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圃名人
王 清 字祖義,號江源,大黃圃人祖籍江西吉安府盧陵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任粵東都司。王清是黃圃靈會坊王姓的始祖,今泰和臘味公司王獻章、今榮臘味廠王秋揚均是其十八世孫。
王 斌 字羽斯,大黃圃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山東濟寧州指揮使。王斌是王清之子。
王 耀 字懋賢,大黃圃人。明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第十二名副榜。
王蘭溪 大黃圃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輕騎都尉。王蘭溪是靈會坊始祖王清的孫輩。
嚴光陽,大黃圃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1)曾任香山縣水師守備。嚴是崗東坊嚴氏族人的始祖。
韓殿元 字寧齊,大黃圃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第二十二名武舉。
王天敘 字秋猷,大黃圃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第六十名舉人。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科大挑一等,分發山西。歷署稷山、浮山、定襄、黎城、神池等縣知縣。特授靜樂縣知縣,署奇嵐州知州。所至有廉明政聲。靜樂等縣俱為之立遺受祠。
王天禮 大黃圃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已酉科第二名舉人。
陳 份 大黃圃人,字于哮,一字古村,清乾隆丙辰舉人。詩人,著有《水庝集》。
陳 官 大黃圃人,字子洪,清代詩人。著有《石緣詩抄》。
陳饒俊 大黃圃人,字界雯,清代詩人,著有《八漁詩草》。
陳潤書 大黃圃人,字蕉雨,饒俊族弟,詩人,著有《凹碧山序詩集》。
陳樹榮 大黃圃人,字百穫,清代詩人,著有《百穫齋吟草》。
劉三謨 字凌俊,大黃圃人。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舉人。
何定鰲 字強遠(1769一1809)。香山大黃圃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恩科第26名武舉人。
王麟伍 大黃圃人。以孫王天敘任山西忻州靜樂縣知縣,贈文林郎。
潘大英 字元江,大黃圃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第四名武舉。
何廷光 字印榮,大黃圃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第一名武舉。
劉德彬 大黃圃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已酉,道光十一(1831年)辛卯,兩次鄉飲賓。
何在方 字策榮,大黃圃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第二十名武舉。
何定安 大黃圃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正賓。
冼達聰 大黃圃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附貢生報捐訓導。
劉韶芳 大黃圃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附貢生。瓊州府候委訓導。咸豐年間(1811-1861年)署長樂縣訓導,英德縣教諭。
劉潔芳 大黃圃人。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附貢生,高州府學訓導。
黎紹章 字凱超,香山縣大黃圃人。清咸豐四年(1854年)5月,三合會首何六于東莞石龍聚眾起義,起義軍用紅巾裹頭,豎紅旗,稱洪兵。七月,南海九江三合會首李洪英響應,率眾占領順德龍山、龍江、大良、稱東義。香山三合會首黃福率眾攻占香山小欖、古鎮、潭洲,稱西義。黎紹章籌款組織鄉民與洪兵對抗。11月,黃福擁兵到大黃圃。黎紹章率眾與洪兵相持十余日,結果兵敗。黎紹章被俘,遭殺。是役,死難者共19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鄉人于大黃圃建祠奉祀。
