陳只需將居民健康申報的數據與信息平臺人口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就能快速篩選出已接種疫苗的人口數據,然后對未完成接種的居民進行通知提醒,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不僅如此,迎陽社區負責人還反映,社區信息平臺設置定位功能,社區各類重點服務對象居住地點清晰標識在所對應的網格,社區信息平臺的應用將延伸到網格員的手機APP,社區信息平臺系統接到居民的訴求、反映的問題,系統將以工單的形式及時發送到相應網格員的手機APP上,由網格員及時上門處理,并將處理情況反饋在平臺系統上,做到“事事有人辦、件件有落實”的痕跡管理。

  并且,網格員可以通過手機APP將日常巡查、實地核查采集到的相關信息上傳至系統內,準確掌握網格內的民情民意、事故隱患和突發事件,及時更新系統數據,完成網格內的服務及管理事項。

  “通過平臺系統可以及時掌握社情動態,作出管理決策,有效推進網格精細化管理,提升社區基層治理能力。”迎陽社區負責人表示。

  五、結語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基層減負,讓干部作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思想上,站位要高,也要重實際;行動上,思路要創新,也要看成績;制度上,考核監督要嚴,也要接地氣。

  中山市民政局因地制宜,聚焦基層治理,把住了事務準入、證明事項、社區設置、信息平臺“四大關口”,分別以源頭管控、末端治理、科學撤分、技術革新,助力基層減負提效見真章。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中山深知,系列“組合拳”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但仍是階段性成果。好經驗好做法要積累,老毛病新錯誤要摒棄,持之以恒加強和改進方為正理。

  中山市相關人士表示,未來,中山將持續深入推動基層減負工作,把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手腳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讓基層把更多時間用在抓工作落實上來,造福民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射洪县| 德昌县| 安达市| 体育| 泊头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平山县| 新河县| 嘉义市| 阿克| 古浪县| 呼和浩特市| 双鸭山市| 遂川县| 宜川县| 衡山县| 宜宾市| 上林县| 高州市| 犍为县| 常德市| 岳阳县| 泰兴市| 珲春市| 汕尾市| 孝昌县| 阿拉尔市| 沙河市| 武夷山市| 阳泉市| 巩义市| 屏南县| 肥乡县| 岫岩| 栖霞市| 克什克腾旗| 宜川县| 许昌县| 富顺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