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
黃圃鎮馬安村位于黃圃鎮東南面,東與團范村相接,與三角鎮隔河相望,北與新沙村相鄰,南臨雞鴉水道,與阜沙鎮隔河相望。村委會距離鎮政府所在地5.3公里,全村總面積5.164平方公里(7746畝),距105國道約11公里,距廣珠西線高速出入口約8公里,南三公路(興圃大道)、364省道、黃圃快線等交通干道貫穿于本村。
2001年馬安村與二河村、二坵村合并后稱為馬安村民委員會,馬安村下轄18個黨支部,下設30個村民小組。至今,本村共有戶籍人口1769戶7389人,常住人口1020人。全村耕地魚塘面積約1451畝,林地面積0.2畝、園地面積1畝,適宜種植香蕉、馬鈴薯、番薯等農作物。馬安村傳統以農業養殖為主,養殖規模約1100畝,養殖類以蝦為主。村組實行獨立核算,2023年村集體總收入約378萬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9010元。
2. 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情況
馬安村處于珠三角水鄉地區,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雖然大部分土地已經開發成工業用地,但種植業和養殖業仍然占據本村經濟一部分,基本農田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二丘片區,養殖魚塘主要集中在大壩頭片區二河5隊片區以及馬安15隊閘尾片區。
原馬安含大壩頭、馬安 、沙角。宋末元初淤成沙洲,因地處形似馬鞍的山丘東南面而名馬鞍沙,為東海十六沙之一,明中至清初已有人墾耕。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順德縣吳氏、何氏及鄰村對甫梁氏遷此建村,初稱馬鞍沙村,后簡稱馬鞍,慣把“鞍”寫成“安”,沿用至今。聚落在雞鴉水道北岸呈線狀分布,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平房。雞鴉水道可航行300噸位船只。二河片區為上世紀60年代從新沙村遷居至此。
我村修訂完善具有依法保障、自我約束且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推動健全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同時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結合農田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美麗鄉村建設,清理拆除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結合彩磚道路鋪設,路燈照明設施安裝,全面提升轄區綠化水平,栽植各類景觀樹木,全村已實現自來水全覆蓋,普及率達100%。村內主干道和村組道路全部進行路面硬化并實行市場化保潔。
二、村級組織建設情況
目前馬安村“兩委”干部共6人,共產黨員159人,“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1.5歲,大專以上學歷6人。黨支部有支委39人,其中書記18名,委員21名;村民委員會有委員3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員1名。
三、基礎建設設施
(一)交通環境。
南三公路、橫石路、縱四線公路縱橫貫穿本村,新沙大橋、新地二橋、東阜橋、黃沙瀝大橋、縱四線雞鴉水道大橋、石軍橋等橋梁連通本村對外交通,本村內主要村路(圍堤)、 馬安新區、二丘中興路、沿河涌兩邊主要道路、二河沿河涌兩邊道路均已實行硬底化處理,橫石路擴寬改造已經完成,南三公路快速化改造已接近完成,南三路我村范圍內有公交站點6個、橫石路公交站點2個。村內居民均可方便開車和乘坐公交車方便出行。
(二)水利設施。
本村河道縱橫交錯,排灌系統良好,馬新圍馬安段占5公里,共有水閘8座,分別為:馬安1隊閘、4隊閘、8隊閘,10隊閘、13隊閘、15隊水閘、二丘水閘、二河水閘。
1999年12月,馬安水文站在佛山市水文局、中山市水電局及黃圃鎮人民政府的關心和組織下重建,站址遷移新地方,建筑面積130平方米,建筑造價約12萬元。
(三)電網、網絡覆蓋情況。
本村電網和網絡已實行5G全村全面覆蓋。
(四)文化娛樂場所。
本村建設有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供老年人休閑娛樂,內設一個鄉村圖書館供孩子們在假期期間看書娛樂,一個展覽室讓孩子們觀摩歷史農耕物。我村建設有5座公園包括二河公園、二坵華盈園小公園、二丘水閘邊公園、馬安二隊社頭公園、同安社公園和中沙角公園、馬安9隊社頭小公園、馬安11隊小公園,為村民提供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還有馬安村民委員會門前廣場和華盈園公園邊、二河公園分別設有一個籃球場和一個文化廣場供給村民群眾文體娛樂。
四、經濟產業發展情況
(一)馬安村的主要產業以工業生產為主,馬新工業園坐落于我村范圍,農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02年開始,我村開展大范圍征地4000多畝,設立馬新工業園引進企業,以家電生產及配套加工為主。農業生產方面,1985年前,我村仍是糧蔗結構,1985年起本村社員開始改種,1992年,我村入了市水產局和鎮農辦等開發了近千畝魚塘養殖,由原來的四大家魚變為蝦、桂花鱸、甲魚、鰻魚等。1996年起種植業開始有重大的轉變,引入花木種植和香大蕉種植,種植業由原來的水稻、甘蔗變為花木、香大蕉和部分水稻。2023年養殖規模約達1100畝,養殖類別以羅氏蝦、加州鱸為主。
(二)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務工及出租屋收入為主,其次是養殖和種植。目前有1107戶在從事種養業。
(三)發展的主要優勢(例如,自然資源、區位、人才等)
馬安村位于珠三角核心位置,比鄰順德區、廣州南沙區,區位優勢明顯,馬新工業園坐落于本村轄區范圍,以家電生產及產業配套為主,我村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周邊土地,利用工改政策,積極探索土地、廠房物業出租,積極引進高新產業、吸引人才回流創業、就業,增加村組級集體經濟收入及村民收入。