劉壽昌 大黃圃人,清朝武生候選都司。劉壽昌性情孝順友愛,人盡皆知。香山縣賞給劉壽昌以“孝友”匾,表彰美德。
關獻璐 大黃圃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任工部屯田司郎中。
劉仁俊 字遜芳,大黃圃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分發江蘇誠用布政司理問,提舉銜。
孔廣霖 字伯雨,大黃圃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已卯科第八十名舉人。
何文耀 字郎珊,大黃圃靈會坊人。清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科第一百三十名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第一百九十四名進士。殿試榜三甲第九十八名。分發浙江,即用知縣,署寧波府奉化知縣,特授慶元縣知縣,歷充戊子科、乙丑思科浙江鄉誠同考官。
孔昭榮 字小篷,大黃圃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第五名舉人。
馮心鏡 大黃圃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第三十三名舉人。
屈東序 原名劉東序,大黃圃三社坊人。劉東序屢試不第,清光緒年間在大黃圃建別墅留春圃隱居,摹屈原之德才,遂以屈東序為筆名,能詩,《黃圃志》收錄其詠大黃圃景物詩四十余首。
劉玉衡(1875 一1957 年),中山縣大黃圃對甫人。劉玉衡幼年就學于鰲山書院,清光緒年間舉秀才。后清廷廢科舉,興學堂,劉玉衡遂考入廣州兩廣師范中學。1898年,劉玉衡畢業后回鄉設塾授徒。劉玉衡才宏學富,博古通今,德隆望尊,高風亮節,畢生致力于設塾授徒,人爭師之,為邑中名士。
葉國堯(1908一1968)祖籍順德縣桂州鎮。其父葉圣傳為中醫,在中山縣大黃圃懸壺濟世,故葉國堯出生于大黃圃。葉國堯少年時在順德縣大良中學讀書。1934年葉國堯畢業于中山大學化學系,獲化學學士學位。當時.國民政府在中山縣翠亨村興辦中山紀念中學,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葉國堯受聘到中山紀念中學任教師。1944一1945年,葉國堯任國民黨中山縣第九區黨部書記。1949年11月,黃圃解放,解放軍代表接管九區初級中學。1950 年.葉國堯進南方大學學習,畢業后.分配到華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任物理科組長。葉國堯教學成績優異。所教學生百分之百為高等院校錄取,深受學生愛戴。“文化大革命”時,葉國堯以曾任國民黨區黨部書記被揪斗。1968年葉國堯在廣州師范學院被迫害至死,終年60歲。撥亂反正時獲平反。
梁錫鴻(1912一1983)男,出生于大黃圃對甫一個普通鄉紳家庭,年幼時于何東泉及黃圃知名塾師劉玉衡處授業,他在西畫方面頗有造詣,1949年,梁錫鴻受聘于高劍父主政的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擔任水彩畫課程兼校刊《市藝》主編。翌年調任華南文藝學院副教授、總務科長。1951年任寶安縣土改委總務科副科長。次年,華南文藝學院開展“三反”運動,梁錫鴻初為委員,后被誣貪污管制2個月。1953年調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教務科長。1958年梁錫鴻被劃右派,分別到清遠大學農場、廣州美術學院生產科勞動。1963年右派摘帽,隨后調往廣州美術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再次受審查,下放到懷集和英德勞動,1970年作歷史特務定案,1979年正式平反,撤銷右派處分,恢復原職。1980年當選美協廣東分會會員,廣州水彩畫研究會首任會長。次年,梁錫鴻的畫作《漁歌》于中國美術館參展,被國家美術館收藏,視為珍品。被譽為民國時期重要的前衛藝術家梁錫鴻,1982年5月7日,因患主動脈瘤病在廣州去世。
吳元漢(1909-1991),字樹仁,中山大黃圃對甫人,少年時遵從啟蒙教師劉玉衡,青年時赴廣州培正中學就讀,隨后到中山大學深造。抗日戰爭時期,是時吳元漢與梁錫鴻從廣州同返中山大黃圃,在對甫鄉華光廟門前演講,慷慨陳詞揭露日軍侵華的罪行,喚醒鄉親大眾抵制日貨,共同抗日。1944年與好友梁錫鴻合力創辦對甫小學,為籌集建校經費其不惜變賣祖籍田地,捐資建造了英碩禮堂1座、課室3座,幼兒園1間。發動吳澤林捐建裕坤堂教室1座,吳帶玲捐建溢坤堂教室1座。1991年吳元漢在臨終前囑咐從其遺產中抽出部分資金建立《元漢家庭獎學基金》。吳元漢熱愛祖國、尊師重教、興學育才、雅集群賢,畢生致力于教育,是黃圃之教育先驅,令后人無限敬仰。
