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國資委控股上市公司中山公用充分發揮主業優勢,依托下屬中山公用水務公司,深入落實市委強鎮興村富民“13388”行動要求,以推進全市“供水一盤棋”改革為抓手,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飲用水的需求核心目標,聚焦“三度”“三升”“兩新”,不斷強化供水保障體系,完善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扎實推進供水設施建設改造,持續提升供水服務質量,奮力書寫供水惠民答卷,為經濟社會發展“供足能”。
一、“三度”精準施策,筑牢供水安全“防護網”
一是以點帶面“提精度”,提升二次供水服務水平。積極響應“供水一盤棋”改造接收工作要求,按照“先急后緩、分批推進、有序接管”的原則,加速老舊小區二供改造工程,通過兩年時間,投入近7.1億元,累計改造接收小區約320個,有效提升約18萬用戶的用水質量,有效解決老舊小區因管網老化、缺乏物管維護而導致的水壓低等問題。二是沿線延伸“拓廣度”,提升企業供水保障能力。積極推進跨區域、跨水廠主干管網的互聯互通和主力水廠擴建工程,東鳳水廠擴建、長江水廠與大豐水廠雙水源保障工程等相繼落地,構建起“東西互濟、南北互通”的應急保障格局。同時,結合中山供水情況、管網特性、運行現狀和漏損情形,精細化推進老舊管網改造。“百千萬工程”開展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3.5億元,開展21個鎮街老舊供水管網改造約360公里,惠及人口約11萬戶。三是全面突破“升高度”,開啟“供水一盤棋”新征程。2023年4月起,中山公用水務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在政府的主導推動下,按照“一鎮一策”推進全市“供水一盤棋”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供水服務范圍覆蓋至22個鎮街(除坦洲)、2個功能區(火炬、翠亨),服務用戶約143萬戶,占全市供水規模的94%,基本統一全市供水運營主體。為全市實現供水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實現“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新突破。
二、“三升”優化服務,提升供水體驗“滿意度”
一是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堅持“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對照《供水服務評價規范》5A級別要求,優化報裝服務流程,每日跟進工單處理。進一步升級業務系統,完善微信網廳小程序功能,全面集成電子專票、電子證照、自動繳費和賬單提醒等功能。2024年,工單處理及時率超99%,滿意度超99%;微信累計關注量超53萬人,在廣東省營商環境“獲得用水”指標中的排名升至全省第6位。二是提升供水技術水平。通過統一產銷差管理,推進實施分區計量,新安裝172個分區計量流量計,提高查漏效率和供水效率;加速推進運營信息化,完成GIS系統驗收、上線,夯實供水管網信息化管理基礎;開展水廠水泵改造,優化泵站運行搭配方式、合理調整生產調度策略,優化工藝實現節能降耗。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飲用水衛生安全研究,2024年取得2項發明專利、5項軟著,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篇,成功完成高新技術企業復評,提升公司供水技術競爭力。三是提升城鄉服務深度。為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中山公用水務實施三鄉鎮塘敢村自來水入戶工程,惠及369戶村民。2023年以來,在三鄉鎮累計投入457萬元,新增供水管網11.10公里,解決居民用水難題,提升群眾用水獲得感與幸福感,有力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
三、“兩新”提升質量,把好水質安全“生命線”
一是對標新標準,提升水質檢測能力。中山公用水務目前在市區供水范圍內設有管網在線水質監測點30個,管網水質人工采樣檢測點187個,具備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證書、CNAS)證書的雙認證實驗室。檢測項目從2022年的329項增加至432項,全市供水水質良好,出廠水及管網水水質合格率均在99.0%以上,各項指標優于國家城鎮供水服務標準。二是立足新要求,成立中山市第一家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2024年9月,歷經2年籌備的中山公用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所正式揭牌成立,填補了中山市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的空白。該機構配備尖端檢測設備和雄厚技術力量,為環境資源訴訟和行政執法提供技術支撐,助力中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和法治建設。