(四)發展的主要短板或困難。一是農業生產和銷售難題,農民在種地過程中面臨著收入問題以及農作物銷售難題。市場需求不足、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導致農民難以有效銷售農作物。同時,農資價格高漲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農民種地的風險與壓力。二是土地資源短缺與人口流失,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部分農用地被用于建設項目,其余土地多為農業用途,缺乏建設用地指標,導致土地資源逐漸匱缺。此外,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供給不足,使得農村種地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三是產業結構問題與市場發育不成熟,本次的產業發展存在產值總額低、增速慢等問題。同時,市場發育不成熟,無資源開發旅游業,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限。
綜上所述,我村發展面臨多方面的短板和困難,需要政府、社會各界以及農民共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措施,推動鄉村振興和村居發展。
(一)馬安村的主要產業以工業生產為主,馬新工業園坐落于我村范圍,農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02年開始,我村開展大范圍征地4000多畝,設立馬新工業園引進企業,以家電生產及配套加工為主。農業生產方面,1985年前,我村仍是糧蔗結構,1985年起本村社員開始改種,1992年,我村入了市水產局和鎮農辦等開發了近千畝魚塘養殖,由原來的四大家魚變為蝦、桂花鱸、甲魚、鰻魚等。1996年起種植業開始有重大的轉變,引入花木種植和香大蕉種植,種植業由原來的水稻、甘蔗變為花木、香大蕉和部分水稻。2023年養殖規模約達1100畝,養殖類別以羅氏蝦、加州鱸為主。
(二)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務工及出租屋收入為主,其次是養殖和種植。目前有1107戶在從事種養業。
(三)發展的主要優勢(例如,自然資源、區位、人才等)
馬安村位于珠三角核心位置,比鄰順德區、廣州南沙區,區位優勢明顯,馬新工業園坐落于本村轄區范圍,以家電生產及產業配套為主,我村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周邊土地,利用工改政策,積極探索土地、廠房物業出租,積極引進高新產業、吸引人才回流創業、就業,增加村組級集體經濟收入及村民收入。
(四)發展的主要短板或困難。一是農業生產和銷售難題,農民在種地過程中面臨著收入問題以及農作物銷售難題。市場需求不足、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導致農民難以有效銷售農作物。同時,農資價格高漲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農民種地的風險與壓力。二是土地資源短缺與人口流失,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部分農用地被用于建設項目,其余土地多為農業用途,缺乏建設用地指標,導致土地資源逐漸匱缺。此外,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供給不足,使得農村種地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三是產業結構問題與市場發育不成熟,本次的產業發展存在產值總額低、增速慢等問題。同時,市場發育不成熟,無資源開發旅游業,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限。
綜上所述,我村發展面臨多方面的短板和困難,需要政府、社會各界以及農民共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措施,推動鄉村振興和村居發展。
五、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該村聚焦的重點方向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勝利的重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好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作了重要指示。為此,從中央到地方,農村經濟發展都迎來了新一輪的時代機遇。結合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強鎮興村“1388”行動方案要求和鎮黨委工作部署,學習借鑒浙江經驗,立足馬安的資源稟賦,認真謀劃,扎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
(一)攻堅馬安村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
位于馬安9隊基地尾約60畝土地,改造前均為一層鋅鐵棚廠房,容積率約0.71,產業以五金制品、塑料配件等為主,廠房環境差、產能落后、環境污染,是典型的低效工業園。我村“三舊”改造項目以村鎮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作為突破口,向存量要增量,果斷淘汰落后雙高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滿足馬安村繼續發展村集體經濟、改變城鄉面貌。2022年8月,馬安村“工改工”項目實現“拿地即動工”,成為黃圃鎮首個采取村企合作改造模式開展的“工改”項目,也是中山市首宗通過編制招商方案并由農村三資管理平臺公開遴選合作企業的“工改”項目,項目主體框架已完成約90%,預計在2024年7月全面竣工。
(二)全面提升完善我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標準化三格式化糞池全覆蓋,實施截污納管、集中處理,建成美麗宜居鄉村村莊污水治理體系。
我村于2022年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該工程主要建設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網管,已經從源頭開始進行截污,大部分居民住宅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施工,改造后雨水可以進行地面就近散排或進入市政雨水管,目前工程已完成超過90%的工程量,正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