梁茂鴻(1914-2004),中山大黃圃人,出生于中山黃圃新地鄉,1943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山縣九區黃圃鎮副鎮長、工商聯主任。
劉崇齡 廣東省中山縣黃圃鎮人,1911年1月18日生。畢業后,先后就學廣州國民大學及上海大夏大學。1931年冬畢業于大夏大學法學院,為當年該校最年輕畢業生之一。1931年冬返粵服務,先后任縣府教育科長,中山師范教員,省府編譯兼公報總編輯。后赴渝任社會部專員、行政計劃委員、社會工作月刊社社長。1946年奉派華南區任督導專員。1947年奉派參加中央治安考察團,考察華南地區治安。在社會部工作期間,曾兼任國防部政工局宣傳委員,旋轉任立法院專門委員,國民黨報名為立法委員廣東省第一選區候選人。任立法委員后,先后被選為司法、教育、僑政及紀律等委會召集委員及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黨部委員、常務委員、中央常務顧問等職。1949年到臺灣,曾任華僑協會總會、僑總會理事常務理事長、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常務理事長。約2002年去世。
胡潔洪 (1863.11-1934.6),生于黃圃鎮三社下街一間前店后家的小紙扎鋪人家。潔洪童年便參與家中的紙扎工藝,及其年長,家中紙扎生意不景而關閉。潔洪遂經人介紹到江門、新會一帶受雇于制紙扎工作,并得以拜民間藝人為師,學會用紙扎、灰塑工藝制作人像、鳥獸、物品等圖形。中年以后便巡回于中順、四邑一帶為各地廟宇、祠堂創制、翻新神佛像、壁塑人物、動物鳥獸、花草植物等立體圖像。潔洪仍在黃圃祖居成家,生下一子三女。
胡柏泉 (1903.7-1983.11),是胡潔洪獨子,生性聰敏好學,為人謙和內向。因家貧,十五歲念完三年私塾,十六歲便隨父游走四鄉從事手工藝勞作。柏泉除承傳父親的塑繪工藝外,還不斷吸納各鄉藝人的絕技,致使其人物繪塑工藝更勝父親一籌。柏泉還博覽古典書籍,收集典故傳說,凡忠、考、仁、義的歷史人物及各種文本均大量收集記存,以為創作素材。
胡潔洪、胡柏泉父子時代是黃圃飄色藝術風格發揮最輝煌時期,他們父子二人所制作的藝術色梗精巧奪目,栩栩如生,件件皆為藝術精品,部分作品遺跡至今尚保留在黃圃飄色館中。
梁伯雄(1907-1945),中山縣大黃圃孖沙人,父親是一位私塾教師,長期在大黃圃低沙村(現該村屬南頭鎮)設館授徒,梁伯雄七歲起,隨父讀書。年十七時繼承父業,深得當地人士信賴,群眾稱之為“伯雄先生”。1925年,中共中山縣委書記李華照到九區開展農民運動。1938年6月,中共中山縣九區委員會成立,梁伯雄任組織委員,同年9月任九區區委書記。1938年11月,根據中共廣東省委建立和發展武裝的指示,組成革命武裝隊伍,梁伯雄任隊長,直屬中共中山縣委領導。1945年5月24日,國民黨反動派增兵圍攻,梁伯雄帶領20位戰士撤退至九區的九頃(土名),同輪番進攻的國民黨反動派部隊浴血奮戰。最后由于彈盡糧絕,梁伯雄與20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中山九區群眾稱此為“四·一二”事變。
羅若愚(1901一1945) ,原名羅順球,中山大黃圃石軍沙人。出生于農民家庭,少年時在大黃圃讀私塾。1924年9月,中共中央委員譚平山與國民黨左派廖仲愷到中山九區大黃圃宣傳革命,發動農民運動。后來,羅若愚被黨組織派到毛澤東同志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石軍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支部,羅若愚任支部書記。同時還成立了“廣東民眾抗日御侮救亡會中山工作團第三團”以及“石軍沙青年抗日先鋒隊”等抗日群眾團體。開辦夜校,培訓抗日骨干。為了發動更多的群眾投身抗日斗爭,成立“華光會”作為領導抗日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群眾組織。1945年5月26日,羅若愚在石軍沙領導群眾轉移時,在橫檔不幸落入國民黨反動派的魔爪,當晚遇害,羅若愚被害時,年僅44 歲。犧牲前是九區民主政府負責人。