(三)有效改變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打造安全穩定的智慧社區。
為全面推動“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根據《關于印發<中山市“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方案>的通知》相關工作部署,馬安村實行村兩委分片包干,利用廣播、LED、30個村民小組公開欄等多種媒體開展整改宣傳,提高群眾對整改的理解和支持度,調動參與積極性,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截至2023年10月20日,“三清理”共計整改39處,包括:已整改生產用具亂堆放3處、建筑材料亂堆放5處、巷道積存垃圾8處、雜物亂擺放2處、雜草未清理3處、溝渠淤泥3處、河道漂浮物或障礙物15處;“三拆除”整治共計整改56處,包括:拆除破舊建筑棚1處、田間窩棚6處、棚舍周邊亂搭亂建2處、赤膊房1處、圍欄亂搭2處、房前屋后亂搭建3處、村道巷道亂搭建1處、涉河亂搭亂建1處、違規商業廣告或招牌/亂涂亂畫35處、破損戶外廣告5處;“三整治”共計整改38處,包括:整改垃圾收集點臟亂差4處、垃圾設施管護不到位2處、垃圾收集容器未張貼分類標識/分類標識不規范3處、田間窩棚有色垃圾/雜物亂擺放3處、垃圾亂扔亂放5處、亂扔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1處、溝渠池塘黑臭積水2處、“三線”亂接亂掛12處、三線密集或未有效整治6處。
馬安村計劃開展智慧社區建設,模塊包含:智慧社區平臺,監控系統,汛情預警系統,物聯網廣播系統和出入口車牌識別系統。其中,一是在32個主要出入口安裝道閘和車牌自動識別系統;二是在每一個出入口的前后安裝兩個高清數字的人臉識別、人臉抓拍攝像槍,在村內人員密集地方和復雜路段安裝多個高清攝像槍,并在村委監控中心安裝高清拼接屏,通過矩陣器實現村內的有效監控;三是在每個水閘安裝一套汛情預警系統,實時傳輸江面水位數據,當水位到達一定的閾值時進行自動預警報警,配合監控系統可實時了解各閘口情況;四是物聯網廣播,安裝24個大喇叭,其中:二丘安裝4個喇叭,馬安安裝4個喇叭,馬安村委片區安裝8個,二河6、7隊安裝4個,馬新中學片區安裝4個,以實現全覆蓋。目前,該項目因政策原因,暫時擱置。
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結合省、市、鎮關于百千萬工程的重要部署,馬安村認真謀劃,扎實推進。一要全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二要打好轉作風、“工改”、治水三大攻堅戰;三要深化改革,建立責任到位、管理清晰的新農村治理模式。
(一)黨建引領,找準切入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是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自覺把要解決的問題擺進去,切實增強開展主題教育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促進馬安村集體經濟良性循環發展和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通過制定講實效、接地氣、可行性的相關對策和具體措施,為百千萬工程的全面推進找準切入點。
(二)固本強基,吸納人才。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組織是根本”、“人才是保障”。馬安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健全本土人才回引機制;二是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書記后備人選隊伍,保證后備力量儲備;三是實施黨建引領工作機制,積極申請上級人才支持,通過隊伍駐村,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堅強保障和人才后盾。
(三)加大扶持,改善民生。馬安村集體收入少、增收乏力,目前各項民生事業的開展舉步維艱,計劃向鎮黨委政府申請扶持政策:一是扶持馬安村專項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二是支持馬安村土地政策,將現存的“空心塘”改建為街心公園、休閑點等公益項目。三是考慮馬安村實際情況,參照社區化管理模式,把馬安村基礎公共設施管護、垃圾清運等公共服務類民生事業費用納入政府財政統籌。
(四)奮力攻堅,促進發展。馬安村將繼續以作風建設為抓手,凝聚干事創業合力。通過建章立制,著力解決為政“五不”頑瘴痼疾,達到正風肅紀的目的。
馬安村堅決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22年,馬安村被列入廣東省民生實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點示范名單。2023年底按照市、鎮統一部署,馬安村總接戶率約98%,有力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將按時完成水污染治理攻堅戰任務。
馬安村黨委堅持黨建引領,“工改”激發鄉村振興新引擎。2024年,馬安村黨委繼續以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為突破口,對黃沙瀝大橋邊的擬工改片區全力推進清拆和土地整備任務,為高質量新興產業的發展再造產城空間,讓低效工業園由單一型向集約型綜合體園區轉變,為村集體長遠的收益打下堅實基礎,推動鄉村振興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總之,通過落實完善專項扶持、奮力三大攻堅措施,形成資金、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的疊加效應,增強“造血”功能,強身健體,持續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保障,以高質量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牽引,奮力開創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