郭大同(1913.10~2002.10):原名郭章興,曾用名郭暉、郭洪,大黃圃三社人,抗日英雄,1948年,兩廣縱隊成立,郭大同擔任兩廣縱隊教育長。不久,郭大同被送往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其時,葉劍英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期間,郭大同任政治教員,做被俘虜國民黨高級官員的思想教育工作。淮海戰役后,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監督處處長,約4年。1955年4月,大行政區被取消,郭大同被調至北京任中央紀委檢查委員會工業監督處任處長,兩年后,又調國務院冶金部監察局任副局長。1959年,郭大同因思念廣東,要求調回廣東工作。同年4-5月份,郭大同回到廣州任廣東省冶金廳副廳長。兩年后,被調到廣東工學院當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一直至“文化大革命”。
吳澤林 黃圃鎮人。家境富有,擁有不少田地批耕給佃農。在30年代末期,于新沙村開設小型米機鋪,兼營小糖廠。其后在鎮上南邊街開設規模較大的益民米機廠。曾被推舉為黃圃鎮商會會長。日軍侵入黃圃時,曾率自衛軍進行過抵抗。吳澤林動員黃圃的善長,在鎮上建立第一間醫院,聘請老中醫葉圣傳為院長,醫治了大批病患者。抗戰勝利后,吳澤林捐資捐地,參與興建中山縣九區中學(現中山二中校址)。新中國成立前到香港,1960年病逝于廣濟慈善醫院。
梁 正 1909年生,大黃圃孖沙人。梁正于1942年任國民黨“挺三”暫編第四支隊支隊長。1945年,任國民黨中山縣聯防委員會第九聯防辦事處主任。1946年,任國民黨中山縣政府參議。1947年,任國民黨中山縣第十一聯防辦事處主任。1948年,任國民黨中山縣民眾自衛總隊第十二大隊兼大黃圃指揮所副主任。1949年出走香港。
潘 惠 字伯軒,大黃圃新地人。1896年生,綽號“高佬惠”,原為三合會猛虎堂頭目。1942年,國民黨政府委任潘惠為第七戰區挺進第三縱隊暫編第一支隊上校支隊長。1945年,任國民黨中山縣政府參議。1946年,任國民黨中山縣第九區聯防辦事處主任。1947年,任國民黨中山縣聯防委員會委員兼第十一聯防辦事處主任。1949年,任國民黨中山縣民眾自衛隊常備第十中隊中隊長及中山縣警察局大黃圃警察所主任。1949年出走香港。潘惠在恢復和支持黃圃的教育事業上出過不少力。
潘 浩 廣東省中山縣黃圃新地人,潘惠之弟。約1898年生,綽號“雞仔浩”。黑白兩路通,既借其兄潘惠之勢實行霸田占地,曾在鯉魚嘴一帶占地近百畝,種蕉、養豬、辦酒廠等;但又接受共產黨的教育,捐錢辦學,集資救難童。抗戰期間日軍侵入黃圃,崗東小學停辦,1942年黃圃成立中山縣第九區教育促進會,成員郭大同、梁茂鴻等人復辦崗東小學,當時的辦學經費由潘浩負責。1949年出走香港。
劉 輝(曾用名劉猷輝),男(1929-1983年)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于黃圃鎮石嶺村(現鰲山村)。年幼時讀私塾,后在崗東小學就讀。1949年跟隨珠江縱隊第一支隊隊長歐初和郭大同參加五桂山游擊隊,任珠江中隊中山特派室戰士、副班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工作中成績顯著,榮立四等功。1951至1954年任珠江軍分區政治部干事、助理員,后來調往新會縣兵役局任秘書。1955年榮升廣州軍區司令部參謀。1962年于南京解放軍軍事學院畢業,因學習、工作成績優異兩次被軍事學院評為先進分子。1962至1983年歷任廣州軍區二局參謀、科長、二等秘書、副師職研究員等職務。1982年1月因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57051部隊嘉獎。
吳奀和(1903—1972),中山大黃圃孖沙人。1939年,中共中山縣委決定在九區建立革命武裝,梁伯雄奉調任武裝隊長。當時,地方和軍隊的黨組織是分線領導的,吳奀和接任九區黨委書記,主管地方工作。1949年10月,中山九區解放,吳奀和被任命為黃圃鎮鎮長,迎接大軍、維持治安、籌糧籌款、支援前線。
何廣饒(1905-1937) 香山縣大黃圃鎮靈古村(今鎮二村一隊)人,父親何作楨,清末秀才。1925年20歲時,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經理”科。1926年6月,參加北伐戰爭。其后,在國民黨第19路軍蔡廷鍇部任職軍需官,職務不斷升遷,后來,官至師軍需處中校主任,隨部隊駐守廣州或惠州。
劉子述 字繼志,1892年生,大黃圃三社人。劉子述曾任國民黨軍上尉參謀,少校副官,少校參謀、少校軍械處長,中校副官處長等職。1942年任國民黨“挺三”暫編第一支隊中校支隊副。1943年任國民黨中山縣第九區區長。1944年,任國民黨中山縣黨部計劃委員會委員。1948年,任國民黨中山縣政府參議。1949年出走香港。
劉子實 字繼蕃,1895年生,大黃圃三社人。他父親劉壽曾,字桂伯,是1931年至1938年任黃圃鎮鎮長。劉子實青少年時期就讀于中山石岐舊制中學至畢業,1915年到黃圃三社小學任教,后任校長。1923年在黃圃鰲山書院任教,又在1929年到順德容奇劍紅小學任教,1936年又回到黃圃三社小學任教,1939年又回到鰲山書院任教至1941年,期間是這幾間學校的名譽校長。1942年到黃圃裕興隆米機任職,是副主理(即現在副經理),該米機是股份制,大股東是黃國才,股東還有潘惠、潘浩等,1939年后經推舉任黃圃鎮鎮長至1949年離任。任鎮長期間負責治安方面,任職期間不領工資。
葉國平(1919—1941) 中山大黃圃人。中醫葉圣傳之子,畢業于中山紀念中學。日本侵略軍侵我中華,殺人越貨。葉國平目睹國土淪陷,民生倒懸,義憤填膺,常思投筆從戎,復仇雪恥。葉國平犧牲時,年僅22歲。其父葉圣傳先生有聯挽曰:“罵敵裂眥施敵棒,憶兒垂淚薦兒香。”
葉家康 男,祖父葉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是大黃圃福靈堂的名中醫。父親葉國倫,大學畢業后任黃圃商會私立圃商小學校長。葉氏家族乃是書香門第、教育世家。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學院(1953年清華大學航空學院分出北京航空學院),1956年于北京航空學院提前畢業,因其德才兼備被北京航空學院留用,先后任教師、教授、系主任、副校長職務。1985年葉家康受時任江門市委書記的黎子流恭請,出任坐落于江門市的綜合性大學――五邑大學第一任校長兼黨委書記。葉家康任職五邑大學校長15年之久,為五邑大學、為國家的教育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2000年退休后仍擔任五邑大學名譽校長、顧問,參與學校重要工作,為發展五邑大學出謀獻策,發揮余熱。
馮剛毅 男,1947年2月出生,籍貫番禺潭州,是一位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現任深圳市粵劇團副團長職務。馮剛毅的童年成長于黃圃。1953年至1956年入讀對甫小學,1956年至1959年轉往靈古小學(現培紅小學)就讀。1959年小學畢業后考進黃圃鎮圃群中學,讀至初中二年級因圃群中學停辦而輟學。他從小酷愛戲劇藝術,1963年進入博羅縣東樂粵劇團當演員。1965年到了寶安后任職深圳市粵劇團。16歲從藝后,他具有強烈追求完美的舞臺藝術之心和愛崗敬業精神,經過艱苦實踐磨練,學藝進步神速。馮剛毅擔綱文武生的深圳市粵劇團在國內外頗負盛名。他精湛的演藝,明亮流暢、自然的唱腔,嚴謹大方、含蓄細膩的演繹技巧,聲情并茂,擁獲不少殊榮: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粵劇界第一個中國戲劇“梅花獎”,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員“百花獎”,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更難得的是榮獲第六屆、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是粵劇界第一位中國戲劇“二度梅”得主,成為粵劇界首位獲國家最高獎項的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專家特殊津貼。
丁桂培 男,中共黨員,1939年出生順德大良一個貧苦家庭,因家庭生活極度貧困,父母忍痛將姐、弟、妹三人送(賣)給別人。1945年父母帶著他逃荒到中山,落戶黃圃大魁村。1961年9月至1967年,丁桂培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農村科普工作。196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先進工作者”稱號,(每月定期領取榮譽津貼),1969年12月,被任命為專區革委會生產組科技辦公室負責人,重建專區、縣科研機構。1972年任職于佛山地區科技局秘書科,1973年提升為副科長,1975年升任為副局長。1973年組織推廣的桑蠶激素和1975年的雜交水稻示范,促進了地區的桑蠶和水稻增產增收。1976年至1979年先后參加南海縣基本路線教育,全國科學大會佛山地區籌備工作和廣東省科學大會佛山地區籌備工作。組織佛山地區中醫處方用藥計量單位改革和佛山地區二氧化碳生產車間基建工作。1984年至1990年任佛山市科委副主任(正處級),分管黨務、政工、農業和農村工作。1990年底調往佛山市政協,先后任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副主任、副秘書長兼經濟科技委主任。1995年兼任政協機關黨支部副書記。1999年退休(正處級),退休后聘任留用,先后任佛山市政協“(加)入世(貿)”與佛山發展研究課題組專職副組長、佛山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組長。編輯出版了《調研與實踐》(一)(二)(三)集、《“入世”與佛山發展》、《光輝的歷程—佛山市老新聞(1950—1983.6)》、《老齡問題探討》6本文集近170多萬字。2004年,正式離崗,先后應聘擔任中國科學研究院等在北京7個單位的研究員、理事、會員及佛山市老年學會、佛山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副會長、理事。
錢炳祥 男,中共黨員,生于1952年10月,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鎮一村人。現為解放軍軍事體育進修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大校軍銜,副軍級待遇。全軍著名格斗專家,全軍三類人才科學帶頭人,享受中央軍委優秀技術人才特殊津貼。兼任廣東武警嶺南特警隊總教頭,駐港部隊總教練,廣東精武會名譽主席。1970年參軍入伍后,一直從事部隊特種實戰格斗訓練與研究,系我軍軍體拳、格斗術創始人,創編了著名的軍體拳1-4套。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0多部,曾獲全軍科技成果二、三等將。先后榮獲總參優秀黨員、全軍育才獎銀獎。
梁梳根 男,黃圃新地村人,1970年-1975年就讀于廣州外語學院專科畢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外交部當翻釋員。1977年以后先后被派駐英國、加拿大、中國香港、南非、澳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領事館工作,現任中國外交部駐南非開普敦總領事。
二、名勝
玉泉洞 又稱仙廟。位于石嶺村奎樓崗,為海蝕遺址最大的海蝕洞,寬15米,深8米,高5米多,洞壁向內呈弧形彎落,洞額刻有“玉泉洞”三字。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擴展為廟,供奉著呂洞賓。仙廟旁有一長53米、寬3.3米、離地面約10米高、鐫有“滴水巖”之摩崖石刻,為清代寶安人葉頌蘇的行書陰刻。仙廟于1984年重修,現保存良好。
報恩禪寺 原名觀音廟,位于葫蘆崗山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1988年和1995年重修。1999年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由宗教局接管,改名“報恩禪寺”。2001年經省市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成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場所,寺內終年香火鼎盛。2003年經擴建和重修,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亭、齋堂、客堂、慈濟苑等精美的建筑設計與園林景色渾然一體,莊嚴典雅,是中山觀光旅游之景點,游客絡繹不絕。
烈士紀念碑 坐落于群旗崗,建于1949年,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墓。1963年擴建為陵墓,占地面積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圓形,直徑27.5米,為烈士骨塔龕,裝有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年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犧牲的烈士遺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座鐫有48位烈士事跡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